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饼     
说饼我国种麦的历史至少当有3000年以上。殷代甲骨卜辞中便有“告麦”的记载;西周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发现了不少麦粒。但是,用麦粉做饼,大约最早是战国时才有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典籍里还没有关于用麦粉做饼的记述。以麦为食粮,只是将它煮熟,粒食而已。束《饼赋...  相似文献   

2.
年、岁、祀最早见于殷商卜辞中,用以称年的意义理据各不相同.“祀”为殷商晚期最重要的称年词.自西周开始,“年”逐渐取代“祀”成为汉语中最重要的称年词.“岁”称年在周代也有所发展,并非废弃不用.“载”称年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文献中,可能为孔子编写《尧典》时所用.  相似文献   

3.
关昊 《华夏文化》2022,(4):27-30
<正>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许多考古学文化中,都存在着崇鸟现象。由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文化内涵不同,所表现的鸟形象的方式也不同。鸟形象见于陶、石、骨、牙各类遗物中,表现形式有雕塑、纹饰、刻划符号,其风格或写实,或写意,或简化成抽象元素融入其他题材中。一、考古所见崇鸟遗迹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崇鸟风俗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最早见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973年,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后经考古发掘,共分为四期文化遗存。生存年代在距今7000~6500年前的第一期文化遗存中,出土有刻划鸟和植物纹饰的陶盆、双鸟纹骨匕及鸟形象牙匕形器3件。鸟纹骨匕的正面饰连体鸟纹图案两组,二鸟同体,鸟头向背而仰,鹰嘴大眼,鸟眼均用未钻透的圆窝所替代,鸟身中间也有相同的圆窝。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出土鸟形象牙匕形器2件,  相似文献   

4.
山东日照天台山 山东省日照市天台山下有一片6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遗址,曾出土过号称蛋壳陶的龙山黑陶,也发现有最早青铜冶炼遗迹.天台山上更发现有史前先民的巨石文化遗迹,与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上古时期东夷部族的活动范围相吻合. 在天台山上,有一块岩石面比较平坦,似乎是人为削成的.一块被称为太阳神石的椭圆形巨石就放置在上面.这是一块直径约2.5米,重量约20吨的花岗岩石.  相似文献   

5.
殷周青铜器怪异动物纹饰的意蕴●刘志荣据考古发现,青铜器最早出土于马家窑遗址,而青铜器纹饰最早出现于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纹饰渊源于石器时代。在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是正反两方面均刻有兽面纹饰的石器,与殷商时青铜器上的纹饰极为相似,从中可以看...  相似文献   

6.
利簋     
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收藏处:陕西省临潼县博物馆簋是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与现代大碗的用途类似。形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耳的数量不一,有无耳、双耳、四耳几类。簋在商时无盖,西周、春秋时常带盖,且有方座或三足。战国之后,簋便很难见到了。商周时期,簋同鼎一样是重要的礼器。从出土情况看,簋常以偶数出现,并常与奇数的鼎相配合,这与史书记载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礼制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7.
寿山石,俗称“腊石”,因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乡而得名。其雕刻历史源远流长,石质脂润,柔而易攻。据考古发掘证明:福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寿山石雕,乃是1954年在福州仓山桃花山师范学院工地,挖掘了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石刻猪”一只,高1.1厘米,长6.4厘米,同年在福州仓山乐群路速成中学工地的一座南朝墓葬中。也出土“石刻猪”一件,高2厘米,长6厘米,1965年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一座标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公元445年)纪年墓砖的贵族墓,出土“石刻猪”一对,高1  相似文献   

8.
安京 《寻根》2004,(1):86-91
华夏先民对象并不陌生。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牙制品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第四层(最下层),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了,数量有20件之多。  相似文献   

9.
扬之水 《寻根》2001,(3):28-35
上古鸟纹,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出土在河姆渡化遗址中。河姆渡化距今7000年-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日鸟合璧的图像,即分别出在遗址的第四、第三、第一化层中,分属于遗址的前后两期。其一为骨匕柄上的刻纹(图1),其一为象牙雕片(图2),其一则阴刻在陶豆盘心(图3)。  相似文献   

10.
李清洪 《寻根》2010,(4):82-84
蝉饰 我国最早的蝉纹文化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都是玉器制品,顶端或尾部钻有小孔,用线穿起来为佩戴装饰品。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遗址文化层中的一处手工作坊内发现7件玉蝉(见《寻根》1999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1.
《寻根》2017,(6)
<正>义渠最早见于《逸周书》:"昔者义渠氏有两子,异母皆重,君疾,大臣分党而争,义渠以亡。"其时间在西周之前。据《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年(公元前1118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商末周文王时,姜尚曾派南宫适与义渠戎联系,"太公使南宫适至义渠,得骇、鸡、犀以献纣"。《逸周书·王会解》记载,西周初年,举行成周之会,各国贡献礼品,"义渠以兹白。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义渠的贡品是兹白。义渠戎在西  相似文献   

12.
双龙首璜主要以玉为主,最早见于史前红山晚期,至西周开始逐渐流行,在东周时期颇为兴盛,北及晋、中山,南至楚、吴越,乃至西汉南越国墓都有分布。随着双首龙玉器的流行,战国时期也出现了青铜的仿品,多分布于周和三晋地区。本文通过对史前到秦汉时期大量玉、铜类双首龙璜的研究,结合文献整理,认为这种双首龙造型表现的是古人心目中的虹霓之形,至迟从殷墟时代就将虹视为双首之龙,并能啜饮河水,见之于甲骨卜辞。传世文献中亦多有虹霓饮水、饮酒的记载,或言虹能化为龙,或又化为璜。在古人看来,虹能饮水导致干旱,却也能涸淫雨洪水,是灾祥一体的超自然神物,属于"阴阳不测之谓神"之属,因此古人重之,援其形制以为配饰。  相似文献   

13.
眼镜史话     
无人知晓何人于何时发明了眼镜,然而最早的眼镜是在图特安哈门的墓穴中发现的。眼镜的两个镜片为茶色玻璃,框架是用青铜焊制成的。在古希腊,人们用一种磨光的水晶作为放大镜。在特洛伊的挖掘过程中就发现6个大的和40个小的水晶半球,还有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大型凸透镜。  相似文献   

14.
正"汉"这个字是我们汉民族的族称,但它是如何而来的,一般人可能不大了解。要弄清汉族名称的由来,还得需要从"汉"字本身说起。"汉"字繁体为"■",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安州六器《中■》铭文,写作。上面■(难),下面■(水)。造字本义与水流有关。晚期金文字  相似文献   

15.
虢季子白盘     
<正>名称:虢季子白盘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传世铜器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  相似文献   

16.
龙纹五耳鼎     
<正>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收藏处:陕西省淳化县文化馆青铜鼎按具体形制划分,有方鼎、圆鼎、鬲鼎、扁足鼎、异形鼎等几类。资料显示,不论是传世或出土的众多青铜鼎中,即便其余类型鼎的数量之和也无法同圆鼎总和相比。龙纹五耳鼎正是圆鼎中风格独具的旷世之作。同时它还是目前已发现的西周铜鼎中最大的一件。此鼎器身浑圆拙雅,略向外撇的粗大高耸的双耳立于折沿之上,腹部呈当时流行的垂腹形式(即下腹大于上腹),其上与足相应的部位有三环状耳,和两立耳  相似文献   

17.
刘社刚 《寻根》2010,(6):117-121
<正>虢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其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虢叔被封于今陕西宝鸡一带,后人称西虢;虢仲被封于今河南荥阳一带,后人称东虢。公元前767年,东虢被郑国所灭。西周晚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学人、哲学家冯友兰芝生(1895-1990)先生在他的著作<三松堂全集(第一集)·自序>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文化大革命中北大的红卫兵在抄冯氏的家时,发现了一件"罪证"."这是一张斗方红纸,四周印上万字花边,原来是在别人家有喜事的时候,在上边写上大字,钉在幛子上用的.  相似文献   

19.
《寻根》2016,(3)
正窄流平底爵1974年河南省新郑望京楼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其流窄长,尾尖,有加厚的唇边,流尾有一对小柱,长束腰,浅鼓腹,平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半圆形带镂孔,腹壁较薄,质朴无纹。通高14.5厘米,流至尾长19.5厘米。铜爵是我国进入青铜时代后最早出现的典型器物之一,如著名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所出铜器,除铜爵外,均为铜  相似文献   

20.
华夏酒文化撷趣高万全,吴志凤酒,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见证。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几年前,我国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早期出土文物和殷商废墟中,发现了规模可观的酿酒作坊遗址和许多酿酒、饮酒器具,证明我国酿酒的历史可上溯到5000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