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守谦  张明水 《寻根》2012,(6):30-35
一 1901年9月7日,经过几番纷争,《辛丑条约》最终在北京签订.代表中国方面签署《辛丑条约》的是庆亲王奕勖和北洋大臣李鸿章,代表外国签署《辛丑条约》的是西方列强十一国驻清国大使.《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或《北京议定书》,共12款和19个附件.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惩办支持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中国人一概不准在内居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等等.《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致使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再次审视《辛丑条约》签订前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其背后真正的操刀人是当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  相似文献   

2.
《寻根》2016,(5)
正一1941年12月8日,日军侵占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海关大楼前的一座铜像随即被推倒,后来更被熔化。铜像的造型是一位大衣微敞,背手含胸,作低头沉思状的绅士形象,而这位绅士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他的名字叫赫德。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英国人,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1861-1911年),中国海关、邮政的早期创建者,晚清政治、外交、军事、教育、文化等多个方  相似文献   

3.
天津是我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经清政府批准,1878年3月9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与中国海关税务司赫德(英国人)商妥,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牛庄(营口)、烟台、上海五处开始试办中国邮政。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德国人)受此重任于1878年3月23日成...  相似文献   

4.
李长林 《寻根》2003,(2):40-42
世界博览会(InternationalEx-hibitionofExposition)发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1851年,正处于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英国为了展示其强大国力,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品大博览会”。上海商人徐荣村和一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商将丝、绸、茶叶、中药材等中国传统产品运往伦敦参展,并获得了一些奖项。1873年,奥地利举办维也纳博览会,中国有上海、天津、宁波、杭州、广州等14个城市送去了产品参展,展品仍为中药材、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带队的是中国海关的代表——粤海关副税务司英国人包腊。过去学术界有人以此为中国正式参加世博会之始。…  相似文献   

5.
杨波 《寻根》2014,(6):30-33
<正>1876年5月,美国费城举办建国百年世界博览会,时任宁波海关文案的李圭,受总税务司赫德委派,赴会观览,其著的《环游地球新录》记述旅途见闻及赛会盛况。李鸿章亲自为该书作序,赞其"于物产之盛衰,道里之险易,政教之得失,以及机器制造之精巧,人心风俗之异同……无不殚心考究"。该书问世以来,因所述海外风物新奇可感,文辞通俗易懂,流传甚广,颇负盛名,后被钟叔河编入《走向世界丛书》,为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6.
周闻天 《中华文化论坛》2023,(6):105-118+189
义和团运动之后,随着条约特权的扩张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大量外国人来华活动,使得中国文物古迹的破坏现象急剧增加。为应对这一状况,1908年,美国记者马克密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国古物学会,旨在推动保护中国的文物古迹。辛亥革命后,新一轮盗卖文物风潮再次引发了马克密的关注,并发起一系列运动,最终促成了民国初年文物保护法规的出台。马克密为近代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他试图享有文物管理上的特权却显示了他与中国人希望独立自主管理文化遗产的愿望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7.
上海海关     
《上海文化年鉴》2011,(1):I0041-I0041
上海海关是国家设在上海口岸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监管经上海口岸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并编制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  相似文献   

8.
过桥逛越南     
爱戴“绿帽子”的越南男人过了国界线东兴桥,走出越南芒市海关,第一眼看到的是海关外面骑在摩托车上,等着入境人接客送货的越南男人头上那一顶顶的绿帽子。越南男人爱戴“绿帽子”,着实让我们开心了一阵子。中国人皆知“绿帽子”的寓意:只有老婆与人偷情的男人,才被人耻笑为戴“绿帽子”。然而,国情不同,“绿帽子”的含意自然不同了。越南男人爱戴“绿帽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一是约定俗成的习俗,据说,越南人习惯戴绿帽子,祖先也是这样;二是因为地域原因,越南位于东南亚地区印度支那半岛东部,地处热带。其国家地貌如同拉长…  相似文献   

9.
《中外文化交流》2011,(11):93-94
中国的瓷器早已扬名国内海外,外国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早在17世纪便已出现,“东方崇拜”与“中国热”即最好证明。在中国瓷器初到欧洲时,其价格堪比黄金,漂洋过海的中国瓷器,当时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  相似文献   

10.
爱尔兰断忆     
蓬生 《世界文化》2007,(2):35-37
我曾常驻伦敦,因为公事,爱尔兰去过多次。从伦敦到爱尔兰非常方便,每天飞往都柏林的航班多得很。仅仅50分钟的航程,而且作为国内航班处理,不要签证,不填表格,不需办理任何海关手续,顺当极了。尽管是两个国家,但感觉上好像没有出国似的。  相似文献   

11.
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也是国家、民族的标识,汉语作为中国主要使用的语言,在近代所遭受的境遇是非常复杂的。近代来华的外国人很多,又以西方人为主,仅以上海为例,1942年上海的外国人达到高峰,150931人。他们来自很多国家,阶层也不同,在中国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来华的目的也有差异,所以他们对汉语的态度以及学习汉语的情况是很复杂的,但就总体而言他  相似文献   

12.
胡梦飞 《寻根》2022,(5):61-67
<正>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联结着中国与世界,成为外国人观察中国物质文明和地域文化的窗口。《荷使初访中国记》是荷兰人约翰·尼霍夫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十四年(1657年)间荷兰来华使团在中国的见闻,以其耳闻目睹提供了中国史籍所没有记载的材料,对研究清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自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在伦敦举行以来,数届世博会都没有中国人的代表正式参加。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上,中国参与的规模有所扩大,赴会的代表人员中总算有了一位中国人,这就是当时在宁波海关任职的李圭(1842—1903)。于是,李圭这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偶然的机遇,成为第一个以官方名义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小引 很难想像,叙述这个世纪的中国故事,可以不提那些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 传教士、记者、革命家、商人、社会活动家、作家……不同身份、不同倾向的外国人,逗留在中国,关注着中国,目击着中国这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免不了有人宁愿做局外人,冷漠地在一旁打量身边的一切,可是,另有一些外国人却不愿意这样。他们不甘于仅仅做一个旁观者,而是有意无意之间深深地卷了进来。他们具有中国人难以具备的优势,一旦拥有热情和不可抑制的欲望,一旦具有天生的冒险精神,这些特殊身份的外国人,也就注定要在中国舞台上发挥他人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正有关晚清时期的北京,相关文献颇为宏富,除了本地文人墨客的歌咏记述,还有各地赴京官员学子的日记和杂录,甚至不乏外国人写下的纪行或回忆录。因与中国的密切程度不同,乃至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异国过客在书写北京时的视角和心态也不同,这使得他们的记录呈现一种多棱镜的视觉效果。其中,19世纪中后期羁留北京、历五个寒暑的琉球使臣蔡大鼎写的《北上杂记》是一种别具特色、生动有趣的文  相似文献   

16.
唐朝(公元618-907)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思想开放,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威远播。唐代的国都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十二个朝代的国都,是“陆丝路”的起点,人口多达百万之众。这个带有异域情调的国际都市不仅是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中心。在长安城内设有鸿昨寺、典客署、礼宾院与专门接待管理外国宾客和侨民的机构。当时在长安定居住有数以万计的外国官员、宾客、僧侣、传教士、留学生、旅游者。开元年间(公元月y-741)有七十多个国家、地区和唐王朝互相交往。我国古代称外国人为胡人,…  相似文献   

17.
游修龄 《寻根》2004,(2):38-4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孔子的名言不但国内人人皆知,就是外国人接待中国宾客时,也时常引用这句话,增加了彼此友好的气氛.  相似文献   

18.
江泓惠 《世界文化》2009,(10):34-35
布拉格之行是在一次聊天中被我的室友怂恿的。他说那是他最向往的地方之一,因为布拉格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当飞机快要到达布拉格时,机舱里响起了那首史麦塔纳的(俄的祖国)),把我从昏睡中唤醒。出海关,我入住了一家旅店,旅店虽不大,但干净整齐,一进大门就有一只可爱的斑点狗迎接我。安顿好后,热心的店主给了我一张15天的汽车通票和一幅地图,凭借它们,就可以畅游布拉格了。  相似文献   

19.
龙彼得,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他是外国人。不错,他是荷兰人。他在台湾的学生当面戏称他为“红毛仔”,把他与当年郑成功驱逐的“荷夷”相提并论,他也笑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知道当时的殖民者与当今这个迷恋于东方神奇的土地和中国古老文化的“老外”是截然不同的。他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毕生研究的是中国的宗教、民俗和戏曲。在地牛津郊外那座二层的小别墅里,四壁几乎尽是中国的线装书和各种出版物。他完全可以用普通话与中国人讨论问题,甚至会用泉州话与服务员及三轮车工人交谈。因此,有人说他比…  相似文献   

20.
颖文 《世界文化》2009,(7):28-28
西班牙家庭政策研究所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7年间与外国人结婚的西班牙人数增长了2倍。 西班牙人的跨国婚姻占婚姻总数的17%,也就是说每6对婚姻组合中就有1对是选择外国人作为伴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