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鹿之民>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小说揭示了加拿大北极荒原地区人类与不同物种间休戚与共的关系;肯定了生态链的稳定保证了土著种群的延续;批判白种人的侵入导致了生态链的断裂,从而造成土著人的生存悲剧;呼吁人们承担生态责任,进行生态补偿,避免成为生态难民.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1):34-35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的经典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从文化帝国主义思想的视角剖析该小说,并分析福斯特的文化帝国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使玄学小说化了,借助于节奏、意象、象征、神秘气氛来表达难以用文字捕捉的感情、氛围和心绪,或给予暗示、激起联想、创造美感,或丰富意蕴、深化主题、揭示哲理,《印度之行》中的意象编排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思索和认识,而节奏则是他的表达美感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爱.摩.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和约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中塑造的欧洲人都经历了复杂而艰难的心灵旅程。在“东方主义”的语境下,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认为这些欧洲人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东方主义”的色彩,这也是他们最终从东方失望而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印度之行》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代表作,小说表达了作者和谐完美的"东西融合,天下一家"的联结梦幻.通过细致文本分析,凸显作品在情节、预见性描写段落和否定句型中隐含的期待与失望这一基本结构模式,并指明其与人文主义和殖民主义矛盾之间存有同源关系.它证明了福斯特通过"善意、教养和智慧"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联结的失败,也让人们意识到通过建立友谊来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是被广泛认为传统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小说的主题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这里重点分析的是这部小说的节奏。主要的视角是放在作者对于节奏的运用。而节奏的运用也正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7.
杨柳 《海外英语》2012,(3):18-20
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不仅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每部小说的题材和主题都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独具匠心,尤其是各种人物象征以及精美绝伦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印度之行》是福斯特作品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最多的一部。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整体主义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以辩证法为基本方法论,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了整体性的诠释。通过这一诠释,恩格斯建构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一种辩证整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使得自然生态所具有的整体性价值得到了有利的佐证,而且还廓清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这些均体现出了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倾向。《自然辩证法》可以说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基于这一经典文献,可以给予生态整体主义以更强的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9.
张珍 《考试周刊》2011,(57):29-30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印度之行》中体现的冲突和分裂现象.认为福斯特想通过小说主人公之间的友谊弥合英印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从而揭示出殖民主义制度是导致主人公精神分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充满着无限的艺术张力,它"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文化意蕴,使其至今仍焕发出亘古弥新的艺术魅力。从小说的标题、叙事、主题、审美等四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张力为切入点,对小说内在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行分析和阐述,将对进一步深化福斯特小说的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邢剑霞 《考试周刊》2010,(39):38-39
"生态学"一词,是由希腊语oicos(房子,住所)派生而来。最早出现在德语中,即dieOlologie,英语为theecology。从词源学来看,该词带有很浓重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2.
福斯特小说标题的内在意蕴探析——以《印度之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福斯特对于小说的取名非常注重诗意性,小说《印度之行》的标题不仅富有诗意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张力,它借助惠特曼的简短诗句凝炼多层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叙述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人生经历的“印度之行”,也是表征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阿齐兹的精神与信仰的“印度之行”、作者福斯特对印度社会“入于其内,出乎其外”的“印度之行”和西方文化的东方之行.  相似文献   

13.
解读《印度之行》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斯特对待性别的独特态度和认识以及他对性别的艺术处理,是解开《印度之行》某些神秘现象的钥匙。在福斯特的眼里,英国和印度的关系变成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的比喻。性别的高下之分,和种族的优劣之别相互融合,巧妙地服务于小说作者的意识形态的抒发。但与此同时,《印度之行》的两性关系又具有强烈的去政治化意图,该作品在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都同样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评论,原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常被看成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力作。然而在对其反殖意义的普遍认同下,小说中的殖民话语和意识却不容忽视。通过讨论福斯特在“欧洲中心论”盛行下他所持的立场,以及解读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和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揭示该小说的殖民倾向。  相似文献   

15.
16.
《印度之行》与“交往”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福斯特小说的基本主题,在《印度之行》中,对交往的探索被置入跨越东西化的宏阔背景。小说通过两位英国妇女在印主的旅行,展示了化交往的复杂过程和种种困境。透过化之间的疏离、差异和对峙,福斯特最终发现,只有超越的、博大的爱才是人类普遍的惟一的联结。  相似文献   

17.
小说《印度之行》从始至终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首先,同存在主义文学一样,"荒谬"和"痛苦"是《印度之行》的基本主题,表现了在广阔的印度背景下的世界的混乱和世事的荒谬以及存在的无意义。另外在艺术表现上,小说运用了象征这一现代手法烘托主题。福斯特笔下的那些山洞与存在主义文学中的许多意象极其相似。无变化、无意义、空荡荡、令人昏乱的马拉巴山洞象征着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无法了解的宇宙。  相似文献   

18.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深刻的象征和富于哲理的预见,是20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福斯特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技巧,使得整部小说更有韵味,福特斯本人也被誉为“现代象征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依据,搜索国内20年《印度之行》研究论文,并从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等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力图回顾《印度之行》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流变及现状,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周莉莉 《文教资料》2013,(27):17-18
联结是福斯特的《印度之行》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联结主题的探讨,结合小说的背景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其走向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