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学艺术领域,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性.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主要有三种特征:一、言约旨远,含蓄凝练;二、是模糊朦胧,含混多义;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戏剧小说,不同体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有话语蕴藉的属性,故而我们力求能理解文本中作者所创造出的话语蕴藉,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体味文本语言中的“不尽之意”.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其审美意义的呈现是通过话语形式才得以完成的,由此决定了文学具有话语蕴藉的属性。所谓的话语蕴藉指的是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余味无穷的语言和意义状况,它表明了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而蕴含着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其中,在具体的层次表现上,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话语蕴藉属性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体现。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大量的诗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入50余首古代诗歌,为我们教学中对作  相似文献   

3.
整个中国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追溯其根源,这是受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暂从作家、作品人手探讨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大背景下文学话语蕴藉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为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旨在突出话语的具体社会关联性,“蕴藉”是其突出的特点。此特点贯穿于整个文学活动之中,使文学的话语含蓄有余,内涵丰富,具有多重读解的可能性,为文本意义的创新升华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用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既是文学的长处,也是文学的短处。为了弥补语言的不足,于是就形成了以象寓意的话语蕴藉现象。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模糊思维就成了文学话语蕴藉不可缺少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6.
女性话语是女性文学的本质属性,将最终决定女性文学的定义和发展。只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把女性话语和女权运动纠缠起来,在政治的层面上来分析女性文学,而不是真正地回到文本中去,揭示出女性文学的本质。论文试图通过“时间”、“意象”和“成长”等几个大框架来具体阐述女性话语的这一属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来源,毛泽东的文艺观对共和国的文学和文艺理论产生和正产生着巨大影响。文章从话语理论的维度审视毛泽东的文艺观,描述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和对该话语生成语境作还原回溯,从话语格局、话语矛盾和话语蕴藉等三方面对毛泽东文艺观的话语空间作深层透视,展示了其文艺思想广阔的话语空间和丰富的话语蕴藉,有利于纠正人们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封闭的教条式理解的倾向,从而在另一新的平台上恢复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体系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白话文学”与“民间文学”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显性话语。只是前者侧重语体更新,后者侧重文学主体的阶层属性。胡适标举“白话文学”与“文言文学”的对抗是文学史发展动力的“双线文学观”。在颠覆传统、重构意识形态的话语策略下,胡适扩大了“白话文学”的概念内涵,将“民间文学”等同于“白话文学”,从而扩展了其“双线文学”的话语阵营。  相似文献   

9.
范长江新闻作品之所以意义蕴藉深厚、价值多元,与他的话语直接相关。他在新闻层面用的是现代民众话语,在思维层面用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性话语,而在表述层面用的是非虚构的文学话语,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范长江的独特的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中,应当改变以前将中国本土文学排除在外的模式。根据国际世界文学史的书写经验,将本土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的构成,可以使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性的视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建立中国的主体性话语。只有通过主体性话语的对话,发出中国的“声腔”,中国才能真正进入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应当是多元主体话语、“多声腔”的体系,从“理一分殊”的辩证理性观念来看,世界文学的整体性表现为一种“理一”,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话语则是“分殊”,从分殊到理一,推动多元化的世界文学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1.
“文革”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例特殊的“个案”,呈现出一种独特景观,一方面,政治权威话语将民间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等大面积覆盖,另一方面,民间与知识分子等形态又以隐形的方式在夹缝中突围。一方面,私人性话语被排挤出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它又在地下艰难地生长。因了这种突围与生长,“文革”文学令人在十分遗憾之余又有一丝丝宽慰。  相似文献   

12.
《围城》是一部以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作品的叙事话语风趣诙谐而寓意深刻,承接着鲁迅暴露国民性的主题。其含蓄蕴藉的象征,精辟的比喻,辛辣的讽刺等照示了《围城》的话语特色,增强了文本细读方法解读其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小说《启蒙时代》揭示其别样“文革”叙事背后所蕴藉的书写策略及其文化意义。小说中所出现的五种话语形态,无疑是对“文革”时代个体成长可能性的一种艺术探索,它既涉及了成长小说的经典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具体时空的特殊经历。小说中话语形象的多元展现与成长主题的修辞塑型,为“文革”叙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把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因为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标准为首要。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存在两种“元话语”,启蒙“元话语”和不断革命“元话语”,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核心。赵树理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的乡村关怀不会随着“元话语”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启蒙到不断革命,赵树理文学一直以乡村伦理和农民利益为中心,为当代文学树立了一个“主体性”意义的标准。作家不应该屈服于某种权力话语,今天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应该吸收各种“元话语”的优秀部分形成赵树理式的东方化叙事。  相似文献   

17.
武善增的《文学话语的畸变与覆灭——“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研究》,是一部为了忘却的记忆的历史记忆钩沉著述。毋庸讳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血痕已经被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年轮磨洗得无影无踪了。  相似文献   

18.
《废都》的文本话语与两性话语、道德话语、文学审美话语、政治话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背离与冲突。以男权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自恋心态导致对女性话语权力的践踏,对两性关系的主观病态扭曲;同时,作家艺术真实尺度把握不当,是对文学审美话语的挑战;“废都人”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虚伪做作的言行举止和两性关系的扭曲、变态,是对中国传统优质道德话语的颠覆;作品中以宣泄基调反映出来的社会各阶层间差距加大、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是对主流政治话语的讽刺;作家历史理性的深度匮乏使《废都》难以承担指引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使命:作家艺术技巧的牵强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家“审丑”尺度不当,忘记了对丑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阶段,依学习的内容,语文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的综合体。其中语言的学习,渗透于文学欣赏中,通过文学欣赏来完成。因此,文学欣赏便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而“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文学是作者“对物的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人的心灵的表现”。既然文学是主观对客观即社会生活带有情感的反映,那么,文学欣赏也就必然地要用情感——类似于作者的情感体验来完成。这一情感体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情感体验阶段、情感体验阶段、后情感体验阶段。下面将这三个阶段作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对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来说,“文学语言”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学术概念,随着文学与语言学的相互交又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兴起,“文学话语”逐步取代了“文学语言”。表面上看,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态势,然而,从“文学语言”到“文学话语”,这不仅仅只是一种研究策略或研究“视角”的改变,这一过程本身体现着许多方面的观念的“转换”,包括对“文学性”理解方式的转换和语言学观念的转换等。探讨并审视这一“转换”的过程对于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