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文论史上,首次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诗论专著是钟嵘所著的《诗品》.他在《诗品》中提出了"穷情"的概念,其所论述的一系列诗歌审美标准也都是以"穷情"为核心展开的.钟嵘认为只有"穷情"的诗才"有味"."情"出现于他对上、中、下三品诗人的评价中,可见钟嵘对诗歌"穷情"的重视.以"穷情"为核心,分别从创作和接受角度阐述"穷情"要"自然",有"滋味"."穷情"理论的产生,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张扬和"审悲快感"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溯流别”,是钟嵘《诗品》的特色,也是其重要的批评方法之一。钟嵘基于现实处境和身世之悲的感受,家学渊源和时代风气的影响,在理论和史实两个纬度上从传统中有选择性地汲取资源,对于这种方法进行传承和运用。尽管有不足之处,但是以当下的视角来看,仍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许昌学院学报>自2000年起创办"钟嵘与<诗品>研究"专栏,八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在钟嵘的生平、家世、<诗品>的理论原则与作家作品批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成为<许昌学院学报>的特色和亮点.认真回顾并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钟嵘<诗品>学研究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然"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具体到钟嵘《诗品》,它又有特殊内涵。笔者试从钟嵘其时的文坛风习和批评实践两个层面,去把握其具体内涵——"妙造自然",即雕琢而不显痕迹,进而归于自然。这是文学自觉时代孕育出的重视技巧、追求丽藻、情思饱满、生动鲜明的新的诗歌审美理想,是时人推崇的创作至境。这是对原有"无为自然"的拓深。  相似文献   

5.
钟嵘与沈约:齐梁诗学理论的碰撞与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当时的文坛巨匠沈约有关.史传钟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为报"宿憾",钟嵘撰写<诗品>品五言诗,把沈约放在"中品".文章解析这段公案,论述钟嵘与沈约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名公巨卿与位末名卑、长期沉沦下僚者的关系,一个文坛领袖与一个文学评论家的关系,更是两个理论巨人的关系.通过对钟嵘与沈约关系的研究,可以清理中国文学史和批评史发展到齐梁这一历史阶段中出现的观念变化和渗透在观念变化中的个人因素;可以发现感情中的理性和理性中的感情、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是如何胶着纠缠在一起,并且共同推动文学和文学批评发展前进的.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把鲍照列于中品,钟嵘认为鲍照有张协、张华的长处,又有胜于谢混和颜延之的优异之处,"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这种评价是允当的.钟嵘还看到因为鲍照地位低下,因而"取湮当代",这也是正确的.但他认为鲍照的诗歌"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险俗",这种评价就有些限于评价者的个人标准和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这种评价就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序文集中表述其诗歌理论,是钟嵘诗论精华所在.<诗品>序文和诗评,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乃钟嵘<诗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序文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试加辨说,有助于钟嵘诗论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8.
钟嵘认为诗歌既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在重视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文采,做到文质兼备.钟嵘认为曾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对其评价极高;对"其源出于曹植",重视辞采藻饰的陆机、谢灵运,也评价很高.这些具体的品评,体现了钟嵘论诗重采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滋味"说为中心,考察了钟嵘<诗品>和印度<舞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相近性,认为<德国所藏敦煌吐鲁番出土梵文文献>中的<诗律考辨>为我们解读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在此基础上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的推论<舞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是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钟嵘在《诗品》中将魏文帝曹丕的诗置于中品,对此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以曹丕的诗歌为出发点,结合钟嵘《诗品》所体现的审美理想、评判标准,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并且得出结论:钟嵘将曹丕置于中品是缺乏足够理据的.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是古代文论的名篇力作,其中蕴含着他的审美思想.他提出的"即目"所见"等美学范畴和"陈诗展义,长歌骋情"等美学命题对古代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查有梁教授在《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一文提出了《对话》里的“八个误导”,指出这些误导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潮,因此得出课程改革需“软着陆”。查文对新课改“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式”的非难,对新课改成果悲观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有必要就“误导”涉及的关于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基础学力观和知识观、课程实施观和教师角色转型、课程改革立足点与发展趋势等问题与查有梁教授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3.
实在论主张认识对象是实在的,科学理论反映客观世界,但是华尔兹反对这种观点,认为理论是解释规律的工具而非再现客观世界,他关于理论的定义、建立及其评价的思想都体现了反实在论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他的理论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使他建立了简单精致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则削弱了他的理论的解释力并给批判者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在民间,钟馗作为一个驱邪形象由来已久,然而《钟馗图》创作于何时一直是个谜。文章经过详细论证,确认它最早创作于开元十三年左右。  相似文献   

15.
钱锺书在其博大深宏的文艺思想中,他主张批评家应力求拥有学、识、德等综合性的素质,即不仅要建构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的知识结构,而且也要培养一种“通识圆照”和“特识先觉”的审视洞察能力,以及树立诚实公正的“文章之德”,由此钱氏构筑了自己深刻透彻的文艺批评主体观。  相似文献   

16.
论述康德“理性”哲学中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考察康德在其哲学中对科学与宗教的界定来指出它们的联系。理性的批判是科学与宗教得以产生的基础,科学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宗教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林秀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03-105
作为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继承和创新。以《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这部理论著作为中心,我们可以考察到伊格尔顿从无意识和形式两个层面重立"审美意识形态"。这样的理论是一种创新,但仍然陷入了意识形态的悖论和本质主义的漩涡。  相似文献   

18.
“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学主张,而提出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制,对左翼学他就极不宽容,理论与行为呈矛盾状态。我们肯定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同时又应清楚,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开放的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并从而构建自己理论批评体系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9.
由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撰写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的第七章第六节认为 ,司马迁的根本思想是道家。鄙见以为 ,司马迁思想中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素 ,但并不占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其根本思想依然是儒家。司马迁在李陵一案中的态度和立场及著述《史记》的前后经过足以说明问题。在其一言一行中仍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儒家仁、义、礼、智、信 ,重修身立命、亲亲、立德、立言、多情善感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20.
对《文心雕龙》中“物”字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关系到对刘勰的文论观点的价值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仔细辨析有关篇章中“物”的术语,它们或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指作家构思想象中的物象,或指作品中描绘的形象。三者之间,联系紧密,但有着存在与反映、自然形态与观念形态的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