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在分析中国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目的是使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2.
赵成鑫  张恩鹏 《科技风》2013,(10):63-6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决心,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内涵、背景、对策等方面系统梳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有助于全面把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精髓要义,增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3.
4.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培育适宜的科技创新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创新活力主要因素,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制度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文化倾向十分不利于科技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出现这些突出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小平同志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制度设计上并没有落到实处,表现为制度设计不以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科技工作者)为中心,不按科学规律办事.文章建议从改变制度设计出发点入手,着力改变顶层制度设计,以此遏制已经出现的不良文化倾向,大力培养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信息势理论为科学认识和充分利用信息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从信息势理论视角出发,应正视信息驱动重要作用,强化创新发展理论支撑;推进政产学研用资联动,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借力信息技术赋能管理,构建智慧治理体系;完善信息获取处理制度,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加强新时代信息人队伍建设,用人才杠杆撬动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6.
人才已成为引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本研究以江西省为对象,分析其在推进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现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此,结合江西省在科技、经济、人才和产业等方面的现状与特色,探索归纳出制度赋权机制、组织赋形机制、技术赋能机制和经济禀赋机制四种推进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为江西省及其他欠发达地区实现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方式转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紧迫形势。创新的新时代特征和政府的体制机制弊病对政府职能转变与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完善效能建设,从价值重塑、权力下放、权力制约、能力建设、考核监督等5个方面重塑政府,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 Da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2,以湖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框架,对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布并不均衡,区域创新中心的"灯影效应"及区位锁定效应明显,知识溢出和创新扩散的空间集聚阻碍了湖北省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出进一步激发区域知识创造活动的潜力,增强区域知识获取水平,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优化科技政策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梁正 《科学与管理》2015,35(2):3-6,2
本文基于对创新全球化表现与特征的揭示、规律与趋势的总结,提出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实施必须置于全球化的视角之下。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与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提出全球化环境下的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我们实现观念、体制与机制上的根本性转变,并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程度的评价,根据实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创新发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前者突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融合度评价,后者突出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评价。通过回顾分析世界主要创新型强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给出了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的判断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从省级区域层面看,仅北京、上海和天津进入创新发展阶段,这与其强化研发投入、提升专利质量、发展技术市场、培育科技服务机构等举措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阐释辽宁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剖析了影响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S)、劣势(W)、机遇(O)和威胁(T)四大关键因素,进而提出了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  相似文献   

12.
201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而提高知识产权商用能力是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重点。在区分了知识产权国用、学用和商用的基础上,文章对知识产权商用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其特征,认为知识产权商用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议题。文章将知识产权商用划分为内部实施、外部流通、知识产权金融、法律诉讼等几种主要形式,研究了知识产权商用在创造质量、商品形态、专业服务、促进政策、司法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美国、日本、韩国等知识产权商用最为成熟和快速发展国家的经验进行了挖掘与分析。最后,提出了强化知识产权商用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商用化发展,进而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3.
《云南科技管理》2015,(2):33-34
昆明市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引进内、外资,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园区管委会主要采取了围绕项目抓落实、重点招商出成效、科技支撑强驱动等,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主要做好抓项目促进园区基础配套有新完善、抓科技促进园区科技驱动有新突破等6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科技资源匮乏地区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WEF的评价体系,我国目前尚未充分满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条件。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某些区域或某些区域内的特殊经济体可以率先具备实施创新驱动的条件,并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带动关联区域的跨越式发展。这就为我国在科技资源匮乏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本文在上述思想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科技资源匮乏”与“创新驱动”的本质与内涵,在此基础上回答了科技资源匮乏地区能否实施创新驱动,为什么要在科技资源匮乏地区实施创新驱动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创新驱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创新驱动战略是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存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难度较大、创新驱动战略所需资源分布不均、创新成果向企业生产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区域创新驱动战略要采取完善企业制度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增长方式。创新驱动发展的标志包括:(1)要素成本与本币升值不成为发展的障碍;(2)科学合理的研发投入结构基本形成;(3)顶尖人才涌现聚集成为常态;(4)高品质社会需求成为创新的源动力;(5)知识产权优势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6)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日臻完善;(7)政府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18,(2):1-5
构建了区域政府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采用动态VIKOR法对其进行了测算,并对创新治理能力及其构成各维度与创新驱动发展分别构建了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结论表明:区域创新治理能力发展不平衡且具有较大差异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创新治理能力较强的区域在中国地图中呈"T"型分布,尤以"T"字一横的九个区域为最强,均为沿海地区;创新治理能力对创新驱动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多个维度对创新驱动发展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建设平台能力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8.
从基本定位、基本格局及具体对策三个维度,论述了首府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8337"发展思路,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是亚洲乃至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逐步确立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技术、人才、资本、文化等领域出台系列创新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已成功转型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创新型国家。广东作为中国沿海省份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可借鉴新加坡经验,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力量,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和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是“十四五”时期应对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抓手。文章立足云南省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发现云南省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瓶颈主要在于: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薄弱、高水平创新人才缺乏、创新驱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弱、科技产业链协同效应弱等5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南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