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The Long Old Road in China)是华尔纳第一次率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敦煌之行的考察游记,原书于1926年在纽约出版.华尔纳1923年7月至1924年4月间的第一次敦煌之行,由于用化学胶水盗揭莫高窟精美壁画而成为"外国探险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当他1925年2月至6月再次率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返回中国进行第二次考察时,这位浑身牛仔装束的美国人已经成了西北各地严加防范的对象.北京大学特派陈万里教授跟随华尔纳的考察队一同前往.陈万里先生将沿途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下来,题为《西行日记》,作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实地调查报告,于1926年由北京朴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西行日记>是陈万里先生考察西北时所记的一部游记,由于先生深具中国传统文化造诣,使得这部游记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史料价值,是今日认识西北、开发西北的一部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是我多年前和一位同事翻译的一部西部考察游记,作者是美国人兰登·华尔纳。兰登·华尔纳在中国最出名的事,就是曾两次带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到中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和挖掘。第一次考察是1923年7月至1924年4月间,华尔纳用化学胶水揭去了十几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美片断,并贿赂王道士,携走唐代  相似文献   

4.
赵跃飞 《档案》2013,(6):33-37
五,脚夫的生活 陈万里的西北之行,正式名分是“跟随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第二次西北之行陪同考察”。除了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的6名队员,他在行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脚夫了。  相似文献   

5.
美国人兰登·华尔纳这个名字,早已为许多中国人知晓了,由于他用化学胶水剥离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美片断,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来中国西北考察的外国探险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个。但他1923年7月至1924年4月从北京取道洛阳、酉安、兰州到敦煌剥离壁画的详细情形,除了少数专门研究华尔纳收集品的学者之外,并不为人所知。 与西方各国相比,美国的中亚考古探险活动起步较晚,因此,当1923年华尔纳第一次组织福格艺术搏物馆中国考察队去中国西北考察时,就把目标定在了中国西北的美术品上,而那里的美术遗物主要是壁画。华尔纳瞄准了敦煌壁画,并且在考察前就决心为美国带回一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兰登·华尔纳这个名字 ,对于中国人来说 ,是与中国文物灾难性的破坏联系在一起的。1923至1924年间 ,华尔纳组织了第一次福格艺术博物馆中国考察队 ,由于在这次考察中 ,华尔纳用化学胶水揭取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美片断 ,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来中国西北考察的外国人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华尔纳从敦煌剥移的壁画 ,在当时被认为中国境外仅有的唐代壁画的标本 ,这就使华尔纳将美国哈佛大学今后研究与考察的重点定在了敦煌。于是 ,当华尔纳1924年返回美国后不久 ,便又组织了第二次福格艺术博物馆中国考察队 ,目的是 ,对敦煌…  相似文献   

7.
诗人徐志摩的《爱眉小札》日记作为一本以真人真事为背景,展示了上世纪20年代青年人为挣脱封建枷锁,追求婚姻自由的见证。再加上主人翁才华横溢,性格奔放,抒情浪漫的笔调,它一出版就吸引了广大读者。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这部日记一版再版,已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党员二愣妈》、《郭秀明》、《西行》、《西圣地》、《关中女人》等电视剧的热播,“大西北电视剧”这个极具文化意蕴和商业价值的潜在电视剧艺术品牌开始缓缓浮出水面。顾名思义,大西北电视剧,主要是以反映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内蒙等省、自治区,以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诞辰115周年。为纪念中国古陶瓷界公认的泰斗,龙泉市政府在2007年11月15日举办的龙泉青瓷节上,举行了陈万里遗物捐赠仪式,龙泉市档案馆接收了陈万里亲属捐赠的陈万里手稿、日记、书信、著作共44册(件)。  相似文献   

10.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唐浩明著,岳麓书社,2014年7月唐浩明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名家评点名人之名著,通过点评曾氏日记,窥斑见豹探及其人文韬武略与生活态度,是一部熔文、史、哲为一炉的难得之作。20世纪80年代初,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学界研究曾氏的热潮。过去评价曾国藩。大抵支持过大于功,原因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死忠于清朝,清剿太平军、捻军过程中"残民以逞.杀人营野",并因此获得“曾剃头”“曾屠夫”的恶名;  相似文献   

11.
绵延不绝的荒山,茫茫无际的大漠,构成了大西北一幅特有的雄浑悲壮的画卷。多少年来,一代代一群群默默无闻的人们,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抛洒在了大西北这荒凉偏远的角落、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一个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岗位上,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时代精神永远永远地在闪闪发光。全面而系统地描绘出这样一群大西北人,藉以弘扬一种伟大的时代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工作在大西北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召唤。经几年时间的酝酿,在1993年6月新华社西北五省区分社协作会议上,以《大西北,火红的事业》为题,正式确定了实施此项采访计划。原定此题由新疆、青海两分社共同承担,后因青海分社其它采访报道任务较重,暂无法派记者参加此项采访,这个任务便落在了刚入新疆分社一年的我们这两位年轻记者的肩上。  相似文献   

12.
编辑是人类文明进化史上的社会现象,是信息、知识精神形态的传播活动.国内外重视、考察编辑活动员始于本世纪20年代,但真正总结经验,开展研究则是伴随标志人类社会文明的第3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信息、知识的现代化传播,即大众媒体的传播崛起而活跃的.从70年代始,在国外,如美国、英国、日本,还有前苏联,相继出版了一批出版学、编辑学方面的工具书和著作.在我国20年代中,出版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明确提出了“学”的问题.50年代中,香港学者余也鲁也出版了《杂志编辑学》,国内也有出版编辑方面的工具书问世.但真正重视开展编辑学的研究,乃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业已经历了10多个春秋对编辑学的呼吁、讨论、考察、探索和研究的实践,加上我国编辑活动的历史悠久,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献史料,这些主、客观  相似文献   

13.
正凡是去过上海蔡元培故居的人,都会留意到故居中悬挂的蔡元培先生的三幅画像。这三幅画像有两幅悬挂于客厅,一幅是刘海粟于1921年赴京讲课期间为蔡元培所绘的小幅油画肖像,一幅是蔡元培的第三任夫人周峻女士于1926年所绘的《蔡元培像》;还有一幅悬挂于书房,由蔡元培的长女蔡威廉于上世纪30年代所绘的尚未完成的《蔡元培像》。其实,在故居中还藏有一幅1929年绘的《蔡元培肖像》,只是此画从未对公众展示过,而这幅画的作者正是我  相似文献   

14.
《枌东老屋校书图》系山西洪洞董氏家族旧藏,由董寿平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捐献给山西博物院。根据此图及相关档案,结合《砚樵山房日记》等史料,笔者发现董氏家族曾藏有两幅有关"枌东老屋"的画作,一为《枌东老屋校书图》,一为《枌东老屋校韵图》。二图分别独立存在,题材相同,完成时间相近,系由当时两位名士为董文涣所绘。本文从原董氏家族所藏《枌东老屋校书图》入手,以文物的基本信息,结合文献,分析《枌东老屋校韵图》的作者。通过探究二图与董文涣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董文涣在清末京城文人圈的交游状况。  相似文献   

15.
莫言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7年凭《红高粱家族》一跃而成知名作家.以后20年他创作不断,长篇就包括《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食草家族》以迄《檀香刑》等作.莫言的小说多以家乡山东高密为背景,笔下融合乡野传奇、家族演义、情色想象于一炉,磅礴瑰丽,引人人胜.高密东北乡也因此成为20世纪末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原乡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陈欣 《图书馆杂志》2012,(2):105-108
"丰子恺先生在一九三五年曾画过一幅题为《钻研》的漫画,一黑一白两本大书中,钻进钻出的都是‘书虫’。我怎么看都觉得,其中的某一条就是我。"——这是湖南作家、藏书家彭国梁先生《书虫日记》一书取意的出典。彭先生自命为"书虫",又自称"彭胡子"。在《书虫日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简称《日记》)的序言中,他说自己惟一的爱好是逛书店,不知疲倦地淘书、看书、编书、写书、藏书。而其藏书  相似文献   

17.
米华 《青年记者》2016,(36):89-90
精确新闻学,是“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报道”.在西方,精确新闻学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73年菲利普·梅耶的《精确新闻学——一种社会科学报道的理论》出版,标志着精确新闻学的定型.它在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新闻改革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北京青年报》的“精确新闻”栏目、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等.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颇具影响力。文章通过对抗战前和复刊后《文学杂志》的考察,探索了朱光潜编辑思想与理念在抗战前后的变化,分析了产生这一变化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个人因素等各种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尼尔·波茨曼的呐喊 上世纪20年代的电影普及和50年代的电视普及给关注儿童命运的人带来极大的忧虑,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利用其形象手段,将成人社会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儿童,会导致儿童过早成人化从而失去其宝贵的童年.  相似文献   

20.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西北研究出发,介绍了民国时期对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报道红军长征及西安事变实情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的考察经过。以及由报道汇编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