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基础教育部分的法律规定(条文)和法律体系等归于“形”,将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等归于“神”,并明确提出法律基础教育重在传“神”。结合大学生法律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教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教学重点,意在着力传“神”。  相似文献   

2.
从空间来看,如果把法律作为器物层面的“形”的话,那么,作为“人人平等”的精神就是形而上,作为法律内容中的“不平等手段”(其价值追求是平等),就是形之中,作为司法原则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形而下。于是,法律上人人平等、法律中人人平等(实际规定的内容并不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者的意义是明显不同的,其阶位是依次递减的,这三句话中的“上”、“中”、“面前”三个词的含义是非常明确的,对这三句话也应当从这个意义上去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3.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表现为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法律教学应根据初中生思维、认识发展的特点,围绕法律意识的树立过程中“法律知识教学”“法律思维培养”和“法律实践表述”三个方面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4.
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之后,对于政府采购领域的垄断行为有了双重规制,这将给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和反垄断法律制度产生法律选择和管辖冲突等新问题。对此,我国应当考虑遵从“普遍、深入的规制优先”、“特定主管部门优先”和“介入保留”等准则进行法律选择,并在反垄断主管部门和政府采购主管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法律观念是法治的深厚文化基础,是法治赖以实现的精神支柱与灵魂。传统法律中的“人治”、“权即法”、“法即刑”、“等级特权”等观念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大障碍。其中的“礼法互补、综合为治”、“重义轻利”、“天人合一”、“壹刑”、“无讼”等观念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港澳的回归,将出现“一国两法”等重大法律理论和现实操作的诸多问题:一、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特别行政区不但突破了单一制下地方政府的权力范围,而且比许多联邦制成员国享有更多的自治权,从而影响我国现行的国家结构形式,使我国从此将变成一个带有复合制特点的单一制国家形式,形成一个“一国”、“两法”、“三系”、“四域”的新格局;二、特别行政区现行法律的取会必须遵循法律冲突原则、反殖民地统治原则、国家主权统一原则等;三、港澳回归以后应按照“一国两法”的新体制加强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建设,应注意其立法背景,解决好港澳法律本地化等问题,提出了未来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法制模式;四、”‘一国两制”成为现实后,要解决好四个异法法域与区际法律冲突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综观世界各国及我国已开展“法律诊所”教育的高校的情况,各院校法律诊所的教学模式各有其特点,根据一般层次本科、专科院校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法律诊所教育通过依托法律诊所这一平台,开设诊所课程及办理案件外,还应多种途径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现提出如下建议:1.设立“法律诊所”。开展法律诊所教育,设立“法律诊所”是首先必备的前提。依托“法律诊所”下设各分所或实验室、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法学会”、“维权中心”等,以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性、操作性活动。同时将“法…  相似文献   

8.
一、概念和概念学习的形式1概念的含义概念是指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或性质。大多数概念都包括四个方面: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和概念定义。大多数的概念都有名称,如“法律”、“物质”、“商品”等。由于概念是用符号(即概念名称)所代表的同类事物,同类的事或物便是概念的例证。例如,“法律”的例证是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等,这些都是法律,称之为正例。不属于这一类的事物称为反例,例如“班级条例”、“游客须知”等便是法律的反例。概念属性是指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如“法律”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解读“政法”政法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日常生活了解或接触到的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都属于政法机关.这些机关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构筑了秩序规范,保护着我们的权利,监督着我们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我们这里所说的“政法”则是“政治学”与“法学”的通称.法律,由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是一部部的法典、一款款的法条,但又不仅仅是法律和法条,它要依靠“法律人”才能完成其使命、实现其价值,通过法律人它才能“为无声的人发出呐喊,为无权的人捍卫权利”.“法学”则是对法律、法律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大学中与法学相关的学科或专业,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成为“法律人”.  相似文献   

10.
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的法律语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任何学术研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某种范式 ,我国的法律语言的研究范式自最初的“语修逻分析”后 ,先后出现了“风格分析”、“语体分析”、“话语分析”等等范式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模式 :法律语言的“言语行为分析”。基于言语行为的法律语言研究意味着 :任何“言语行为”在根本上都是人类“行为”的一种 ,任何言语行为都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任何行为都有其运用的规则 ,任何“行为”的规则都是由这一行为的本质所内在地规定的 ,要分析一种“言语行为” ,首先就要从分析这一“行为”的规定性开始。由此 ,需要首先对“法律”这一行为充分加以定义 ,才能获得“法律言语行为”的充分定义 ;得到“法律言语行为”的充分定义 ,才能逻辑性地区分“法律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 ;并由此定义推导出法律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法典准则、程序准则、话语权准则、一致性准则、证据准则、时间准则、易读准则等  相似文献   

11.
清末修律运动开启了中国法律发展近代化的历程,并自此开始了艰难的嬗变与转型。通观整个转型过程,中国法律发展经历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初步复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党化”、文革前的“政策法”、文革中的“法律虚无”,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发展等各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法律发展都呈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以至于中国今天的法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法律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主义特征,从立法、释法到司法,从定罪、量刑到执行,无不浸透着“三纲”“五常”的伦理主义的精神,体现着“忠”“孝”“节”“义”的要求。从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政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传统的伦理主义法律文化的背景成因,用“礼”的内容和精神分析了伦理主义法律文化的实质内涵,并从立法、释法、司法各个方面介绍了这种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论几种表达法律规范的特殊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语言实现的基本方法是采用立法条文表达法律规范 ,故应从法律规范的类型来研究立法文句类型及表达特点。表达禁止性规范的句式有“处”字句、“是”字句等 ;表达义务性规范的句式有“应”字句等 ;表达授权性规范的句式有“可以”字句等。  相似文献   

14.
在动物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以及动物是否享有法权等问题上,一些开明的“主、客二分法”学者认为,动物可以得到特别的保护,但只能是特殊的客体;另有一些学者,接受“主、客一体化法”理论,认为动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伴侣动物与收养家庭之间应该是何种法律关系,从伴侣动物的特殊性出发应该将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定义为拟制血亲的准收养法律关系,也就是介于“主、客二分法”和“主、客一体化法”之间的一种准主体、拟制血亲的准收养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学生法治意识中存在知法无礼、重诉轻调、重权利轻义务等偏激问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具有“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无讼是求,调处息争”“义务为本,和谐至上”等优秀传统法律伦理。尝试挖掘这些优秀传统法律伦理,融入中学法治教育中,以矫正中学生法治意识偏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校闹”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法治意识淡薄、管理机制缺位、社会舆论纵容、保险政策缺陷等方面,必须加强“校闹”法律制度建设、法治治理宣传、管理机制建构、社会舆论引领、保险政策支持等错施,避免“校闹”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本土化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玉政  金伟 《教育与职业》2006,(18):113-115
“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舶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于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生成背景、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差异,这给“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带来了相当大的不便。“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命运取决于能否弥补这种差异,并且实现外来模式与本土模式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18.
比较法这一研究领域和法律移植关系甚密,比较法的“力量”为一国对他国法律的移植提供了积极的实践基础,在立法传统、国际法、国内部门法等方面都有很多实例可对此加以佐证;而其“弱点”又制约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他国家、地区的法律移植界限;通过分析法律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语言及宗教的关系,进一步揭示比较法潜在的“困境”,以期为中国法律发展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受地理文化环境及奴隶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西方很早就开始谈论“自由”、“平等”等理念,表明古代西方法学家对个人主体权利的重视。比较中、西方法律文化思想,可知“自由”、“平等”观念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缺失,古代中国缺乏个人主体意识。因此,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增强个人主体意识以及促进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