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公开发表以来,词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却一直被注释者和解说者曲解了。他们认为,是指当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其实.毛主席这里指的不是别人,而是他和他的战友们。毛泽东在词中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英雄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他们都是有过一定历史功绩的封建帝王,可惜的是,他们不是‘mx输文采”、“稍逊风骚”,就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他认为他们虽然觉得祖国江山美丽,能够鞠躬尽瘁地去夺取她,但是却不能都用诗词去把她那奇特壮丽的景色描绘出来;更不善于…  相似文献   

2.
香港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杰出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代表人民意愿,先后为香港回归问题呕心沥血,并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受到中、英和香港人民的高度赞扬。他们作出的重要贡献,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三代领导人 ,在治国方略上 ,都提出过许多重要思路 ,作过许多重要决策。他们共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提出 ,要靠民主跳出历史的“周期率” ,但却未能解决民主制度化问题 ;邓小平提出 ,要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 ,“还是搞法制靠得住些” ,从理论上补充、完善、丰富了毛泽东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想 ;江泽民提出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并把它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 ,是我党治国方略上的重大发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补充史实,理清历史脉络。本课首句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这与上一课内容之间形成了历史空白。为了解决学生头脑中诸如“唐朝第一代皇帝是谁”之类的疑问,大致理清历史脉络,必须介绍时代背景,补充相应内容,并由此导入新课。第十课讲述的“淝水之战”决定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30年前,人民公社作为毛泽东构想的农村社会主义模式,不到两个月便普及全国。当时曾预言:我国的乡村将是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遥远了。然而,人民公社终因其脱离实际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重温这段历史,颇有教益。一人民公社构想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急躁冒进倾向不断发展、逐步升级情况下形成的。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了经过人民共和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但由于  相似文献   

6.
本认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三代领导人,在治国方略上,都提出过许多重要思路,作过许多重要决策。他们共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提出,要靠民主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但却未能解决民主制度化问题;邓小平提出,要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还是搞法律靠得住些”,从理论上补充、完善、丰富了毛泽东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想;江泽民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把它作为“党领导人民治国国家的基本方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我党治国方略上的重大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63年“五.一”节晚,北京天安门焰火灿烂,万众观瞻,城楼上,两位同龄老人亲切交谈着。他们一个是叱咤风云,改变中国历史的伟人毛泽东;一个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新中国首任北京大学校长汤用彤。他们都生于1893年。与他们同龄的另一位巨人是被人们称之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他们分别在这一年的8月、10月、12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一个朝代的封建统治集团取得政权后走向腐败,这几乎是共同的,甚至已经形成的一条规律。在这条规律的支配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轮换交替现象: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封建统治集团创建起一个朝代,这个集团在执政中走向腐败,随着他们的朝代一起垮台。另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封建统治集团创建又一个新朝代,取代了旧朝代;但是这个集团又重蹈前朝覆辙,同样在执政中走向腐败,又随着他们的朝代一起垮台。这样周而复始地循回着,形成了周期率。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后,毛泽东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形式,对中国众多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他对历史上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领袖人物给予充分肯定;为像秦始皇这样一向遭到否定的历史人物给予平反;还高度赞扬历史上那些少年英发的有为人物,而对历史上有所凭借的人物,则讥讽他们一事无成。毛泽东评价这些人物时,多是出于工作的需要,以古说今,古为今用。这些评价,现在对史学界重新认识这些历史人物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魏征与唐太宗是历史上一对有名的贤相明君。他们君臣之间同心协力,对于促进初唐的安定繁荣,开创著名的贞观之治,各自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讲到唐太宗,总会提及大胆谏诤的贤臣魏征,同样,提到魏征,也忘不了虚心纳谏的明君唐太宗。但说起他们君臣之间的遇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是英明的君主,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历史上称作“贞观之治”。有人为了表现自己,建议唐太宗清除朝中奸臣。唐太宗问他说: “我用的都是可以相信的贤良忠臣。你说谁是奸臣呀?”这人献计说: “请陛下假作发怒,谁不惧怕,仍能直言进谏的,就是忠臣,那些阿谀奉承的,就是奸臣。”唐太宗笑着说: “浑水、清水都来自源头,源头清,水就清,源头浑,水也就浑。  相似文献   

12.
王清淮 《初中生》2010,(1):20-20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广为流传,对新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其具有的历史意义无比重大。现在大家都认为这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一句话,它包含着“新中国诞生、人民从此当家作主”的深刻寓意。那么,回眸历史,毛泽东主席的原话是不是这样讲的呢?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著作。千百年来,一直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所推崇。三国时大军事家曹操赞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毛泽东同志也高度赞扬这位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且  相似文献   

14.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33-136
古人云:诗以言志。在毛泽东诗词中,毛泽东用如椽大笔书写人民群众,人民性是毛泽东诗词的内在属性。一是毛泽东对下层民众的疾苦感同身受,毛泽东诗词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人民充满深厚的阶级感情;二是毛泽东善于学习和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历史规律,毛泽东诗词对人民力量的伟大热情礼赞;三是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毛泽东诗词描写了他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光辉历程;四是历史是人民群众书写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毛泽东诗词体现了毛泽东独具特色的人民历史观。当前,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毛泽东诗词人民性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一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朝代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仅23年,相对于大唐帝国近300年的历史,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唐太宗这位即位只有29岁的青年皇帝,一起位便大刀阔斧,励精图治,迅速补救了隋末大破坏留下的疮伤,恢复并发展了生产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贞观年间,唐朝国力强大,疆域辽阔,远戎宾服,威名远播。这一成功,不但巩固了新建立的唐政权,而且为后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改革当中,如何看待历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正在探讨的问题。本刊最近分别请几位老工人和老贫下中农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下面发表的就是他们谈话的记录。老工人和老贫下中农,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他们的看法,也谈了对历史工作者的期望,他们指出:过去和现在是不能割断的,干革命就得了解过去,懂得历史;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我们应当写劳动人民的历史,讲劳动人民的历史,学劳动人民的历史;干什么工作都是干革命,教书也是干革命,教师必须无产阶级革命化。这些谈话对我们历史工作者深有启发,也是个鼓励,我们希望读者都能认真阅读一下,并把读后的感受写出寄给我们。  相似文献   

17.
裕泰茶馆的墙上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这小道具的使用,可说是独具匠心的.历经三个朝代的茶馆,其摆设是经过多次“改良” 的,就连佣人都由伙计改成了“女招待”!而唯独“莫谈国事”这个小道具未被“改良”掉,并且随着朝代的更替剧情的深入,它变大了,增多了,你能说这是偶然的吗?!显然.这是老舍先生想利用它告诉人们:晚清也好,北洋军阀也好,国民党也好,其统治集团都是腐朽不堪,都是反人民的;在那样的社会里,让人民“莫谈国事”也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唐朝末年王仙芝、黄巢领导农民起义的历史过程,并懂得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黄巢起义的经过与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提问:唐期初期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取得怎样的效果?(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唐朝初期,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实施了较为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国内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在与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交流方面,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亲,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这些事件都成为历史上的大事而载入史册。但到了唐朝后期,统治阶级越来越腐朽,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这节课要讲的就是:唐末人民不愿忍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终于举行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赞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然而,时过境迁,几十年后,竟然有人提出了异议:移山不如搬家。“移山不如搬家”论者或许是认为搬了家,门前就再也没有高山的阻隔了,这多么省事呀。但遗憾得很,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难以行得通的。为什么呢?因为困难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你离开了山可能会遇到水。水也能阻止人进出,莫不是又要搬家吗?除了山,除了水,地球上还有沙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时期,政权骤兴骤亡,但朝代迅速更迭历史表象背后,却涌动着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和对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视,是这一趋势的突出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