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已发生过的以历史学记述作载体的一批分散的知识系统和话语 (discourse)系统中 ,斋号室名的结构是有固定意义的。斋号室名以“稽古爱民”为其主要传统及主要内容。作为一种文化传统 ,进入到晚清 ,为国人尤以文人所普遍继承 ,看来看去总有些为时局变迁所挤压出来的意味。本文在以往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就斋号话语的传统结构、斋号的文化内涵、历史人物斋号的时代印记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流年     
"流年"的"流"在我1998年版的小本<新华字典>上只有四个字的注释:运转不停. 的确,流年似水.倘若时间不动的话你做什么都无所谓,因为你不过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孩子,大人对小孩总是显得特包容(越小越明显).可毕竟时间是走着的,你也在逐渐长大,于是约束和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像砂纸凿子不断打磨,最终出现在社会上的"作品"和别人一样,不,是与别的"作品"一样了,才能被同类所接纳.  相似文献   

3.
清华八斋     
冯务中 《寻根》2005,(6):102-104
今日的清华园内有八座比较有名的斋子,我称它们为“清华八斋”。“清华八斋”可以分为“前五斋”和“后三斋”。“前五斋”指的是明斋、善斋、新斋、平斋、静斋,均建干解放前;“后三斋”指的是强斋、诚斋和立斋,均建于解放后。  相似文献   

4.
陶易 《寻根》2010,(1):102-106
<正>据《礼记》的有关记载,古人出生三月之内,父母为其命名;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字;女子十五及笄,笄而字;名与字相互表里。唐宋以后,文人士大夫多有号,又分别号、斋号。但一个人刚降生之时,还在  相似文献   

5.
正熟悉白遇道其人,源自由陕西省文史研究馆、西北大学出版社组织的《关学文库》整理出版工作;而了解白遇道基本生平,则与读曹冷泉(1901—1980)所撰《陕西近代人物小志》有关。民国三十四年(1945),曹氏所推介的近代陕西名人,就包括了"清麓学派"创始人、三原贺瑞麟(号复斋,1824—1893)和"烟霞学派"创始人、咸阳刘光蕡(号古愚,1843—1903)等。刘古愚以陕甘味经书院为阵地,致力于洋务实业和维新教育,"独截众流应世运,巍然百代振儒风";而贺瑞麟以正谊书院为阵地,倾心于儒学教育和礼教推广,"复斋高节配前贤,笃守程朱壁垒坚";两人的共同选择在于都从事书院教育  相似文献   

6.
潘春华 《寻根》2014,(4):65-69
<正>水陆法会,是中国佛教法事中一种规模最大、最隆重的经忏活动,是设斋供奉以超度水陆亡灵的盛大法会,南北朝时形成于禅宗四大丛林之一的镇江金山寺(初名为泽心寺、龙游寺)。北宋时又驰名于此。它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产物,在中华大地绵延盛行一千余年,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等,其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水陆法会的  相似文献   

7.
虫鸟记     
引语开言 人到中年之后,喜欢翻阅《容斋随笔》.某日,读到"容斋初笔"卷第十三(十八则)《虫鸟之智》时,内心难以平静.鉴于篇幅不长,遂抄录如下: 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黐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缳,置其所行处,麂足一缳,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熏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相似文献   

8.
<正> 袁燮(1144—1224年),字和叔,浙江鄞县人,师从陆九渊,学界称絜斋先生。袁氏《絜斋家塾书钞》为"其子乔崇谦录其家庭所闻,至《君奭》而止"(《直斋书录解题》卷二),非其手作。《四库》馆臣认为:"燮之学出陆九渊,是编大旨在于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颇能畅其师说。而于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书钞》不仅体现了袁氏的心学特点,而且是其政治思想的载体。一、畅发心学关于心与理。如陆九渊,袁燮也讲心与理,"大抵彻上彻下,只是一理,只是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7,(1)
正王锡彤(1866-1938),字筱汀,晚号抑斋行一。卫辉府汲县人,世代居住于汲县西关盐店街。19岁以县试第一名入邑庠,22岁入开封大梁书院,后以"优贡副取"的身份得中拔贡,并在33岁时以"拔贡"身份参加朝考,注直隶州州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王锡彤赴禹州,主管禹州三峰矿务公司。王锡彤参与地方政事,策划洛潼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17,(3)
<正>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元好问是北魏鲜卑族后裔,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被尊为"一代文宗",擅长古文、诗、词、曲,以诗、词的创作成就最大。在长期的学习和创作中,元好问体会到要培养出有文化教养的士人,必须依靠国家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  相似文献   

11.
绘画篇     
正尹登尹登生卒不详,约活动于清末明国年间,字云程,号铁箫道人、芳亭,斋号小可轩、师竹楼,白族,剑川县东岭人。曾到昆明经营书画。归里以书画为生。擅山水、花鸟,山水法董其昌、倪云林,构图严谨,树石清雅;花鸟兼工带写,俏丽有姿。  相似文献   

12.
扬雄《方言》里面的外来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容斋随笔》称此书为《车酋轩使者绝域语释别国方言》,“以‘代’为‘域’,其文独异。然诸本并作‘绝代’,书中所载亦绝无绝域重译之语。洪迈所云盖偶然误记。”洪迈的说法见《容斋三笔》卷十五,《提要》指出洪氏误记是正确的。但是认为扬雄...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17,(6)
<正>能诗善文风度翩翩的外交家徐葆光(1671-1740),江苏长洲人(今苏州市吴中区),字亮直,号澄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清史稿》称他"才品为馆阁冠"。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受赐一品官服,作为副使与正使海宝前往琉球册封尚贞王,翌年归国,著《中山传信录》。作为康熙皇帝钦点的外交官,徐葆光诗文俱佳,颇得同时代桐城派散文大师方苞的赞誉,传世著作除了《中山传信录》,还有诗集《二友  相似文献   

14.
自然山水诗是“诚斋体”的主要载体。诚斋诗中人与山水的艺术处理迥异于传统的自然山水诗,它熔铸的是相融相乐的知己境界。自然山水在诚斋“乖张眼”的观照下,既生机跳跃,又深具意蕴。诚斋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世俗化、情趣化、戏剧化的特色。诚斋的自然山水诗,是“心”与“造化”的妙契,是灵性和仁性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通天尽人的文化内涵。诚斋为自然山水诗新拓境域,其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拔牙记     
对于我那凸凹不平的牙儿,一直以来我都采取保护主义,可是最终我的保护主义还是不能挽救它,因为那参差不齐的景象实在是不美观.爸爸、妈妈的眼中早已容不下它.昨晚妈妈说要带我去给我那苦命的牙儿"整整容."我一听就知道大事不妙,这牙儿的命不长了,就算我硬拖下去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6.
刘运峰 《世界文化》2022,(3):中插1-中插4
静文斋是北平琉璃厂的一家颇具规模的笺肆,其所经营的笺纸不仅品种多,而且印制精,堪与荣宝斋媲美.印制笺纸的画稿,也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郑振铎在《访笺杂记》中说:"过海王村东行,路北有静文斋,也是很大的一家笺肆.当我一天走进静文斋的时候,已在午后.大阳光淡淡的射在罩了蓝布的桌上.我带着怡悦的心情在翻笺样簿.很高兴的发见了齐...  相似文献   

17.
论“心斋”     
“心斋”一语,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术语,首出于莊子笔下,即所谓“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莊子·人间世》。按:以下只注篇名)显然,心斋一语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玄解道之奥义的门径提出来出来的。在现代认识论哲学的语境中,“心斋”一直被作为非理性的直观主义,神秘的直觉主义甚或不可知论加以批驳的。既便少有肯定者,那也只是在对“直觉意识”所谓“真理颗粒”的肯认上贞认着其所谓的“部分积极意义”。而无论是批评者或是肯定者,一般对心斋之内在性状都缺乏深入了悟,如:道之奥义何以由心斋证出?心斋之实质如何?其基本构成怎样?如此等等。笔者正是要在这些问题上给出“心斋”以深入的  相似文献   

18.
赵珩 《世界文化》2013,(7):32-34
上海、扬州等地也有早起喝茶的习惯,但不说去喝茶,而是说去吃点心。扬州的富春茶社也是主要不在喝茶而在吃点心。北方人,甚至包括上海人却不大习惯广式早茶中就着茶吃什么凤爪、牛腩、排骨之类的荤食,认为那是下酒的小菜,不是佐茶的食品。但在扬州式早点中却可以吃一盘肴肉或一碗煮火腿开洋干丝,其实性质没有什么不同。我每次去上海,总住在静安寺附近,离老半斋有十来站的路途,即使如此,也要早起赶到老半斋去吃早点。老半斋的早点一般只卖到早晨九点钟之前,不像广式  相似文献   

19.
丰家骅 《寻根》2010,(1):81-83
<正>读《史记》、《汉书》,常看到官员的俸禄有"秩万石"、"秩二千石"、"秩八百石",对这个"石"字,有不少《史》、《汉》注本比较轻忽,一般都不加注。《辞源》里的"石"字有多种义项,作量词用时,一是容  相似文献   

20.
杨泽文 《大理文化》2013,(10):39-42
杉阳的燕子春末,我来到博南古道上的杉阳古镇时,从南方归来的燕子们正在挨家挨户地查看已经告别了一个冬季的旧巢,然后选择是继续修补使用还是必须另建新巢。看到它们在古镇里忙碌不已的身影,让人少不了动容与喟叹。而从春日里开始日渐忙碌起来的人们,似乎对燕子的归来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关注,毕竟这样的情景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记忆中,我最早认识的鸟是麻雀和燕子。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