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都将培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责任与担当同样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三大核心素养之一.中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民族希望的承载者,基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分析,在德育实践过程中,以"四感教育"的探究与实践为例,对于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借鉴了80年代以来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证研究数据,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从认知、价值观、能力与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并非当今大学生所独有。不成熟的人格特点、典型的经济型价值观和工具型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不足以及社会总体责任感不高等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造成直接影响。大学应该从4个方面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是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二是要树立社会责任担当的神圣使命;三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四是要根据大学生的能力条件对其社会责任感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3.
社会责任感是预测青少年心理社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抓住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教育契机,挖掘社会榜样的宣导力量,对于提升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意义非凡.以8所中学71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钦佩感量表、人生目的量表、社会责任感量表,考察社会榜样与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人生目的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社会榜样、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感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榜样和人生目的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社会责任感;人生目的在社会榜样与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此,教师应深入挖掘社会榜样的先进事迹,激发青少年钦佩的积极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人生目的;创新文化宣传载体,多学科、多形式地提升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商洛学院学报》2019,(5):86-91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问题,个别研究提供的培育方式、途径等多从单点出发,缺乏将多要素、多渠道、多举措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培育合力。对此,高校应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寻求创新创业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多要素、多环节、多举措协同作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青年。  相似文献   

5.
“以盒为贵”活动是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系统构建的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劳动课程,是结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开设的系列主题活动。学生在打造的劳动教育“美好圈”中,培育劳动能力,生成劳动行为,感受劳动过程,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形成乐于助人、关爱社会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在环境熏陶、情景教学、主题活动、授予学分等方面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媒体宣传、教师点评、情景剧竞赛、认知行为能力教育、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授予课外学分等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出现明显弱化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学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不到位;家庭对孩子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偏差;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颇。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责任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和有效途径。因此,深入探讨研究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对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尤为重要。文章从成人初显期视角,对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提出了通过完善教育机制,提高大学生责任认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在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中将责任认知内化为责任情感;营造良好环境,在社会正能量牵引下促进大学生践行责任行为等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也导致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针对当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课题组试图探寻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提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模式,为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路径,促进青少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0.
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国家认同感较高,但责任意志较弱;社会公德认知较高,但责任行为较弱;网络社会责任感发展水平偏低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不足、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都在阻碍着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因此提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途径出发,通过优化家庭环境、创新学校责任感教育、共创良好社会环境等方式开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责任是与一定角色相联系的,角色是责任感形成的逻辑起点。对角色的认知和认同、角色扮演的内在需要、角色实现的能力等是责任感形成的内在因素,外在环境和条件、角色被期待的程度等是影响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因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应分配每位学生以适当的角色担当,并及时给予其责任行为正反馈。  相似文献   

12.
为了新课标所涉及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我们要充分利用“四史”学习教育之契机,培育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立德树人价值取向,努力使学生对政治认同产生心理共鸣,奠定正确“三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公共参与中锤炼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价值感,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做民族复兴的担当者和力行者。  相似文献   

13.
当代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能否成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所期盼的角色,担当历史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多数青少年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时刻关心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兴旺,以此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然而,现实表明,部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距社会期望有很大距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因此,加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如何加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笔者浅谈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正>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培育青少年法治意识,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担当着重要的使命,特别是法治专册的教学,更是直接指向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和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回归法治课堂本真,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信息获取的便捷让青少年更易接触到良莠不齐的事物或思想,导致社会责任感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缺失的现象。而作为承载社会责任传播的学科教育,高中生物却面临着应试现象浓厚,教学教法单一等问题,本研究充分利用高中生物学科的特性和现代新媒体的优势,在教学课堂上开展社会责任的培育,促进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就业为导向,敬业是就业的前提和保证,敬业社会责任感培育必须在扬弃德性教育基础上,立足于价值教育,从"劳动、利益分配和美育等观念社会化""认知、依从、认同、内化依次递进的行为社会化""角色期待与领悟、学习与实践、冲突与调适的社会化"等三个维度共同发力,才能使高职生敬业社会责任感培育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一、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对人的责任感要求更为紧迫,更为注重。责任感是当今青少年成长中的关键性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责任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可见,突出责任感培养是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道德养成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要遵循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要符合一定社会的规定性。在青少年早期以真、善、美的感性认知为主,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和呵护;中、后期要注重道德理性、价值教育,通过引导青少年自我教育,积极进行良好道德行为的塑造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也要把握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把家庭的激励、正面教育与学校的认知教育以及社会的规范教育等多方面紧密结合,为青少年道德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青少年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融入、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为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要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加强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使大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富有历史担当精神,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价值意蕴包括:助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特点是主流上较为积极,同时存在部分大学生责任担当缺失的现象。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有几个现实困境,包括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欠缺、家庭成长教育的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原因的消极影响等。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路径是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担当培育氛围、健全高校担当精神培育主渠道、实施科学的家庭担当养成教育以及加强大学生自我担当教育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