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星、甜妹子李玲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之后,先到了日本,后又到了加拿大,遇见了她现在的丈夫Jerry--加拿大一家投资公司的总裁。李玲玉认识Jerry以前,Jerry已经离婚,并且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李玲玉与Jerry结合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杰希。一下做了几个孩子的母亲,既要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又要面对做后母的现实,李玲玉由衷地感觉到:做母亲真不容易。  相似文献   

2.
全职妈妈是指原来有工作的女性在怀孕后到孩子出生的时间内辞掉工作,专心照顾孩子和家庭,这就是其工作。而今全职妈妈的人数有所增加,并且全职的时间段也大大延长,有很多女性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全职在家看护孩子。与此同时,全职爸爸也成为了新的热点。据报道,在美国,全职父亲早已不是新鲜事。  相似文献   

3.
全职妈妈是指原来有工作的女性在怀孕后到孩子出生的时间内辞掉工作,专心照顾孩子和家庭,这就是其工作。而今全职妈妈的人数有所增加,并且全职的时间段也大大延长,有很多女性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全职在家看护孩子。与此同时,全职爸爸也成为了新的热点。据报道,在美国,全职父亲早已不是新鲜事。  相似文献   

4.
1910年,美国最先提出庆祝“父亲节”的倡议,并从1934年开始,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日本从1950年左右开始,将“父亲节”正式定为国民的节日。 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惯例是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料理家务、教育孩子。经常是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去上班,孩子还未醒;很晚回家时,孩子已入睡。到了星期天,父亲蒙头大睡,真正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因而父亲在孩子心目  相似文献   

5.
一、案例背景 高× ×,男,15岁,七年级学生,温州乐清人,现住温州市区.家庭情况较为特殊,母亲怀他时已犯罪,孩子出生后入狱,至今未出狱.从小到大,他一直跟随外婆生活.去年,外婆年迈去世,他无人照管.有关政府部门打听到孩子父亲的下落,通过亲子鉴定,确定了孩子的亲生父亲,但父亲有自己的家室,工作要求在世界各地奔波, 非常繁忙,就把孩子交托给奶奶照料.奶奶年老,身体不太好,腿脚不方便.  相似文献   

6.
给爸爸打工     
一天早晨,太阳还没露脸,一位父亲便来到一个尚未到达上学年龄的男孩门口,手里拿着一个比那小孩高出两倍的扫把,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现在可以到牧畜栏里工作了,在祷告以后"。父亲温柔却又十分坚定的声音传入孩子的耳内.自此,孩子独立祷告和工作的生活拉开了序幕。9岁左右,父亲时常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人们依靠勤奋和职业才能开创事业的故事。父亲的教诲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13岁那年夏天,孩子从主训“读、学、算”的高斯军事学校回到父母身边,继续为父亲打工。职业是助理店员,月薪5美元。父亲认为孩子作为学徒,应谈懂得在为客户的服务中求…  相似文献   

7.
一天早晨,太阳还没露脸,一位父亲便来到一个尚未到达上学年龄的男孩门口,手里拿着一个比那小孩高出两倍的草把,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现在可以到牧畜栏里工作,在祷告以后。”父亲温柔但却十分坚定的声音传入孩子的耳内。自此,孩子开始了独立祷告和工作的生活序幕。9岁左右,父亲时常给孩子讲了一些有关人们运用勤奋和职业才能创事业的故事。父亲的教诲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13岁那年夏天,孩子从主训读、学、算的高斯军事学校回到父母身边,继续为父亲打工。职业是助理店员,月薪5美元。父亲认为孩子作为学徒,应该懂得在为客户的服务中求得回…  相似文献   

8.
朱军军  彭益 《高中生》2010,(31):58-59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父亲问了儿子一个问题:"钱是怎么来的?"儿子的回答总是让父亲不满意。父亲说:"还是先听故事吧。"有一个小孩子,他有个坏毛病,那就是好吃懒做。孩子的父亲指望他能改掉这个不良习惯,然而那个孩子没有一点改正缺点的  相似文献   

9.
据报载:有这么一个儿童,父亲在远洋轮船上工作,经常出海.在他4岁时,父亲出海前留下一本<走遍美国>和它的录像带给孩子看.回家后,发现孩子竞能将录像带上的发音和书上的一些单词对上号.父亲发现儿子学习英语的潜力,决定加以引导.经过刻苦学习,孩子小学二年级就拿到了上海市通用英语考试初级证书.后来,为了继续学英语,父亲干脆让孩子停学,参加自学考试夜大辅导班.通过自学考试,12岁那年他竞拿到了英语大专毕业证书.接着,他又专攻计算机,计划两年内拿到计算机本科证书,然后到美国去读研究生.这个孩子,名叫丁磊.  相似文献   

10.
父亲要重视对孩子的管教,学会怎样去惩罚孩子,但不要体罚他们。多数孩子一听到父亲的管教就联想到惩罚。他们认为父亲是迫使他们为做错事而受苦的人。虽然不是每个父亲都如此,但绝大多数的父亲都是只负责“管”的责任,而忽略了“教”的责任。有一些父亲根本不参加儿子的管教工作,把孩子小时候的管教责任完全推给了母亲。对于中国家庭中的父亲而言,如果当父亲把管教儿女的责任全交付给母亲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就会增多,没有父亲帮助,她极难克服这些摩擦。为了孩子,为了妻子,为了  相似文献   

11.
每天晚上下班之后,我都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在父亲的冷饮店里帮忙。有一天,我偶然发现橱窗外有一双眼睛,那是一个十一二岁小男孩的眼睛。他盯着店里其他买冰淇淋吃的孩子,一脸羡慕。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看了看那个小男孩,没有作声。我对父亲说:“可怜的孩子一定是想吃冰淇淋,却没有钱,我可以送一盒给他吃吗?”但父亲冷漠地摇了摇头。之后的一天,当其他孩子散去后,我突然看到父亲对那个站在窗外的孩子招手示意。男孩进来了。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可以为我到隔壁的报亭买一份报纸吗?”孩子点点头,很快,他就把报纸买回来了。这时,父亲微笑…  相似文献   

12.
从幼儿到少年,在孩子体格发育速度等方面,父亲的影响都占有优势。至少临床医生观察到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孩子,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正常接触的儿童,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也较前面高。早在婴儿期,父婴的交往与母婴的交往就各有特点。父亲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给孩子以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据统计,这类活动父亲占70%,而母亲只占4%。孩子上学后,父亲还常常同孩子到公园、游乐场、大自然中进行游览、跑跳、游泳、爬山等活动,而一般母亲与孩子进行…  相似文献   

13.
爱情证据     
母亲是农民,父亲是军人。父亲在遥远的边疆孤独地仰望蓝天白云,他想起温柔的妻子和乖巧的儿子,沧桑的脸上写满笑意。他的妻子,孩子的母亲这时正坐在院子里的芭蕉树下,摇着摇篮,轻轻抚摩婴儿柔嫩的小手,仿佛从孩子身上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给孩子讲她爱情的故事,但孩子不懂。风中婆娑的芭蕉叶逗着孩子,孩子以为芭蕉叶是父亲宽厚的大手,就咯咯地笑了。母亲见孩子咯咯地笑,以为孩子听懂了爱情,说的就更多了。可等孩子长大后,母亲却什么也不肯说了,她只是笑。孩子读小学时,父亲转业回家乡任镇长。他这时候才觉察到妻子与他的差距。他需要美丽、浪…  相似文献   

14.
刘强 《家庭与家教》2003,(10):24-25
父亲的教育方式与母亲全然两样。比如考试,每次考试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分数,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亲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水平,有没有受到紧张心理的影响。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母亲的常见反应是要孩子缩减游戏活动时间,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课上;父亲则  相似文献   

15.
外地一对母女千里迢迢来找我咨询,安置好女孩,我先和女孩的母亲进行了沟通。女孩叫慧嫱,14岁,是个独生女。父母都是搞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因而,一面对孩子难免娇惯和溺爱,一面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特别严。慧嫱的父亲因为孩子练琴不如人意  相似文献   

16.
一 刘玉玲9岁那年,父亲刘中江调动工作到了石家庄市.为了给刘玉玲转学,当时他还真作了难,他接连跑了四所学校,可人家一听说是从山区转来的学生,都认为山区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不愿意收.最后,东里村小学答应让刘玉玲先试读,才勉强收下了她.  相似文献   

17.
开心八爪鱼     
再来一个音乐会上,一个节目完毕后,观众大呼:"再来一个!"孩子问母亲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回答:"这就是表示欢迎。"过了几天,父亲从美国回来,母亲带孩子到机场迎接。孩子见了父亲,立刻大叫:"再来一个!"  相似文献   

18.
报复与报答     
有两位贫穷的父亲,各自送自己的孩子到一位画家那里学画。一位父亲教导孩子说:“孩子,你要记住那些侮辱、轻视、嘲弄过你的人,好好学画,将来有出息后,去狠狠报复他们。”另一位父亲教导孩子说:“你要记住那些怜悯、同情、施舍过你的人,好好学画,将来有出息后,去好好报答他们。”  相似文献   

19.
《中华家教》2016,(4):49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怎能少了父亲的参与?父亲是孩子智慧的启蒙者;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玩伴;父亲是孩子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塑造者。"父爱如山"正是对父爱坚毅、深厚无边的最好注解。但很多父亲因为工作忙,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为了促进家庭和谐,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本刊特举办"父爱伴孩子成长"图文比赛。主题要求:自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征稿时间:以"父爱伴孩子成长"为主题,用文字或摄影作品去反映家庭生活中父亲与孩子在一  相似文献   

20.
赵翔 《家长》2013,(5):34-34
在正统的中国教育里,父亲总是在极力维护"家长"的威严,认为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保持具有震慑力和权威性的威信,不少父亲在孩子面前端着"架子",结果,孩子害怕了父亲,疏远了与父亲的关系。也有一部分父亲觉得自己出去打拼挣钱,给妻儿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这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于是在忙碌的工作中与孩子日渐疏远,甚至陌生冷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