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苏州的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制度,鼓励子女多看望老人。制度实施之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明显增加。护理院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了老人对孩子们无法割舍的思念,并且采取了巧妙的方法,吸引年轻人看望老人。就结果而言,这家护理院无疑是高明的。然而,这卓有成效的“措施”背后,隐藏着老人们凄凉的晚年。那些“积极地”看望老人子女的行为,就如上班打卡一样,似乎是利益驱使着他们去履行义务——尽孝的义务。由此观之,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孝心,传承孝道,是迫在眉睫的。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社会,一部分似乎已经遗忘了“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在许多养老院中,老人们孤独地度过凄凉的晚年,终日无法见到子女。苏州的一家养老院通过推行“奖孝金”制度,为积极看望老人的子女发放抵扣券,鼓励人们看望老人,效果非常显著。虽然我们不能以金钱衡量孝心,但是“奖孝金”的这一制度的实行,确实有助于弘扬孝道。由此观之,应当适当地“奖励孝心”,方能更好地弘扬“孝道”这一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3.
濉溪县五沟中学教师、共产党员曹杰同志临终前对他的子女说:“要照看好那三位五保老人,春节前一定要去看望他们,愿他们过一个愉快的节日。”在曹杰同志的追悼会后,其子女在学校领导的陪  相似文献   

4.
杜鹏 《老年教育》2014,(6):30-30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2013年7月1日施行以来,引发了人们对于"常回家看看"入法可操作性的热议。 实际上,从2011年初"常回家看看"拟列入修订草案的消息见诸报端之后,就曾引起热烈讨论。对其可操作性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常"的频率如何界定?如果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而法律又无法予以处罚,这样的条文还有意义吗?  相似文献   

5.
Douball 《新高考》2013,(11):6-6
中国日渐进人老龄社会,调查数据显示,现在我国已经有6200万的独居老人,他们与子女相见次数不多。而更多在外地工作的子女,甚至一年到头都难与老人团聚。在新的法律要求下,与父母分开居住的子女,必须要经常看望和问候年老的父母,否则将被认定为违法。此举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原本理所应当的行为竟然需要通过法律形式来实施,究竟可喜还是可悲呢?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状呢?  相似文献   

6.
不少子女认为,老人退休后在家吃穿不愁,悠闲自得,不再需要什么了.其实,退休之后,老人从以前的关心单位转向关心家庭、关心自我了.以前他们不介意的事情现在会变得敏感起来,他们强烈地期待子女的尊重和心理安慰.  相似文献   

7.
丁勤 《老年教育》2006,(10):28-28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子女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子女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产生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而还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8.
丁勤 《老年教育》2006,(8):26-27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不是比谁对老人孝顺,反而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子女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地说:“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反而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出现了空巢老人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通过对芜湖市弋江区奥园社区空巢老人的分析,发现空巢老人在生活上缺乏照料、情感上缺少交流、精神上缺失关怀。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老人及子女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水平影响的原因,还与外部社会环境有关。对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老人及其子女的思想教育、提升社区文化建设、完善社会制度建设,对空巢老人予以充分的关怀,帮助其发挥余热中实现人生价值,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荆门主城区对老龄人口开展的荆门老龄人口生活现状和养老意愿问卷调查表明,荆门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养老费用主要靠国家、地方政府、原任职单位和老人自己子女的供给,其中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原任职单位负担近半数,子女供养的占三成,社会养老保险支出还不到两成。荆门老年人生活比较单调,但感觉比较幸福;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收入极低的,有靠租借房屋居住的,有很少得到子女看望的等。大多数的老人对社会养老不理解,主张居家生活,靠儿孙养老。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建议荆门各级政府,切实提高老龄人口收入水平,强化社会养老福利政策措施,努力建设符合地方养老需求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1.
西风 《课外阅读》2012,(14):8-9
母亲来电话,说起一位老人,一位杰克已经很久没有见到的老人。上大学、谈女朋友、干事业以及许多琐碎的事情,让他无暇看望甚至是想起这位老人。为了追求梦想,杰克早已搬到另一个城市里住了。他太忙了,没有时间想过去的事情,就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0年江苏省养老服务状况调查"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养老服务体系中子女角色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其结果表明,大部分子女能够完成养老中的责任和义务。子女角色的实现,其重要作用在于经济的赡养和精神的慰藉,在经济情况相当时,精神慰藉需要高于对经济的需求;同时,老人对子女帮助越多,子女越趋向采取更多的行为回报老人,老人与子女的互动频率与养老满意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女儿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相似文献   

14.
随迁老人是指与子女一起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老年群体。他们为了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从农村来到城市,或者从原来的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如何去适应异地的生活,融入新的环境,处理好家庭产生的矛盾,成为随迁老人在新的环境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随迁老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属于边缘群体,他们面临很多困难,却很无措,子女要多人沟通、多关心他们,社会要关注和关怀随迁老人。  相似文献   

15.
中韩两国老人选择居住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对中国城市烟台的老人和1997年对韩国大中小城市老人调查的数据,对中韩两国城市老人选择居住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韩国,老人与已婚子女同住的比宰很高,而在烟台,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比率却很低;中韩两国老人与子女分住的主要理由基本相同,而同住的理由则根本不同.韩国老人选择"同住是理所当然或家庭的风俗习惯"的比例最高,而烟台老人选择"同住是为了经济上、生活上帮助子女"的比例最高.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韩国城市的大多数老人仍以传统的方式来选择居住安排,另外很多韩国老人之所以与已婚子女同住是因为经济上不能自立,而烟台城市的大多数老人从生活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居住安排,许多老人之所以选择分住是因为大多数老人经济上能够自立、观念上不支持传统的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  相似文献   

17.
一个孤身老人死在密林深处的一幢别墅里。一天后才被发现,死因是过量服用了安眠药。因为死者留下了一份字迹潦草的遗书,所以警方初步认定是自杀。发现尸体的人是死者亲戚,一个多年未曾来看望老人的男子。  相似文献   

18.
一、情境导入师: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我为老人献爱心”活动,同学们亲手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礼物。后来,我们又选派惠子贤、李明、王浩三位同学代表全体同学把这些礼物带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看望老人”的,好吗?生:好。(师出示课题:看望老人)师:三个小朋友怎样才能到达敬老院呢?(师出示CAI课件路线图)这是他们三家与敬老院的路线图,我们一起来看看邮局敬老院王浩家惠子贤家书店李明家50米60米20米50米30米二、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路线图。师:请小朋友…  相似文献   

19.
杨璐 《老年教育》2008,(6):26-27
第一,不要提前把自己的房子转到子女名下 一些老人出于种种考虑,把房屋提前转到子女名下。结果,有的子女拿到房产后便不像原来那样孝敬父母,有的甚至还将老人扫地出门。  相似文献   

20.
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叫《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子女对老人的孝敬之心,也唱出了老人对子女的思念之情,还唱出了一类几何问题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