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生存语境中的爱是源于人的、有缘故的、有等次差别的爱;基督教化语境中的爱是源于神的、无条件的、无分别的爱。前爱应该爱的人,后爱所有人,前具有封闭性、矛盾性和变化性;后具有开放性、一致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2.
人浸泡在化之中,化渗透在人的精神骨髓之内。观众欣赏作品的好坏、真实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化的标准。人生活于社会之中,由于诸多的不同元素相互交织,融合成一个民族特有的化心理结构。中国化从伦理出发,伦理化使中国化注重人际关系,追求人生境界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显然不同于西方的追求无限,在这样的化制约下,中国观众有着独特的先在结构中的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化的认识过程中,早期出洋官员是一个特殊的中介群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迫于外交上的需要,清政府开始派官员出洋考察或常驻办理外交。这些走出国门的出洋官员,是最早一批亲身观察和体验西方化与社会的中国人。他们以日记、笔记等形式记录了对西洋明的印象,并将之转达给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化交流的媒介。他们对中西化的认识和思考,在近代国人认识西方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化的重构成为必然;大学生价值化的主体构架是伦理化与法治化的有机统一;其意义在于回应化全球化的挑战,响应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和呼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重建伦理文化,这是基于以下四点理由: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因其不平等的内蕴及诸种负面效应,与现代化精神处于冲突之中,不可能再度成为当代伦理文化的支柱;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西方近代伦理精神以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系统为基础,开辟了人格自主和责任自觉的价值趋向,但由工业文明和技术理性所导致的普遍物化和人的异化状态以及对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忽视,也使得感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无限膨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核心,但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伦理文化,仅靠原型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够的,它在某些方面有待发展;现代化的大趋势导致了伦理道德多元化、现实化、自主化,但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无序,亟需重构一种新的伦理文化,以规范和引导人们走向全面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化的撞击。因此,反思西方化中的一些现象,寻找影响中华民族深层心理的化资源,并使之宏扬光大,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模式审美本质及艺术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维华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2):53-54,57
山水画是中国人心理情绪最为可靠的归宿,具有代表中国文化类型之图式的意义;中国绘画的审美类型属于优美,绘画所显示的是一种心理图形:山水画与中国人以虚对虚,以寻求感性活动的无限与自由的特点相对应而成为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8.
化产业要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它必须依赖于健全的法津制度,这是保障;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由于缺乏一种“外在超越”的观念,其伦理道德容易发生偏差,造成制度演进和化体制改革的阻碍因素。因此,化产业发展不能出现道德缺失,这是关键。寻找传统伦理道德中缺失成分为今天发展化产业所用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9.
化诗学在中国以“史互通”为历史依据,具有深厚的历史化背景和广阔的学术前景;化诗学在中国的现实基础是80年代“化热”所表现出的人类关怀与世纪之交的全球化浪潮;化诗学终究是在中国传统化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生存方式构成化诗学的化语境,“汉语表述”的承续性传统是化诗学实践活动的起点,中国诗学批评史奠定了化诗学理论建构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国传统的农历年“虎”年,每个中国人倍感虎劲十足、虎虎生威。因为,“虎”作为十二生肖中的一员,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在汉语文化中,一说起“虎”,中国人自然而然地把它与勇猛、威武、强悍、健壮、气势等褒义形象联想到一起,赞美“虎”的词语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1.
唐代有不少小说写到虎,主要有义虎、媒虎及化虎(人变化成虎和虎变化成人)三种类型。小说通过对虎的描写,彰显人类的伦理道德,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章以中共十五大报告和江泽民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构建理论为逻辑起点,揭示了中国化的新理念和新境界。认为,社会主义化建设与精神明建设密不可分;在建设先进化过程中应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化和外来化;在各种化思想激励下,应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来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对此,高校担当重任等等。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本身具有其深层内涵,即化转型,它是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用现代工业明的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启蒙和塑造中国人以构成现代化主体,这是中国化转型的主导价值目标,同时它又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化建构的框架内涵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4.
唐代有不少小说写到虎,主要有义虎、媒虎及化虎(人变化成虎和虎变化成人)三种类型.小说通过对虎的描写,彰显人类的伦理道德,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中国是多虎之地.虎的普遍存在,反映了当时生态环境的优越.中国史籍中不乏人虎和谐相处的记载.出于生存需要,且智识的局限,人类长期视虎为害敌.近数百年里,由于火器的应用,终于灭绝了绝大多数虎类.淮北的开发远早于江南,汉唐时均有大量的虎事记载,明清时虎迹已极为罕见.江南虎事主要出现于六朝以后,明清时仍不绝于书.不论淮北,还是江南,人类在灭绝虎类的同时,也摧毁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破坏了自身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8.
化与修辞的关系密切。各种化要素都影响和制约着修辞。本从化结构的视角讨论化对修辞的制约。首先,物态化制约着修辞,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对修辞产生着制约作用;其次,制度化制约着修辞,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自身行为规范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划对修辞也具有制约作用;再次,行为化制约着修辞,也就是说,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也制约着修辞;最后,心态化制约着修辞,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艺术作品等,也对修辞产生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民素质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人类素质的发展在化方面的积淀,并通过与人的个体素质意识的有机结合,直接作用和影响人的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化是人们对自身素质认识和实践活动和反映与表现,是作用和影响国民素质发展的“校正器”。国民素质化的内涵随着化的发展而丰富,是由化观念的变革而调整的;国民素质化从诸多学科理因子研究国民素质理论问题,力争探索研究国民素质理论的新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国民素质化的内涵,是提高当代中国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全国各地共同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但是现代化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我国各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实现现代化是决不可能的事,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必然经历先化——后化——共化这样一个过程。本文试从先化与共化之间的关系来论述先化是共化的必然选择;共化是先化的最终目的;共化的目标是先化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