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适度惩罚对于防止不守班纪校规、禁止不良行为和建立必要的制度,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有效和必要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策略,它能使学生为了避免再一次遭受惩罚而付出更大的努力,惩罚作为一种外部诱因,可以激发学生对错误行为产生羞耻感或负疚感,把惩罚看作是前进的鞭策力和进步的新起点。然而,凡事都有一个"度",过度的惩罚则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教育教学实际中,简单粗暴的、走样异化的惩罚屡见不鲜,时有耳闻。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拍桌子…  相似文献   

2.
<正>当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时,惩罚似乎成了教师最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加上媒体、家长、社会对这事的关注,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不及时帮助、矫治,就会滑向错误的泥潭。惩罚对这种错误行为起着帮助、修剪的作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惩罚毕竟"是一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社会,一切都以学生为本,提倡"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不敢惩罚学生,致使学生对犯错不以为然。我认为,爱护学生固然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中就不能有惩罚,相反,恰当的惩罚是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次刻骨铭心的惩罚比多次说教效果更好,实施惩罚要心存爱意,坚持到底,让学生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4.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刑罚中对罪犯的惩罚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由注重对肉体的报复逐渐转变为对灵魂的改造。从当今教育领域对惩罚方式所进行的改革中,我们也可见到这种变化的影子。当今无论是公开惩罚地位的下降还是体罚的废除都是以学生人权为中心的,但它们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类教育理念进步的同时,却又废除了教育者的惩罚权。教育领域并不存在是否需要惩罚的问题,但存在应使用什么样的惩罚手段问题,惩罚的存在对维护规范、建立秩序还是很有必要的。面对当今教育领域中对惩罚改革的矫枉过正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尊重学生人权的同时又能恰当地实施惩罚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孙玫贞  蒲怡 《文教资料》2008,(12):105-107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刑罚中对罪犯的惩罚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由注重对肉体的报复逐渐转变为对灵魂的改造.从当今教育领域对惩罚方式所进行的改革中,我们也可见到这种变化的影子.当今无论是公开惩罚地位的下降还是体罚的废除都是以学生人权为中心的,但它们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类教育理念进步的同时,却又废除了教育者的惩罚权,教育领域并不存在是否需惩罚的问题,但存在应使用什么样的惩罚手段问题,惩罚的存在对维护规范、建立秩序还是很有必要的.面对当今教育领域中对惩罚改革的矫枉过正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尊重学生人权的同时又能恰当地实施惩罚是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刑罚中对罪犯的惩罚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由注重对内体的报复逐渐转变为对灵魂的改造。从当今教育领域对惩罚方式所进行的改革中,我们也可见到这种变化的影子。当今无论是公开惩罚地位的下降还是体罚的废除都是以学生人权为中心的。但它们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类教育理念进步的同时,却又废除了教育者的惩罚权。教育领域并不存在是否需要惩罚的问题,但存在应使用什么样的惩罚手段问题,惩罚的存在对维护规范、建立秩序还是很有必要的。面对当今教育领域申对惩罚改革的矫枉过正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尊重学生人权的同时又能恰当地实施惩罚是一个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在一些教师膜拜“无批评教育”,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对学生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惩罚就是变相体罚。其实这是误读了惩罚的内涵。事实上,表扬与批评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教师一种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训,这是古人对教育经验的总结。近代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犯了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  相似文献   

8.
赵翔 《家长》2013,(Z1):58
惩罚和宠溺是现在中国家庭最为常见的两种教育方式,这些父母或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惩罚式教育,或采取对孩子呵护备至、事事为孩子考虑周全的宠溺式教育。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教子方法。那么,如何管教孩子,既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呢?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请认真阅读《轻松教  相似文献   

9.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惩罚不是体罚,我们可以让惩罚变得美丽。具体做法是:惩罚的前提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没有爱心的惩罚就是对学生的报复;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因材施罚;惩罚要及时,要有度;惩罚更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犯错的学生也是人,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要做好惩罚"善后"工作,及时与受惩罚学生进行心里沟通,反馈惩罚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教育提倡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此,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不敢轻易惩罚学生,致使学生对所犯错误不以为然。关心、爱护学生是必然的,但这并不说明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适当的惩戒是十分必要的,让每个学生明白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负责、承担应有的后果。成长中经历一次铭心刻骨的惩罚胜过多次说教,实施惩罚时要做到心中有爱,一视同仁,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公平公正,让学生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实践和理论表明: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教育者指导和帮助受教育者不断培植、弘扬自身优点,克服错误,健全人格和促进健康成长的过程,即"长其善而救其失"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借助于赏识教育,又需要辅之以必要的惩罚教育。在我们学校教育中,惩罚随处可见,如训斥、罚抄一遍错题、冷落、写检讨等,有的教师甚至使用体罚和变相体罚这种违法手段。但是我们发现,有些因为受惩罚或累受惩罚的学生,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学习好起来,纪律上更加自觉起来;相反,有  相似文献   

12.
怎样在教育中有效地使用“罚”而杜绝“体罚”和“心罚”呢?笔者认为,至少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1.惩罚要及时果断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及时果断的惩罚,对“后进生”改正缺点很有好处。“后进生”在不良行为发生后及时受到惩罚,受惩罚过程时间较短,对发生问题感知较清楚,对惩罚方法的认可程度也比较高;而延时受惩罚并且受惩罚过程时间较长的学生,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立情绪。同时,接受不同时间惩罚的“后进生”,其矫正错误行为的程度也不同,及时受到惩罚的学生很少重犯类似错误,而延时受到惩罚的“后进生”则容易重犯。2.惩罚…  相似文献   

13.
惩罚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自己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戒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上都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罚严重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当然,惩罚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学生,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任何惩罚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教育学生为根本,使学生在"受罚"中体会到教师的爱,从而促使学生自我教育,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惩罚不是万能的,但完整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我们不能只采取正向教育方式,必要的批评教育等惩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惩罚是一种负"强化",能使受惩罚者从中吸取教训,改过迁善.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师,每一个人都知道"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故事,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每一个人也都心知肚明,授人以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受用终生。然而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能授人以渔的又有多少呢?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是授人以渔而最终却是授人以鱼的呢?如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呢?在此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是每个教师的目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人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506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当前小学教育阶段的惩罚现象。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教育中的惩罚行为显著减少;惩罚方式隐性化,以罚站听课、留堂、罚抄作业等变相体罚为主,其次是心理惩罚,直接体罚较少见;惩罚行为存在城乡差异、学校等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严重,市、区一级学校比省一级学校严重,男生比女生严重;学生遭受惩罚后的心理创伤比身体伤害严重,且农村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尊心受伤程度更深;学习问题是教师惩罚学生的首要原因,其次是纪律和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生犯错后,教师会对学生的错误直接或间接地予以否定,从而消除并转变不良行为,这即是教育惩罚,其内涵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教育惩罚通过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痛苦而发挥作用,学生只有改正错误并做出良好的行为,才能减弱或消除痛苦。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自古代教育中就有,如果运用合理可促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对自己错误负责的态度,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如果  相似文献   

19.
惩罚的原则     
惩罚是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惩罚手段,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根据本人的经验和体会,合理的惩罚应符合下列原则:1及时性原则。当学生错误行为刚一出现时,就给予及时的惩罚。这样,其错误行为就会与惩罚所引起的焦虑、恐惧等经验相联结,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惩罚的引起与结束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这样,他们就会在以后避免出现类似的行为。如果在违禁行为发生一段时间后才给予惩罚,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清楚自…  相似文献   

20.
学生犯错后,教师会对学生的错误直接或间接地予以否定,从而消除并转变不良行为,这即是教育惩罚,其内涵足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教育惩罚通过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痛苦而发挥作用,学生只有改正错误并做出良好的行为,才能减弱或消除痛苦。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自古代教育中就有,如果运用合理可促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对自己错误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