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主要应用于室内体育教学、室外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学习3个方面:在室内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理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在室外体育训练中,多媒体技术可以用于学生动作技能的分解和动作技能的训练;在课外体育学习中,多媒体技术可以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测试。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对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借助体育课程资源优势,开展好课内、课外篮球活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体育精神、运动技巧的重要措施.为更好地促进高校课内、课外篮球活动开展,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安徽省4所普通高校的1 000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和50位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其课内、课外篮球活动现状,得出缺乏体育精神教育、缺乏篮球战术与技能传授、缺乏篮球兴趣培养等结论.为此,提出了重视体育精神教育、加强篮球技能教学、加强篮球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以更好地促进高校课内、课外篮球活动开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教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在体育活动方面,仅仅依赖课内体育活动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发展要求,还需要大力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培养,学生在长期体育活动中身体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运动模式,建立以青少年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运动模式,创新运动手段和运动方法。引进一些先进的课外体育运动模式,以及多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运动环境。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高校部分体育俱乐部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研究性学习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有利于培养终身体育能力;能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为了更好的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课内外体育相结合;需要有合适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搞好课外体育对巩固学生课内所学体育技术、技能,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如何组织开展好既生动活泼又确实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发挥现有条件的效用,提高课外体育工作的质量,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四点: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理念,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关注他们身心发展的需求,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的一大课题。在日常体育教学中,笔者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实践中,并将其具体化、精细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宜简不宜繁,易学运动更利于学生参与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各式各样的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三个部分组成。前两个部分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培养大众体育的人群,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就体育教学而言,主要目标是促进所有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增强体能、促进健康,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那么,如果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把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要实现新课程的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中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变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及主动性变得越来越低的现状,国家教育部围绕终身教育理念提出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要求学生从小树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实现终身教育,全面提升初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应创设独特学习环境,降低学生内心惰性;探寻学习运动联系,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参与欲望.  相似文献   

10.
闫景红 《家教世界》2013,(8):240+239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的校风、校貌的外向体现,是完善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一途径。课外体育活动即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重视学生的健康和对其体育意识的培养,所以课外活动的组织是极其重要的。目前虽然较多专家从各层次、各角度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仍较为淡薄,对于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尽理想,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因此,本文通过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探索课外体育活动新形式,使课外体育活动更有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好地为学生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体育中,课外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对增时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巩固体育课所学运动技术、运动技能、陶冶思想情操、丰富课余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及《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的贯彻落实,各大高校都在响应国家方针政策,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课内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力度和深度,而课外体育活动就显得很薄弱。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延续与补充,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时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给校园注入青春与活力。为了促进我校学生整体身心素质的提高,以及更好的实现我们体育教学目标任务,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目前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便更好的了解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活动方式、锻炼时间、场地器材及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尝试新的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体育中,课外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对增时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巩固体育课所学运动技术、运动技能、陶冶思想情操、丰富课余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合理地处理教材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其身体素质,培养其优良的体育品质.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途径有很多,但是无一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体育教学应该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16.
如今初中的各科教材都在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体育教材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本文在此谈一谈对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供大家借鉴.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构成.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进行健体知识和运动技能知识的传授,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巩固课堂体育教学的内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习及活跃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阶段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灵动"体育是指基于对新课程理念和体育教学深刻的反思,提出的带有鲜明个性的发展性课程概念。运用"灵动"理念实施运动技能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让体育教学走向轻松高效。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主要由课内的体育理论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教学两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与体育技能的传授,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运动技能。所以学校体育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合初中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习,以便他们在学习期间和今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智力。与此同时,提高他们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培养其独立进行锻炼身体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正确的运动技能,更好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  相似文献   

20.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伸与补充,它不但能巩固和提高体育课所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及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地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其体质;还能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习和牛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