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目的要求:①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发展农业、积贮粮食的重要意义。②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和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③理解下列词语:残、淫、贼、泛、行、即、政治、亡、孅、畜、卒然、衡、罢夫、殴民、南畮、廪廪、狼、阽危、饥穰、(饣鬼)、著、恤、羸老、窃。④理解宾语前置的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的结构特点,理解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里贾谊的《论积贮疏》“思考和练习”一要求“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的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配套的人教社《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答案是:①国胡以相恤?③国胡以馈之?③何招而不至?愚以为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献疑如下:一这三个宾语前置句不表示不定语气?  相似文献   

3.
[重点]:一、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重视农业生产、积贮粮食对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前后相承,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提示]:一、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示:本文是作者针对西汉初期被连年战争所破坏的农业生产没有得到恢复,粮食极端缺乏的严重情况,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出发,力劝汉文帝治本务农的。本文的中心思想是:文章分析积贮不足的原因及其严重危害,提出  相似文献   

4.
1·1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说:“粮仓充实,(百姓)就懂得礼节。”说明:“曰”字后是条件紧缩复句。“仓廪实”表示条件;“知礼节”说明结果。“而”,连词,表示顺接。  相似文献   

5.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这句中的“以”字,高中第三册语文里注释说“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其实,这里的“以”应为连词。它的用法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和“吾尝终日而思矣”这些句子中的“而”字相同,用来连结状语和动词。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疏》的论点是文首的“民不足而可治者,未之尝闻。”我们认为这只是旨在说明积貯与治国安民的关系,是论据。第三段的“夫积貯者,天下之大命也”才是统率全文的论点。  相似文献   

7.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为了准确地解释贾谊《论积貯疏》的这个句子,下面将几个问题提出来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8.
《论积贮疏》是篇自读课文,课后共设计了三道练习题,但《教学参考书》所定答案均有错误。第一题“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教参》所给答案是:1.国胡以相恤?2.国胡以馈之?3.何招而不至?这三句虽都是宾语前置句,但都不是否定语气,而是疑问语气(反问句),所以定此三句为答案不妥。符合题意的应是文中另外三句:未之尝闻;莫之或止;莫之振救。  相似文献   

9.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准确地指出中心论点,是教学任何一篇议论文的重点之一。有些议论文,中心论点不很明显,需要吃透了全篇文章的内容以后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准确地指出中心论点又成为议论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原高中第四册古文《论积贮疏》(修改后的教学大纲己编进高中第三册)的中心论点就是不那么明显的,因而,准确地指出它的中心论点,既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本文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有贾谊《论积贮疏》,文中有这样几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上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该教材把“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注释为:“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淫,过分。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贾谊的《论积贮疏》(高中三册)里有这样一段话: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这一段话,各种选注本包括中学语文课本都在“犹可哀痛”后用的是句号,而不是逗号.这样就将本来一句完整的话断成了两句.这种断法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在“犹可哀痛”的后面只能用逗号而  相似文献   

12.
《论积贮疏》是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名篇,写于公元前178年作者二十三岁时。文章针对西汉初年社会生产力尚未恢复,百姓弃农而从事工商者日多的现实,向文帝条陈重农抑商、积贮粮食的建议。全文紧扣“积贮”中心,论述精当,陈辞恳切,论证严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帝读后下诏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说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注释《论积贮疏》中出现以下几处错误 :1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课本注 :以 ,句中助词。“以”在文言文中只有三种用法 :a.动词 ,认为 ,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b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凭借、对象、原因、时间、处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 .连词 ,连接并列、承接、目的、结果、因果、修饰等多种关系。在这里 ,淫靡奢侈的风气增长的方式是“日日” ,即一天天地、逐日地 ,故“以”是连词 ,相当于“而” ,它连接的是状语与中心词 ,表修饰关系。“日”本来就可单独用在动词…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贾谊的《论积贮疏》里有这样一段话:“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为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在这段话里,有两条注释值得商榷。 一、注(14)“[政治未毕通]意思是,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对“政治”未加注解,实际是将今天的“政治”的概念跟古代“政治”的含义等同起来了。在现代,“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称为政治(见《现代汉语词典》)。或者统指“国事”(见《现代汉语词典》)。或者统指“国事”(见《辞海》),它是一个名词。而古代的“政治”是一个主谓短语,始见于《尚书·毕命》“道洽政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论积贮疏》一文中有两个带“相”字的句子。其一:“国胡以相恤?”其二:“兵旱相乘……”对于“相”字,课文是这样注释的:“相恤,对……救济”;“相乘,交互侵袭”。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妥的,其理由有三:一是对“相”字的用法没有说清楚;二是“相”作“交互”解找不到根据;三是没能完整地表达原句的意思,即兵灾、旱灾是不一定交互侵袭的,还很  相似文献   

16.
对《论积贮疏》(见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有关通假字、异体字的几条注释,提几点商榷意见。一、“畜积足恃”的“畜”,课本注为通“蓄”,值得商榷。辨别古文中是否用了通假字,应以文理是否通顺为依据;而要断定文理是否通顺,则必须对字的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不了解字的本义或只了解它的某个意义,以此去判断是否用了通假字,往往会将本字误为借字。“畜chù”,本义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引申义是积储,例如:《礼记·月令》:“务畜菜”。“蓄xù”的本义与“畜”的引申义相同,例如:《诗经·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由此可见,“畜”是“蓄”的同义词(二者词义有重合的地方),绝非通假字。二、“今殴民而归之农的”“殴”,课本注为通  相似文献   

17.
《论积贮疏》一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题及其答案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思考和练习题这样设计的: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的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人教社编的《教学参考书》(第295页)所绐的答案是:1.国胡以相恤? 2.国胡以馈之? 3.何招而不至?我以为,答案值得商榷。三个答案都是宾语前置句,这无可置疑;但未必都“表示否定语气”。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第四册《论积贮疏》一中有三个字的读音亟待注明。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貯疏》中“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句,一般人释为“百姓缺乏衣食,却可以治理好国家的情况,从古到今,从沒有听说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也采取了类似的解释,把该句释为“百姓缺吃少穿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教材《论积贮疏》课后练习题一:“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教参》的答案是:“1.国胡以相恤?2.国胡以馈之?3.何招而不至?”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理由如下:一、语气不合题意。以上三例不属于陈述句中的否定句,是疑问句中的反问句。在教科书中,以上三句句末均用问号。因此,把它们作为“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显然是错误的。二、举例不够典型。“宾语前置”是古汉语变式句常见句型之一。按照古今语法的一般句式,宾语总是放在谓语的后面,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谓语的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