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合词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离合词探析吴登堂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似词非词的语言结构,如:①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外商来华投资。②他在这个项目上投了不少资。例①中的“投资”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动宾式合成词。而在例②中,“投”和“资”却被拆开,均以“词”的面目出现。在通常情况下,“资”是...  相似文献   

2.
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词谓语句,从表面上看,形式相同,但实际上并不相同,因此,学生难以分辨。倒如:①我请他办这件事。②我希望他办这件事。例①是兼语句,例②是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词谓语句。如何区分它们呢?方法如下:1.从两句的第一个动词不同上分辨。例①的第一个动词“请”表示“使令”,要求的、支配的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中“之”字的多种用法樊拴稳一、常作代词,表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他们”。在句子中作宾语,而不作主语。如:①虎见之。②操蛇之神闻之。例①的“之”代“驴”,作“见”的宾语。例②的“之”代“愚之移山这件事”,作“闻”的宾语。以上句中的“...  相似文献   

4.
OVER 一词是常用词,意义繁多,主要用作介词和副词,但该词与其他词搭配使用时,又容易与其他介词如 at,on 等相混淆,本文就 over 一词的用法,举例说明。①They rejoiced at the news.②They rejoiced over the news.例①rejoiced at 意为“听见……高兴”,例②rejoiced over 意为“为……而高兴”,介词 over  相似文献   

5.
代词使用有无毛病?’93年语文试卷第1卷第4题是这样的:对下列两个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王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②他埋怨我说:“你让我给你借小说,人家借来了,你又不看。”A、①代词使用有毛病,②代词使用没有毛病。B、①②代词使用均有毛病。C、①②代词使用均没有毛病。  相似文献   

6.
《语文天地》(初中版)1996年12期上有篇题为《几个能兼三类的词》的文章,说下面的“在”、“连”、“活”、“凭”都是兼三类的“兼类词”。在:①他在教室。(动词)②他在教室看,  相似文献   

7.
歧义是指在语义交际中的词语的字面意义失常,或者有两种以上的字面意义。综合起来,我认为句子产生歧义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词语的多义性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句子:①我今年还欠款5000元,明年就好多了。②天津贸易部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秋冬货物。③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以上三句中的“还”“向”“起来”这三个词,都不仅仅是这些词的本义了,如第①句中“还”在这里我们既可以念“huán”,作动词用,又可以念“hái”,作副词用;第②句中的“向”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词语,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为“向华北、东北调拨…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常遇到“难免”和“难免不”这两个所谓的词。有人说两个词完全相同;有人说两个词截然相反。对垒相持之下,只好去查“词典”,可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大家称其为“死亡地带”。我们不妨来看这道语言表达题:①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②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还是不同呢?有一个材料认为相同:①中“难”、“免”形成双重否定,表肯定;②中  相似文献   

9.
[教例]“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课文写黄继光在敌人枪林弹雨中第二次站起时 ,这样写道 :“他张开双臂 ,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训练过程 :1 在万分紧急关头 ,黄继光是怎么做的?让学生从句中圈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2 这句话中哪个词最重要 ,最感人?3 体会“堵住”的意思 :①查字典理解(堵 :阻塞、挡)。②“堵住”在课文中应取哪种意思?(挡住)4 看图 ,再读句子 ,思考 :①黄继光当时是怎么想的?②从“堵住”一词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5 让学生学做黄继光去堵“…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三册黄家佩七、文言文练习 (一) 1、(疑问代词,“哪里”)(语气助词,相当口语“了”)(兼词“于之”——“在那里”) 2、(①动词“往、去”②代词“他”)(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这件事”) 3、(介词“为此”)(动词“交谈、洽谈”)(动词“做”) 4、(名词“将领”)(动词“率领”)  相似文献   

11.
虚词“之”的用法如下:1.作代词用,相当于“他”、“他们”、“它”、“它们”。2.作结构助词用:①相当于“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③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附: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去”。虚词“其”的用法:1.作代词用:①相当于“他”、“他的”、“它的”。②相当于“那”、“那些”。2.作副词用,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大概”、“难  相似文献   

12.
“经过”与“通过”是一对同义词,都含有“由此端到达彼端”的意思。从词性上说,这两个词都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或定语。例如:作谓语:①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要经过武汉。②我红军部队迅速通过了腊子口。  相似文献   

13.
1、“象”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象”常常用作动词,做谓语。如:①共产党象太阳。“象”有时也用作副词,作状语,如:②他象是要啃下对方一张皮。 (梁晓声《荒原作证》)“象”字的这两种性质,许多语法书已作论述,也为大家所公认。本文着重要讨论的是“象”在下列语境中的用法。请看例句:  相似文献   

14.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看两个例句:①谁?就是范灵芝那个流氓吗?(华宏仪《汉语词组》)②人家见他放牛,就叫他牛郎.(《〈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问答》在例①中,“范灵芝那个流氓”华老师认为是“复指词组”。在例②中,《提要》说“他牛郎是双宾语。于是有人问:认为“范灵芝那个流氓”是复指短语,是对的;“他”和“牛郎”也同指一个人,共同充当“叫”的宾语,为什么不可以叫“复指短语”呢?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复指短语作宾语和这类双宾语的区别.这里的双宾语,其谓语一般是“叫”、“称”一类的动词,双宾语一般表称谓。例如:  相似文献   

15.
“焉”在古汉语中是个兼类词,阅读古文时,往往因混淆其用法,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它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词性角度看,它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用作代词1“.焉”在一般疑问句中作疑问代词,多用来询问处所,主要作状语,有时也作宾语,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在哪里”。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焉”在反问句中可作疑问代词,表示否定性疑问,作状语,主要是加强反问语气,不实指。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哪里”。例: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里兼词的使用与修辞有关。不妨先看两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苟子·劝学》)②虽在贫穷徒处之孰,亦取象于是矣,夫是之谓吉人。(《荀子·仲尼》) 例①的“焉”与例②的“于是”意义完全相同。然面,例①的“焉”如果写成“于是”,那么,句式的整齐,节奏的和谐就会大受影响。同样,例②的“于是”换成“焉”,文气也不如原先顺当。但是,从语法的角度看,这种互换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们是一对同义的语法现象。可见,是否选用兼词必须根据修辞的需要。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说,兼词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这功能大致表现为两点。一是可以使文辞更为简洁  相似文献   

17.
请看下面三例: 例1: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的第一个步骤是“导入课题”:①介绍作者安徒生。②板书课题。③读课题。第二个步骤是“初读课文,认识生字”:①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生字读音。②认读词语。③在句子中认读生字词。④再读课文,要读得正确。  相似文献   

18.
“在”、“朝”、“比”、“向”等词是动词和介词的兼类,那么,这些词在什么情况下做介词用呢?下面,我简单谈谈识别的方法。 识别“在”等词的词性,主要看某一语言单位(词组或句子)中,是否有能够做谓词(也叫谓语中心词)的其他词,如果有,那么“在”这一类词就作介词用,和它们的宾语共同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或表示时间、或表示比较等;如果没有能做谓词的其他词,那么这类词就是动词。例如: ①张红在家吗? ②李东在家休息。 ③葵花向太阳。 ④向雷锋同志学习。 ⑤咱俩比高下。 ⑥你比我高半头。 例①、例③、例⑤中都没有可以做谓词的其他词,那么,这些例句中的谓词只能由“在”、“向”、“比”来承担了,这样,这几个刚句中的“在”、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出现语病的原因很多,现将出现病句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用词不当。 写文章要做到用词恰当,首先要准确地理解词的意思,对词义认真地加以辨析。 1.从词义的感情色彩上分析。有的词含有肯定、赞许的意味,叫褒义词;有的词含有否定、贬斥的意味,叫贬义词;还有的词既可用在好的方面,又可用在坏的方面,叫中性词。用词时,忽略词的感情色彩,就会妨碍意思的表达。如①志愿军侦察员,窜过敌人的封锁线,慌忙赶到敌人前沿阵地,执行侦察任务。②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例①“窜过”、“慌忙”都带有贬义色彩,应改为“穿过”、“急忙”;例②“神机妙算”带有褒义色彩,应改为“阴谋诡计”。 2.从词义的轻重上分析。词义有轻重不同,如“憎恶”比“厌恶”语义重,“厌恶”比“讨厌”语义重;  相似文献   

20.
一“顿”不表“和”例①我猜测他四、五岁。例②二、三事 [解析]顿号表并列就相当于“和”的作用。两例中的顿号都无“和”的意思。例①猜测的意思为“不是四岁就是五岁”,例②的意思是“几件事”。两例中的顿号都应去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