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淑琴 《江西教育》2002,(22):22-22
本文仅就古代诗文中的“意境——空白”及其解读,简要谈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注意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使学生享受到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集中表现就是意境。一般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实际上意境的理论源头是道家的“道”和佛教“境界”,而“道”与“境界”虽然指包含着客观外境和人的主观内境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但这些现象本质上不过是“无”,是一种虚空之境。古代文学艺术家深受此影响,在文学和绘画创作中把意境的追求和…  相似文献   

2.
审美理想是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写意”,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着力于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心理和谐”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在西方看来,只有通过艺术的创作、加工完成这一精神飞跃,才能真正表达美的“形式和谐”的最高境界。但不论东方和西方,欧洲与中国,都把“和谐”作为其绘画艺术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任何艺术都不是也不可能复制世界,任何艺术的表现不管是叙述还是描写,都不可能是纯粹写实的。因此说,艺术表现的本质是强化艺术家的主体创作精神,使艺术超越现实实在而实现更高的审美目标。高踞于人类艺术塔顶的诗歌,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内容的“提取”是更为严酷的,这就是写意。诗歌的写意空间以其艺术表现上的个性特征反映了诗歌文体的规律性,与意象、意境的提法相比,写意空间具有更强的整体性,是从哲学意义的维度对诗歌表现基本特征的概括.一、写意与“写实”的诗歌空间层面如果从绘画的角度着眼,究竟什么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分野呢…  相似文献   

4.
画意浅析     
中国画创作一贯主张从表达内容出发而探索形式,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中国画的写意性使中国画超越具体物象的摹拟再现,强调主观的创造作用,注重主观情怀的流露。早在一千多年前,顾恺之便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迁想...  相似文献   

5.
(一)意为先的法则“写意”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特点之一。凡是好的艺术,往往既注重客观因素,又重视主观因素,艺术家就是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特殊体会来填补人们的不足。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在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自会产生幸福的或者是痛苦的,美丽的或者是悲伤的感受,而艺术家与平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欢乐”或“悲伤”之后,还要反复咀嚼自己的痛苦和欢乐,然后加以表达,使之与人们共享并成为永恒。这种“感受”和“体会”,这种“灵魂”的提炼和升华就形成我们中国人所谓的“意”。我们和主观唯心论者的不同,就在于我们知道,这…  相似文献   

6.
工笔画和写意画同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两大体系。就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而言,中国绘画从象形的萌芽状态初始,就一直在追求“写意精神”。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国绘两的审美理想之中.也与整个中华文化的脉络体系密不可分。中国的工笔人物画有史以来就以中国人的审美艺术思维.表达心中美好的“写意精神”。并在绘画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鸟画经历了从“写生”到“写意”的重大历史演进,在坚持“写生”的前提下,艺术家结合自己的情感,并通过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来“写意”地展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这种“写生”“写意”的结合,使工笔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得到拓展和升华,同时也拥有了生动活泼的辨证方法的构图格式,丰富和凝聚了中国花鸟画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期以来,在文艺创作上,对强调“主观心灵”、“背对现实,面向自我”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和实现自我,是因为这个‘自我’是‘艺术家主观精神的外射’”,而主观精神却与现实无关,是艺术家心灵中的产物.至于“与传统决裂,是由于传统在束缚艺术家开拓新路的手脚”.还有提倡发展弗洛依德的潜意识,激发幻觉,寻找“永恒本性”,认为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推崇意态、本能、超人、无意识等都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意在笔先”是艺术构思阶段,“化机”则存在于艺术表现过程。“意在笔先”是基于既定计划的有机应变,“化机”则强调情感流溢的随机应变,侧重于感兴顿悟,即兴创作。“化机”是写意人物画创作的一大优势,而“九朽一罢”的创作方式往往以牺牲写意画的特质为代价。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中,应该充分理解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继承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精神灵魂,以“化机”达到自由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本从自然精神的角度,论述了五代两宋山水画家在传承中创造山水画程式的原创过程。阐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从精神理念的高度深入大自然“探道求法”的创作状态,从宏观的层面揭示画家“以法致道”,“因心造境”的思辩内省的人艺术境界,从而完成人与自然交流、沟通、对话中“画法完备”的艺术原创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剧在表演时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就使戏曲艺术具有“写意性”的内在特征.戏曲艺术的“写意性”包括“生活写意性”、“动作写意性”、“语言写意性”和“舞美写意性”.这些基本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风格.  相似文献   

12.
简论中国油画的写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在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油画艺术实践中同样得到充分的表征。中国油画的写意特征主要体现在“倾泻”——强烈的感情色彩,“粗写大意”——对“意中之象”睿智的把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延伸和发展,因而带有着纯正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13.
赵羽 《文教资料》2007,(23):143-145
庄子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道"。在《庄子》中,"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代表一切物质、精神、客观的、主观的概念的本源。庄子"道"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庄子丰富的美学思想也多缘"道"而来,其艺术精神体现着"道"的特征。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庄子之"道",才能够真正领会庄子的超越性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4.
“道”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本.中国艺术以体“道”为鹄的.超越广阔的艺术时空,充分展示“道”的无穷魅力,乃是中国古代艺术家自愿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风靡百代而不衰,其奥秘在于它最擅长对非质实而虚灵的“道”的摹仿,以浓淡枯实、周流运转的点画线条形成“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抽象美.它既追求“笔补造化天无功”的形式美,又寄寓各个时代的生命情调和文化精神,让点画生情,形外有意,创造出种种风流韵致.  相似文献   

15.
张卫峰 《天中学刊》2005,20(6):112-113
表现主义是在视觉艺术中以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的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派别。表现主义画家认为,主观是惟一真实的。他们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反对机械的模仿客观现实,而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他们常常在艺术作品中流露出悲观和伤感的情调。表现主义绘画在西方美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曾经广泛地影响了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绘画创作。  相似文献   

16.
刘丽云 《福建教育》2022,(26):36-37+46
<正>写意国画因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教育价值,成为发展初中生艺术语言和精神追求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初中生偏爱写实作品,对“画不像”有焦虑情绪。这是初中生的认识误区,所以给他们传授写意国画“画神写意”“概括凝练”的艺术特性十分必要。然而,当下初中写意国画的教学还存在若干不足。如,对写意国画的形制、内涵、意境、理念理解不足,没有挖掘其背后的人文意蕴,使教学流于表面;对写意国画独特的绘画体系和刻画方式很少系统讲解,只是片面地让学生临摹学习;受限于资源不足,教师没有将学生练习与相关赏析相融合,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等等。弥补写意国画教学的不足,提升教学实效,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一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一股文艺思潮,认为文艺是个人主观精神的表现,强调表现精神活动中的潜意识,下意识;否定文艺与生活的联系,文艺为人民服务和艺术家对人民的职责以及文艺思想内容的意义及其对形式的作用,主张“纯形式”等等。其核心即“自我表现。”这就是所谓“新的美学原则”。这种“新的美学原则”,实际上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的文艺观在中国的变种。西方现代派文艺观,包括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抽象派以及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等,都主张艺术脱离现实生活转向主观、否定艺术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七月派”理论的领袖人物胡风提出了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进行艺术的创造。“七月派”小说家重视主观的作用,却未脱离现实主义。主观“突入”客观带来了“七月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家的艺术行为以物质力量损害了他人、自己和社会,是物质性恶艺术,以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造成伤害,是精神性恶艺术.恶艺术被大量炮制,一是因为它的震撼与吸引能为艺术家带来名利双收,二是艺术家迷信道成肉身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20.
水彩画创作应有一种适宜的“环境”。其“环境”一是指创作主体本身的主观环境,二是指艺术家所处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及艺术导向与艺术批评的氖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