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活力让隆福寺步入辉煌,官僚意志却让它陷入困境——这就是隆福寺数百年历史为我们提供的启示。因此当我得知在隆福寺广场又出现卖菜的早市时,心中为之一振  相似文献   

2.
王淼 《湖北档案》2010,(6):44-45
清朝光绪年间.北京有家“鸿记”照像馆.临近隆福寺.环境优美。每逢庙会.游人如织.多有顾客光顾照像馆。照像馆主人叫杨远山,不仅照像技术好,会做生意,而且风流倜傥,最喜交游,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三教九流.无不与杨远山熟悉。有些官宦子弟,在妓馆酒楼玩够了,醉醺醺地一哄而至“鸿记”照像馆,换了服装,专照各种异像。  相似文献   

3.
史称妙峰山有两个谜,其一,妙峰 山 在 五 顶 之 外 被 称 为 “莲 花 金顶”,其“金顶”名号何时、从何而来?其二,从 “灵感宫 ”之名 称和 所祀 奉神灵判断,灵感宫应为道观,但缘何由和尚住持?谜之一:妙峰“金顶”从何而来 据现有材料知道,康熙时代,妙峰山并未被称为金顶。《北京名胜古迹辞典》说:“妙峰山娘娘庙创建于明末,当时香火不旺,由道士们住持。康熙十二年(1673年)称‘北顶天仙庙’,康熙 二十八年 ( 1689年)后 ,佛教势力上升,改由僧人住持,香火逐渐兴盛。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建后改称灵感宫。” 据 美 国 汉 学 家 韩 书…  相似文献   

4.
提起东四隆福寺庙会来,上点年纪的老北京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能说起隆福寺这条街有什么特点,就鲜为人知了。我从小是在这条街里长大的,所以对它的印象很深。几经变迁隆福寺大街已旧貌换新颜,今非昔比了。但它的历史风貌,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情景,发生在那年...  相似文献   

5.
马垒 《北京档案》2016,(5):49-51
担礼村今属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辖村,位于镇东南部,据《门头沟地名志》记载:“明称弹里,清改担里,后改今名,或云:在妙峰山娘娘庙香火兴旺时期,进香朝拜者从该地起,北上进入山路,因比较富者需在村中请人为其担送朝拜礼品,故名担礼。”村中现存一座古寺庙,名曰“丰光寺”,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册文物,编号:110109—0151。该庙虽规模不算大,却是京西众多乡村古寺庙的发展缩影。历史上的丰光寺自始建至今,既有过香火繁盛之时,又曾一度破败。丰光寺曾被担礼村委会作为办公场所占用,也进行过抢险修缮,部分恢复了寺院原貌。  相似文献   

6.
我国藏书文化历劫不废,香火传承至今,应该是与历代藏书家的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是密不可分的。来新夏先生在《中国的私人藏书家》一文中认为,“私人藏书与私学兴起有关……对保存图书有过重要作用”,^①并在《藏书的起源》中指出,藏书不仅能够“涵育人才”,“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保存、传播一国的文化,使之世代相传,为立国之基。”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档案:永信大师,感谢贵寺邀请本刊出席“2023少林学研讨会”之“档案与少林文化遗产”论坛。少林寺曾多次毁于战火,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档案工作还基本为“零”。请问近年来您是如何将这项工作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并发展到现有规模的?永信大师:我是1981年到少林寺的。当时的少林寺跟现在不一样,历经战争和十年浩劫,佛堂破败,僧众离散,香火几乎断绝,  相似文献   

8.
“贵妇寻香火,34,性感漂亮,夫台商,千万资产无子继承,渴望做完整女人,寻求健男了却心愿,重酬50万……” 这是刊登在重庆某报上的一则广告。据记者统计,同一日共有13名富豪女子在报上像这样明目张胆地刊登“借种”广告,除4名表示要重酬男方,但未注明金额外,其他9名贵妇皆要重酬男方20至50万元。  相似文献   

9.
由人 《新闻三昧》2004,(6):28-28
北京某报5月8日刊载题为《潭戒香火旺盛 5万香客礼佛》的消息说:“长假7天京西著名古刹潭柘寺和戒台寺共接待游客近5万人。”“由于5月3日正好是阴历3月15日,潭、戒两寺的僧众举行了佛事活动,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两寺接待的游客数量当日达到13000人之多。”笔者认为,这则消息内容是实有其事的,但标题用语是不妥的。消息只是说接待“游客”近5万人。即使5月3日举行佛事活动也只是吸引“游客”13000人前来“参观”。整条消息从未提到“香客”前来“礼佛”。而标题却把这5万游客说成“5  相似文献   

10.
首次台湾行     
从台北回到北京已经数天,见面的朋友、新闻界的同行无不要求我谈谈“台湾观感”。的确,时空的转换一时抹不去我脑海里的鲜活印象,眼前似乎还能见到车流如潮、喧闹的台北街道,见到无处不在的广告牌、霓虹灯,见到香火鼎盛的妈祖南天宫,见到阵雨中的客家义民庙……见到许许多多认识与不认识的笑脸;耳边仿佛还能听到亲切的“大陆记者”的招呼声,听到真诚的“欢迎你们来台湾!”听到南方澳小镇上的鞭炮声……当然,也还能听到各种“抗议”之声,听到鸡蛋砸在车篷盖上的“嘭嘭”声。  相似文献   

11.
天门山山体孤峰高耸、气势临空独尊,世界最高海拔穿山溶洞天门洞,悬于千寻素壁之上,成为奇色绝天下的胜景,也就成了当地深厚、大气的“天文化”和“仙山文化”。天门山是张家界的第二个国家森林公园,山顶保存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一年四季野趣盎然,加之溶丘石芽遍布,奇石秀木结伴而生,犹如神仙造就的盆景大观园。天门山寺,自古以来香火鼎盛,是湘西的佛教中心。  相似文献   

12.
现在时常可以看到文人“下海”的消息,不免使人忧虑今后“文人”的概念会否出现歧义?不过有一点还是足可欣慰的,自古文人没有不读书、不爱书的。否则咱们的文化香火怎样代代相传?有的又在倾心治学的同时,写写关于书的短章小札。当代青年学者中,在严肃治学的同时,写点轻灵活泼但又不失学术学问价值的洒脱文字者,也不乏其人。但纯粹的学者文人能够洒脱的时空也许比俗人更加有限,人生乐趣大多还得常常往来于书中。书  相似文献   

13.
幸福的滋味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圣安禅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圣安禅寺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相似文献   

14.
正淮剧发展历经了百年兴盛。在业界,淮剧素有"根在苏北、花开上海"的论定。正是在上海,早年的江淮小戏逐渐成长壮大,繁茂花开,演变为淮剧。这其中的蓬勃发展,除了众多艺人数代相承的努力、创新和发展,不得不提及顾竹轩所起的推动作用。淮剧,又叫江淮戏,起源于明末清初苏北盐阜(盐城、阜宁)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盛行民俗祭祀活动,又称为做香火,主要是为人祛病消灾、祈求风调雨顺、吉庆丰收等民间迷信活动。做香火的程序是在结束时由僮子们唱"香火戏"。"香火戏"为二人对唱,称为二可子,后来亦有三人同唱,称为三可子。演唱内容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曲调也是民间流行的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等,多为击鼓伴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新闻世界》2008,(6):56-56
这不是一个神话故事,而是为了使你领悟一个道理。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地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相似文献   

16.
黎明前夕敦煌遗书的发现,惊动了整个世界,于是盗宝的、研究的。参观的、烧香的人们纷至沓来,沉寂了几百年的莫高窟又重新热闹起来。清代末年,王圆策用盗卖藏经所得的“洋财”做了点“功德”,包括重修下寺对面的三层楼;还翻修过一些洞窟,但只限于塑像,而且手艺低劣,只能算是对古代艺术品的亵读和破坏。民国之初,虽然敦煌学的研究已日渐活跃,但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们尚无暇对莫高窟给予特别的关注。研究敦煌学的学者又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学者们对艺术兴趣也不甚大,所以莫高窟的“香火”还…  相似文献   

17.
草龙,又称稻草龙或香龙。舞草龙是开化县农民庆丰收兆吉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流传甚广,在县城西乡、北乡为多见,其中以苏庄草龙为最讲究,最壮美。马金、何田、菖蒲等乡镇又称迎香龙,因草龙捆扎是以稻草搓扎粗大绳索,再扎成龙首龙尾,形同长龙,绳索上插上点燃的香枝而得名。舞草龙总是选在每年的中秋之夜,当团圆饭吃罢,皓月当空,舞龙队便高擎香火草龙,“狂奔狂舞,穿梭于村中大道,起舞于晒场田野”。夜空中的香火龙飞舞腾跃,吞云吐雾,忽而“龙头戏珠”,忽而又“龙身打串”,一时“龙头咬尾”若即若离,一时又“龙尾圈头”缠缠绵绵,伴随欢快的打击乐声,给人带人亘古的文化畅想之中。  相似文献   

18.
1992年我们那儿的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在城关乡西马曲村,民兵连长告诉我这样一件新鲜事:村里有位叫王老道的老汉,因为当基干民兵的儿子王东安坚持只要一个女孩,王老汉认为是断了王家的香火,千说万劝都不奏效,气得王老汉老两口不理睬儿子儿媳了。结果,他家“十星”只评上了“七星”。听完这个故事,我直接来到王老汉家,说明我的身份和来意后,马上做起了老俩口的思想转化工作,我还把村干部请来帮忙。第一天工作没做通,第二天我们又接着做,终于使老俩口开了窍,王老汉竟当着我们的面,向儿子儿媳认了错。一…  相似文献   

19.
名人书趣     
傅增湘:舍鱼而取熊掌 傅增湘做过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和大藏书家。从辛亥革命后,傅增湘大规模收藏古书,他经常流连于北京的琉璃厂、隆福寺书肆,又常到浙江、安徽等地访书,多得前辈藏书家旧藏。他的薪金,除生活费用外,几乎全部用于购书。有时绌于资金,往往借债买书,或卖旧换新。  相似文献   

20.
调侃长文     
最近看到两则调侃长文的记载,很发人深思。长文之憾清人梁章使在其《权联丛话》中,转引了这样一则故事:山东岸生张大美奉关帝十分虔诚,病中梦入关庙,见关帝身清朝衣冠在那里理事。有顷,呼张名语之曰:“吾庙中楹柱对联肤泛俚俗,甚不惬意。你与我有香火缘份,现在你为我改一下。”张跪诵一联云:“数字三分,扶汉室削吴吞魏,辛苦备尝,未了平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朝伏冠降廉,成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关帝十分赞赏,便说:“此四十二字,你明年当知好处也。”次年乡试,首场构思未就,倦而假寐。梦关帝以肘推之曰:“起,起!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