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同思想是广大中国人民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社会的一个缩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并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异质同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大同思想有着重要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2.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了广泛地传播。究其原因,除了当时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国家落后挨打、民族危亡,有识之士苦苦寻求中国出路,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理论来指导)外,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因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感悟到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大同思想相契合、可融通的文化基因。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思想中相似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制度、平等观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沟通了近代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对近代知识分子传播、接受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必然包括了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发展的基础和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断弘扬着中华“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民本思想”向“人本思想”的转化,寻得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和谐”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4.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然而许多人简单地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相反相成",这种理解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误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失去了本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与道家辩证思维的对比研究,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向宜 《教育教学论坛》2014,(49):112-113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属于外来的思想文化,要能够指导中国实际,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要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作用,需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还要反映时代精神。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已经使20世纪中国的政治思想等意识形态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将对未来中国人的生活、思维等方式发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对当代思想、社会、文化等领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优良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一是在政策决策和施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民本思想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和"文化对提出双"和"思想的影响、大同社会理想对健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等;二是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祖国统一,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三是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人们的精神生活,引领文化生活;四是传统文化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优良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一是在政策决策和施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民本思想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和"文化对提出双"和"思想的影响、大同社会理想对健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等;二是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祖国统一,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三是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人们的精神生活,引领文化生活;四是传统文化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同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农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在中国近代又成为中国人民爱国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毛泽东同志使它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指明了达到大同的正确道路。大同思想使中国迅速建立并加强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成为全世界人民争取世界永久和平的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成功中国化,在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界枝繁叶茂,除了它适应了改造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主要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基因兼容性,并因而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质.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质,主要表现为二者在革命精神、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通与相融.在调动一切积极文化因素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以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当下,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相融应该成为当前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习近平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的主体作用、人民的主体利益”作为出发点和价值旨归,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科学实践指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