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文学用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正所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学好语言绝非一朝一夕、简单轻松的事情,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经历,没有千锤百炼的精神,要筑就语文学习的大厦,提高语文素养,就永远只能是海市蜃楼。也就是说,学好语文,除了走积累语言这条路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2.
如何指导学生作文.使他们具有真情实感,达到妙笔生花呢?我以为应从“教方法,重实践、抓时机”三方面入手,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善于抓住激情与灵感,切实提高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3.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疼的问题英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就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疼”症病因,以期对症下药,激发起学生写作兴趣。在多年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发现要获得作文教学的成功,必须要解决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程之一,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构筑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途径与方法。本文就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培养作文素养 农村的学习生活闭塞,对一些从媒体接触的社会现象认识较肤浅,因此构思作文时想“洋”而又无从下手。其实,农村的生活本身是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能不能引导学生把身边的事、物、景、情简练地表达出来,是提高他们作文素养的关键。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如喧闹的蝉鸣、无际的庄稼地是天然的动植物因等,这些都是城市学生所没有的生活体验。农家特有的淳朴善良,令人着迷的农村游戏,多姿多彩的乡俗民情等等都是宝贵的素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所见、所闻、所感中写景记事抒发感情,养成平时写观察日记的习惯,不断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一来,学生从初步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他们的作文题材会更宽、更广、更有新意,不再为没什么可写而烦恼。  相似文献   

6.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语文也是一样,“厚积薄发”是语文学习的千年古训。积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积累语言的因素。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积累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初中学习的一个大科目,而作文又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表现在它占有40%的成绩,也表现在它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风向标,是学生应用语文和展现自身语文素养的直接体现.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成了初中语文教育的一大课题,而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正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大策略.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  相似文献   

9.
吴春风 《新作文》2004,(10):31-32
作离不开生活。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所以人们常常从生活的角度去寻找提高作的方法,反之也认为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丰富的生活。作为一个教师,我也发现很多中学生把自己写不好作的原因归结为是缺少生活。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学生写不好作不是因为缺少生活。  相似文献   

10.
周绍池 《现代语文》2005,(12):61-62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语文能力,最简单的表现是在交流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需调用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积累.很难想象一个语言积累不多的人能读懂杜诗辛词,一个语言干瘪的人能很好地进行思维、审美、鉴赏.从语言的工具性角度看,语文学习就是语言学习,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因此,只有通过语言的积累,才能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注重语言积累,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提高语文素养。"经过十年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言的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语言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等。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或是观察生活都是语言的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不仅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还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一个人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不少同学平时不仔细观察生活,不注意积累素材,写作时不认真审题、构思、选材,因而其作文中常存在着“偏飘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题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溢着语文的气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感悟语文,在语文的世界里漫游,总有无尽的乐趣。请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点拨】语文是美的,语文的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捕捉语文的精彩,就需要我们用心灵去领悟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是对生活经历的感悟。但学生最感头痛的就是写作文。因为他们往往苦于作文无话可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说。总而言之,怕写作文不外乎语言的贫乏,生活阅历的狭窄。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不妨抓住这三个环节:积累语言、寻找语言、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6.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为此,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各种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能随时随地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告别的年代     
语文易懂,但难学好,更难学精。这是很多中学生深感困惑的问题。时至今日,有些教师还人为地把语文学习与活动.实践、应用、生活割裂开来,切断其源头活水,闭塞其畅通渠道,学“书本语文”,学“应试语文”,其结果,且不说语文素养“瘦比黄花”,难以“应市”,就是对改革后注重检测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试也难以应付。  相似文献   

18.
郭海萍 《考试周刊》2014,(87):22-23
<正>语文学习中的积累非常重要,我这里说的积累,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做人方面的引导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具体点说就是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注重思想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熏陶与养成,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我觉得这些积累或者说熏陶的工作做好了,那么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在做人、生活等方面都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9.
杨静 《学语文》2009,(6):12-13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而在这五项能力中,处于最基础地位的就是积累。没有积累就谈不上感受、思考,更别提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高中阶段。就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为其它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钟爱芳 《快乐阅读》2011,(17):90-91
语文课并不总是热热闹闹的,学生有时需要潜心读书、静思默想,需要有"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