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弱德之美"是中国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在其多年的诗词研究过程中总结提出的。在目前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要求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但是当前的古典诗词教学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本文将用"弱德之美"这一理论来指导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更能体味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兴发感动”说是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教授评赏古典诗词的主要理论,在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美感特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叶嘉莹先生评析诗化之词方法,从"能感之"与"能写之"两方面对陆游词加以分析,探究陆游词兴发感动之生命力及其表达方式及语言上的美感缺失所造成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应对现代学生采用适宜的手段加强这一教学。本文拟从兴趣入手,营造意境,引领学生进入情景,赏析古诗词。文中着重从以点带面,激发兴趣,语感这三方面进入论述。  相似文献   

5.
2006年12月2日,南开大学西南村叶嘉莹公寓内,两个醉心于古典文化传播的女性——叶嘉莹、于丹,经由中华书局穿针引线,遂得一次难得的对话。她们谈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她们谈对人生的感悟,无不予人以从容、优雅与温暖之感。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独领风骚,近代以来随着西学和新学的冲击却日渐衰微。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价值不可磨灭,近年来和现代传媒相融合,产生了很多诗词文化类电视节目。这类节目引发了全社会的诗词诵读与欣赏潮流,充分体现了中华古典诗词文化以人为本、关注现实和兴发感染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彭苏 《青年教师》2009,(11):60-62
“很多人问我学诗词有什么用,这的确不像经商炒股,能直接看到结果。”叶嘉莹先生清音平缓,清澈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清高,方正的下颌突显出她的刚强。“钟嵘在《诗品》序言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心有所感才写诗。‘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身处贫困卑贱之中,安分守己,不为外物所动;独处时有诗为伴,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在你的眼前……”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集中体现,而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审美观念即中和之美。中和尺度要求和谐地、适度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关系,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主体与客观的共同性。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追求所蕴藉的中和精神中和之美与今天我们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是一种传统与继承、发扬的关系,前者将为后者的建设提供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华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富有哲理之美是中华古典诗词的一大艺术特色.情景事理浑融一体使得中华古典诗词不仅更有诗味,而且更富理趣,更为丰富多彩,从而在中国文学宝库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同学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充分鉴赏古典诗词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学精华,更要引导他们在古典诗词品鉴活动中体验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诗意美、情感美、人物形象美等,以促进他们审美思维能力的发展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形成。一、预习激趣,感受诗意美我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高中同学只有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时,才有可能主动地、愉快地、积极地投入学习。那么,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激发同学们学  相似文献   

11.
古老而文明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从上古诗歌《弹歌》,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到位居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峰的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从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到分属婉约和豪放词风的柳永和苏轼的作品,可谓是博大精深,意存高远。  相似文献   

12.
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一句话,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诗人独特的人文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13.
柳如是作为明末清初著名女诗人,其诗作风格独特,婉转豪放二者兼而有之.本文试图通过对柳如是人生际遇之分析,阐释其诗词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 ,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本文从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涵义及特点 ,意境的构成与提炼及其意境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艺术除讲究字词句章法之外,亦讲究押韵美与意境美的和谐统一。古典诗词往往含蓄凝练,因此,在鉴赏诗词作品时就有一定的难度。诗词作品大都是有感而发的,要鉴赏一篇古典诗词,除对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之外,还要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有很好的把握,因此,这就需要一定的鉴赏技巧,从而有助于完成对古典诗词的欣赏。  相似文献   

16.
李明伟 《文教资料》2008,(28):318-320
本文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特点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两步法",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可以兴"的传统,体悟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第二步,由学生自己创作,在对诗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白话文的诗化语言来诠释古典诗歌,从而达到诗人的"兴"与学生的"兴"相融合的境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并能从中吸取到更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17.
对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要提高鉴赏力 ,应从兴趣的培养、意境的品味、表现手法的剖析和“虚实相生”的写法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朱春雷 《考试周刊》2010,(29):26-27
我国古代文论家历来崇尚诗词的含蓄之美。本文重点谈了含蓄之美的呈现方式及其形成的原因。呈现形式主要有:化实为虚;言在此意在彼;借古喻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崇尚含蓄美,主要有两个原因: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悟。  相似文献   

19.
王义挺 《语文知识》2014,(10):30-31
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不仅十分讲究形式美、形象美、音乐美等美学特质,还十分推崇含蓄美。因为我国历代诗学评论家都主张辞约而意丰、语忌直而贵曲、含蓄而有味的创作原则。明代谢榛曾言:诗歌创作,“妙在含糊,放见作手,譬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其烟霞变幻,难以名状。”(《四溟诗话》)清代叶燮也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清人张谦宜也说:“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  相似文献   

20.
鉴赏中国诗歌时,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常常借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这些事物就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但是要想准确的把握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需要我们具体诗歌具体分析。可以根据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