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自1956年第一部电视剧播放至今,中国电视剧己走过了二十八年的历程。为了把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作为一门历史科学对待,为了把电视剧的艺术实践和理论问题置于历史的背景上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今后科学地、深入地进行电视剧理论研究打下基础,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北京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北京电视剧艺术家协会于1987年2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视理论工作者,来自第一线的电视剧导演和编剧,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的教师共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着电视剧发展史的分期,电视剧的观念和特征,电视剧的美学特征等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紧张活跃的讨论。与会同志一致感到:这是一次史论结合的、联系实际的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2.
从2002年发表的《电视剧节奏四题》到新近完成的《电视剧的思维与特征》,王伟国老师的电视剧艺术本体论研究已经轮廓清晰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所以曾庆瑞老师在该书序言里说,王伟国在电视剧艺术理论研究中"自成一个流派"①. 创建一门学科,本体研究必然是其中一个中心主题.所谓本体论指的是对于存在本身的探讨,电视剧本体的追寻,意味着把电视剧看做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的实体,探讨它自身的本质和基本的特征.王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期这一中国电视剧飞跃发展的新阶段,倡导对电视剧表现生活的独特形式和美学特征的研究,显示出他敏锐的学术眼光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态度.  相似文献   

3.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于1987年2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视剧艺术工作者、理论研究人员等40余人。与会代表回顾了1958年我国电视剧初  相似文献   

4.
周振晴 《视听界》2002,(4):67-68
《桔子红了》是一部制作相当精细的电视剧,导演李少红集中了强大的制作班底,它的画面、声音、美工、剪辑都代表当今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上乘水平。但该剧在创作中也存在着一种有趣的二元悖谬的艺术现象:一方面,李少红极力弥补原小说中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   电视艺术目前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不容你承认不承认.中国的情况是:2000年规划了1271部22231集电视剧,而广播影视总局的权威统计是:实际完成的国产电视剧是455部7535集,只完成了规划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生产的电视艺术节目除电视剧之外还有多少呢?综艺晚会、小品、相声、歌舞晚会加起来年产量当在10万小时左右.由此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电视艺术的生产大国.……  相似文献   

6.
1989年,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上,将要重重地写下一笔。在我国电视事业步入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在中国电视剧艺术步入第40个年头的时刻,中国电视剧跨越了单一的生产模式,出现了多渠道全面发展的新态势。其主要标志是;“全国电影厂首届优秀电视剧评选”“首届全国优秀录像片评选”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制作和播出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电视剧出口,像《三国演义》、《西游记》、《雍正王朝》等电视剧在海外都有较强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我国影视产品在出口上有所提升,2009年,出口电视剧7000多集,出口额超过2000万美元.但是,相对于影视产业强国,中国在电视剧进口与出口上存在着10∶1的贸易逆差,中国电视剧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还相当微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所说,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但它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可见,文化上的“逆差”将降低国家文化传播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部关于电视剧创作的学术专著,同时也是一部教材,该书将作为中国电视剧制片人资格考试的参考教材使用。 该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五章是关于电视剧理论的阐述,如电视剧的艺术定位,、电视剧的类型研究、影视语言等。其中包含着许多对影视艺术的独到见解。后  相似文献   

9.
"如果忽视电视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就无法谈论20世纪的社会变化."早在上世纪中叶,日本著名社会学家藤竹晓就已经看到电视与社会重要的关联.那么,作为电视荧屏上日常播出时间最长、数量最大的电视剧,它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互动关系呢?吴辉、张志君的<电视剧社会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版),以综合性的研究视角,借鉴与利用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建构电视剧社会学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程正民、童庆炳合作主编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研究"(后面简称《研究》)丛书的出版,一下就推出了7卷,详细地展现了中、俄、英、美、法、德、日诸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新形态、新问题.这套丛书,应该说是对20世纪世界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就、问题的一个总体性的详尽描述、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总结,堪称一部20世纪全景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这样全面性的介绍、大规模的综合研究,在中国自然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也更属首创,这真使我们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七.王伟国先生以缜密精炼的表述阐释了他对于中国电视剧创作、生产及本体理论研究中纲举目张的三个重要理论支点的理性思考市场化是中国电视剧生产的现实生存和未来之路;审美化是电视剧艺术对观众实施美育、怡情娱心的必然之境;影像化则在电视剧艺术丰富多样的外在形态中日臻完善的本体特征;为电视剧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创新提出了富有包孕性的理论设想和框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制作出现了从流派到类型激变的轨迹。表面看,这是市场化带来的创作机制的转变,内里却隐含着文化结构的松动和偏移。类型剧本来可以构成电视剧制作的重要层面,但事实上它几乎成了许多电视剧创作的先导形式,其结果是对个性化、风格化的自发创作形成了挤压,新的电视剧流派难以形成。当务之急是增强电视剧制作机制内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理性和艺术信念强化创作者的主体性,构筑电视剧多样化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13.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自中国电视剧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并且始终是中国主流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出现了大量经典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建构国家形象、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2021年时逢建党百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赢得了广泛热议和好评,获得了豆瓣9.3分的超高评分,是一部难得...  相似文献   

14.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评BBC的莎剧改编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被不断改编并搬演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莎剧,即英国BBC制作的37部全套莎士比亚电视剧.为此,本文将从为什么改编、如何改编和改编的文化意义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不同媒介艺术所呈现出的莎剧魅力与局限,并进一步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指出当下影视改编的利与弊,以及怎样才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影视精品.  相似文献   

15.
谭卓垣是20世纪早期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但因其于20世纪30年代末后定居美国,远离中国图书馆界,目前学界对其生平事迹了解甚少。本文对谭卓垣的生平活动及其图书馆学成就进行了考察,以便更好地认识其对中国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做出的贡献。谭卓垣认为图书馆在文化与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便利研究”,并特别强调索引的作用,其思想对中国图书馆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撰《清代图书馆发展史》是中国第一部图书馆藏书史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参考文献27。  相似文献   

16.
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电视剧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各地电视台和有关摄制单位送交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剧就有1510部(集)。电视剧的艺术质量也有显著的提高,陆续涌现出了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但另一方面,电视剧的理论研究却大大落后于实践,  相似文献   

17.
究则思变 寻求发展 一部《东方商人》,使内蒙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名声大震。像《东方商人》这样一部内涵深刻、文化品位较高、表现中国民族商业发展史的电视剧为什么不是由上海、广州、深圳这样商业发达的地区拍摄出来?而恰恰是商业比较涉后的地区内蒙古的电视工作者拍摄出来的?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视剧一直占据着中国荧屏的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观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久而久之,"主旋律"约定俗成地被定义为一种电视剧类型。人们一提到主旋律电视剧,首先想到的就是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剧、军事题材剧、英雄模范人物剧,甚至一定要赋予某种政治意义才能称得上是主旋律电视剧。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和商业  相似文献   

19.
李叶子 《今传媒》2016,(10):93-94
随着日本、美国、英国的电视剧甚至泰国等国家的电视剧席卷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一直以来在中国电视剧收视市场长久不衰的韩国电视剧也不甘落后,韩国言情电视剧在叙事艺术上不断自我完善。本文以言情电视剧中人物角色设定为切入点,将21世纪以来突出的人物形象设定予以分类归纳论述,归纳21世纪韩国言情剧人物形象设定的变迁,以求更系统的研究韩国言情电视剧叙事艺术,与此同时,通过人物角色产生共鸣,在电视剧中看到受众自我的缩影,从而找回初心。  相似文献   

20.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电视成为时代的宠儿而风靡全球。 1987年6月,上海电视台专门负责摄制电视剧(包括译制外国电视剧)的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在荧屏上,观众眼花缭乱地看着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推出一部又一部新作;在全国“十佳”电视剧导演评选中,导演张戈、郭信玲双双中标;在五光十色的“飞天奖”、“金鹰奖”和国外举办的电视剧奖评选中,上海电视剧中心的作品屡屡榜上列名;那种印上“版权所有”的自己译制的国外电视剧,据说也是上海电视剧中心的首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