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久以来,学术界一直就司马迁思想的倾向而争论不休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还是逍遥的道家思想?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司马迁思想的主导方面是崇尚道家的.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学术界一直就司马迁思想的倾向而争论不休: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还是逍遥的道家思想?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司马迁思想的主导方面是崇尚道家的。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思想和他的名著《史记》,打上了深深的西部时代烙印:从天人关系追寻西部崛起的原因,提出了中国山川,"首在陇蜀"的观点;从文明生成的地域关系,探寻西部一统天下的原因,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于西部的观点;从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探寻秦汉文明活力四射的原因,提出了"西极远蛮,引领内向,欲观中国"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以坚不可摧的生命力量完成了光耀千古的《史记》的撰述,换取了死而不朽的价值。18集电视剧《司马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艺术处理和人物塑造,异常充分地揭示了司马迁伟大的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迁》剧的不足在于:一是坚持历史真实创作原则的缺陷;二是理解和处理司马迁与汉武帝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三是杜周的戏多,李陵的戏少,写李陵才能有助于司马迁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得益于历史教育,又对历史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司马迁及其《史记》对历史教育的贡献表现在:1.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治国提供良方;2.《史记》的内容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好教材;3.进步的历史观奠定了历史教育指导思想的基础;4.创新通史体例,确立了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的范本;5.多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引起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邹文贵 《教育》2006,(12):44-45
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除了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还原历史,再现历史。为达到这一目的,司马迁不仅赋予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以鲜活的生命,而且还努力打通“往事”与“来者”之间的历史隧道,刻意营造历史现场感,从而把人们带进特定的历史时空,让人们直观、感性地触摸历史、体验历史。  相似文献   

7.
论司马迁和波利比乌的历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和波利比乌历史思想中最重要的 ,而且能作出相对应比较研究的内容 ,主要在对天人关系和历史进程的认识两大方面。司马迁和波利比乌对天人之间的关系 ,都表述了深刻的见解 ,以为天是源于人们为谋求自身利益的行动和欲望之中 ,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高居于人的意志之上而必然出现的历史趋势。司马迁叙史 ,注意从变化中考察历史的进程。他把中华民族 2 0 0 0余年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 ,从历史人物的活动、联系及其变化中显示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 ,以及下一历史阶段形成的原因 ,揭示了历史纵向发展之“通” (连续性 )和“变” (各历史阶段不同特点 )与横向空间历史人物活动之间的关系。波利比乌则以公元前 2 2 0年为界划分地中海世界的历史为两个阶段 ,从广阔的横向空间展示前 2 2 0年以后地中海诸国历史人物的活动。但他割裂了两个历史阶段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 ,而且又以罗马必定征服地中海世界这一基点来推定横向空间全部历史内容的联系 ,表现出从静止不变的基点认识历史进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环境和个人思想的局限,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的重大命题,却未能作出科学的阐释。但这一问题的提出,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吕宁 《华章》2012,(35)
司马迁的历史观是循环论与变化发展观的二元统一.在司马迁看来,历史发展的外在形态是循环的,而每一个循环阶段又是变化发展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受《周易》、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及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论综合影响的结果.五德终始说与三统循环论作为汉王朝为自身立法的理论依据,已成为汉人的思维模式,司马迁借用了这两种思想的现成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循环理论.《周易》给司马迁提供了通变思想,“变”的眼光成了司马迁解读历史的武器.司马迁着重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并试图通过对“变”的过程、“变”条件以及各种“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考察来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于是又形成了其历史循环论大框架下的变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荣辱、是非是当代的道德核心,它指定了这个时代应有的善恶美丑、是非曲直的标准和界限。明确了荣辱观、是非观对于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励行为、约束自身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一。司马迁为辞赋家立传并在其传中大量录入辞赋作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只有联系屈原屈作,才能全面理解“发愤著书”说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蕴。《史记》中首次出现了“楚辞”的名称。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概念的使用有利于我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演变情况。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和思想家,有关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的论述,以及以人为本的著史方法的运用,构成了他独特的人学思想体系,有待于我们去发掘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司马迁的主要作,能代表性地反映司马迁的化性格。司马迁十分重视人物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其化性格除有着史学家共有的实证态度和历史使命感之外.还有着明显的浪漫情调,浓郁的平等意识,强烈的英雄色彩,深深的悲剧印记和复仇情怀。这种化性格的形成,除了受时代精神的激励和儒家传统化的熏陶,受楚齐化的影响外,也与家学渊源和父亲的嘱托以及自身遭遇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具有卓然独立的生存精神-独立的人格与精神的自由。作为人的司马迁,他无论是面对世俗的眼光、权威的桎梏,还是身处苦难的深渊,都能始终恪守自身独立自由的生存精神。作为艺术家的司马迁,这一生存精神对《史记》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其写作呈现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另一方面,使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形成了以生存精神为准则的独特的尺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甄采先秦古籍中的“君子曰”与《史记》“太史公曰”分析对比 ,以翔实富赡的材料揭示出司马迁史论与先秦史论的师法传承关系 ,以及司马迁对史论的创新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通过一大批文化精英体现出来,司马迁无愧于文化精英这一称号。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从《史记》中对于孔子、屈原、贾谊及李斯等古代“士人”的述评,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分子观。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史记》引用《诗经》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主要采用间接引用与直接引用《诗经》的方法,前者据《诗经》诗句写史,从《诗经》中摄取史料;后者则是直接引用《诗经》中某些篇章的诗句,以阐述自己对史实的观点。这种引用《诗经》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对于生死的看法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司马迁珍视生命,但反对无意义的苟全生命;司马迁赞赏慨然赴死的勇气,但反对随意地放弃生命。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汉朝专制统治的加强,社会上“为尊者讳”之风渐兴,使得司马迁、班固著史的“实录”精神存有一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马、班两人记载高祖、惠帝、武帝、元帝等西汉尊者的不同笔法,指出司马迁敢于逆批龙鳞,针砭当世;而班固在《汉书》中为西汉尊者隐恶扬善的心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在著史的“实录”精神上逊色于司马迁。  相似文献   

20.
论司马迁史学思想中的变与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著《史记》,力求“通古今之变”。作为一位古代史家而能重视历史上的变化和发展,他自然地受到了许多近代学者的赞赏。司马迁不仅重视历史上的变,而且重视历史上的常,尤为重要的是,他也重视历史上变与常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