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其他作品一样,《白痴》关注的焦点是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作品通过梅诗金的形象塑造揭示出其道德倾向:首先是对近现代用经验理性来规定道德价值判断提出了质疑和否定,同时重新界定了道德情感在道德伦理中的地位,特别是恻隐之心在道德体系中的根本作用,表达了以基督教为核心、以基督为人格美和道德美的标准,并以这种“美”拯救世界的伦理价值观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
孔子关于美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可以阐述为文质彬彬是理论基础,尽善尽美是核心,而美与道德人格的涵养、美与伦理秩序的维护、善对美的深化和升华等是美与道德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美与道德关系的分析和探讨,指出部分学者所主张的"重善轻美,以善为美"并非孔子在美与道德关系上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薛晨 《华章》2011,(26)
本文通过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来解析奥斯卡·王尔德对美、艺术、生活与道德的关系的认识,从而对其唯美主义观进行阐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是基于专业知识与专业职责的一整套伦理标准和规范,蕴含着教师对专业的道德信念与责任承诺、对儿童及促进其发展的伦理责任.专业道德是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动力.完善教育法规、建构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基础保障,发展专业精神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准的途径,走向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荀子的伦理思想有自身的特点,与孔子和孟子的伦理思想有所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其更注重大众伦理而非仅仅是精英道德.这种特点和区别反映在荀子伦理学说的一系列核心概念上,这包括:“礼“、“性恶“、“群“、“分“、“伪“、“习“、“化“、“法“等等,以及对于“义利“、“君子小人“问题的理解上.其中,荀子之“礼“与孔孟之“仁“两个主要概念的不同显示了大众伦理与精英道德之间的分野;“性恶“说是大众伦理学说的生物学论证;“群分“说是大众伦理学说的社会学论证;“伪“或“礼义“理论构成了大众伦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定位;通过“化(教育)“提供实现伦理的教育途径;通过“法(法律)“提供实现伦理的法律保障;此外,在“义利“、“君子小人“问题上荀子也提出了更符合大众而非精英的看法.可以这样讲,荀子至少在理论上实现了由精英道德向大众伦理的转换,这正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王丽丽 《文教资料》2011,(24):22-24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善,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伦理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美现象,它是美与善的关系,也是善与美的统一。从伦理美学的角度研究沈从文,可以更深地进入其精神世界理解其创作内涵。本文通过对他的文学作品进行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与道德的多角度分析,对他的伦理美学进行较为全面的阐发,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摄影是利用相机、手机、数码等手段,使客观世界的物、景、事等在固定或活动状态下的复制或再现,同时也体现人和社会活动的心理、理念等。摄影既复制或再现看得见的形象,同时,还体现看不见的但可以从“影像态”或“形象态”体会或分析出摄影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和思想活动等。因此,摄影作品除了外在的美与不美外,还存在好与不好、善与不善的问题。所以,摄影伦理是指摄影活动中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规范和道德行动。社会主义摄影伦理及其影像伦理是客观社会道德现实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时代性、隐在性、先进性特征。摄影伦理及其影像伦理具有独特的社会作用,作为摄影工作者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摄影伦理价值取向和基本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学术不端与学术权威伦理精神严重冲突.从伦理学的视角看,学术权威的创新精神、开放合作精神、自由民主精神以及崇高道德风范等伦理精神是学术求真、求善、求美本性的正常外化,而学术失真、学术腐败、学术失范等种种学术不端则源于学术权威伦理精神的丧失、异化或歪曲所导致的学术本性上的伦理缺失,是学术本性的异化.因此,弘扬学术权威伦理精神,引导、规范学术行为,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治学术不端,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通过塑造丰富多彩的具体的文学人物,以追求美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意欲、需求、效益、功利,具有顽强的执拗的征服精神,文学中对“美”的评价内含着对伦理价值中“善”的判断,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道德感情和道德生活总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永恒不变的主题,而文学家总是按一定的审美理想去干预生活,道德理想就是审美价值标准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与伦理可以合而为上,实际上,二者在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与对美、善的追求上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0.
规范、成熟的市场机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汇、冲突和深刻转型中完成的。市场机制的规范作用是社会伦理秩序和谐、善美、清明的直接前提,同时也为人们的行为选择留下道德伦理的作用空间。影响和制约市场机制规范作用的伦理要件是市场活动主体的伦理动机,市场运行的主体性、契约性和信用性要求以及道德规则和法治规则的相融互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是人们行为失范和伦理功能失效的主要原因.当代道德建构,从传统道义伦理向现代规则伦理的转型,在人们的心中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从法律与制度建构入手重建社会道德是当前道德建设最为有效的手段,这与伦理道德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2.
伦理信念的确立是当代伦理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与哲学信念和宗教信仰有着内在紧密关系.在当代中国,传统伦理信念失落,现代化对入文精神的冲击,道德说教的被冷落,是社会伦理信念缺失的主要原因.当代伦理信念的重建,需要重新找回传统伦理信念.正确理解伦理信念确立与道德说教的关系及重视伦理信念确立的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道德伦理有调节社会实践的作用,是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遵循道德伦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嵌入道德伦理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部分技术应用涉及到道德伦理问题,教育信息产品可能存在道德伦理隐患,教育信息应用主体承担道德责任需要.在实践中要提高应用主体的能力素质,奠定道德伦理实践基础;加强应用主体的实践监管,督促教育者重视道德伦理;确保主体实践与责任一致,促进教育者道德伦理自觉;规定信息技术应用原则,建构技术实践的道德伦理空间.  相似文献   

14.
体验是理解后现代道德的生活图式.发掘个人体验和生活经历的道德旨趣,考察微观视角下的人性与伦理问题,并不亚于对世界意义的探索.由"意义"向"旨趣"的转变,充分表明"后"现代道德研究视角的根本转向.道德在本性上包含某些非道德的因素,而这一点恰恰需要借助体验才能确证.历经生活流变并受到生活侵蚀的道德和伦理才是真实的,与生活共同沉浮正是道德的命运.生活变迁可能会导致伦理规则的改变,但无法剥夺人性内部最恒久的因素,失去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和伦理生活.  相似文献   

15.
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异同,存在许多不同见解.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二者经常混用,但在学理上作出分辨仍然是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将采取黑格尔式的立场,将"伦理"看做实体,而将"道德"理解为精神,即"伦理"与客观世界的现实运动及其过程、环节相关,而"道德"主要与主观世界的意志自律和意图显现相关.并且我们还将从这一角度考察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的概念所指及其关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H.G.威尔斯是美国现实主义传统在20世纪初的一个重要继承人,<托诺·邦盖>(Tono Bungay,1909)是威尔斯最为出色的一部社会讽刺小说.但国内评论界对这一作品关注度不够.通过这部作品,威尔斯仔细剖析了物质利益与道德发现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对人性与道德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理解,并表达了对整个颓废的社会体制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表现在神话中的希腊伦理精神的核心在于对自然欲望的满足与成功荣誉的极力追求,其核心道德价值观建立在伦理层级的最基础层面,基本含义是不得伤害公正.但是道德价值在希腊伦理体系中之处于次要地位.而中国神话中的伦理观建立在伦理层级的最高层--普爱层之上,生活理想必须附着于道德价值之上方为有意义.中国神话神祗的理性化程度大大高于希腊神祗.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伦理世界为绝对前提的道德世界和解模式,是对现代伦理世界的现象学考察.现代性道德世界观的和谐是预定的,因而道德意识是以背反式存在的;道德意识这种“颠倒”的存在,即是伦理精神的“对象性表象”存在——伪善.在道德自我的统一中,通过道德语言的中项作用,个体道德的罪过得以宽恕,伦理普遍意识得以现实存在,伦理普遍意识与个体道德行为得到相互承认,达到和解.伦理精神以“理性直观”的形式保存于道德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儒家学派当中伦理美学思想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孔子所谓的美是伦理道德化了的美,孔子所谓的艺术是伦理化道德了的艺术。“以仁为美”,“以和或以中庸为美”是孔子伦理美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这一思想贯穿渗透于儒家礼乐文化观及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及人与人的关系美之中,表现为多侧面、多层次又围绕一个轴心展开,进而通向“中和”、“和谐”的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公民伦理在日用人伦之外间接而生,它不仅仅隶属于道德情操的范畴,还是行为的规范性法则.对公民伦理核心概念的论述,需要从“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谈起.现代社会公民伦理作为一种道德概念与行动哲学,体现出六种基本特质.在这个民主参与的现代社会中,公民伦理承担的是整合理性的人与理性的规范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