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语和格言     
一个民族的语文,依其文化的长短深浅,总有不少惯用的词语,泛称成语。为了便于归类,可以把它分为成语与格言两种。成语较短,可以是短句,也可以是片语,而格言应该是整句。成语大半表现事态,而格言大半要说道理。很多入以为白话取代了文言之后,文言就全废了。其实文言并未作废,而是以成语的身份留了下来,其简练工整可补白话的不足。世界各国的成语、格言,往往互相巧合,甚至酷似,令人惊喜。成语与格言其魔力正在于寓大于小,把哲学的大道理浓缩在如诗的短句之中,令人体会无穷。中文的成语大半以四字为其基调。所谓“四字成语”,在结构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用单行句法说一件事情,文法上是一完整句;另一类用骈行句法说一种状态,文法上只是一个片语(phrase)。成语用在白话文里,可以润滑节奏、调剂句法、变化风格。在英文中译时成语之为用大矣,不但可以原封照搬,更可器官移植,托古改今,与时并进,而更活泼了、丰富了中文。  相似文献   

2.
有这么一段对话,非常有趣,读一读。教授:用一个比喻形容敏感。学生:蜗牛的触角。教授:用一个比喻形容痛苦。学生:蜗牛在干燥的土地上爬行。教授:用一个比喻形容方便。  相似文献   

3.
一、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为“如”“若”等。如:洞若观火、冷若冰霜、固若金汤、口若悬河、兵败如山倒、势如破竹、寥若晨星。二、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为“成”,或者暗含两个比喻,不出现比喻词。如:众志成城、风刀霜剑、心猿意马。三、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阪上走丸、空谷足音、高屋建  相似文献   

4.
百分比天才,那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爱迪生等于少壮时代天赋的强力可以忍受许多纵欲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是等于记在账上的,到了老年的时候,是要还的。——培根分数一个人好象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值越小——列夫·托尔斯泰比例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  相似文献   

5.
“观者如云”“门庭若市”“星罗棋布”“风卷残云”“江河日下”“不翼而飞”“一衣带水”“寿终正寝”“探囊取物”“异曲同工”“翻云覆雨”“羊肠小道”“狼奔豕突”“龙飞风舞”“水乳交融”“薪尽火传”……这种带有比喻性质的成语,虽然占汉语成语总数的10%还不到,但由于其表意上的丰富性和表达上的形象性,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的使用极为频繁,因此,历来是高考词语测试的重中之重。考察近年全国高考试卷,只要有成语考查,几乎没有哪个省市的试题不涉及此类词语。那么,面对高考,我们在复习应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成语,而许多成语都含有比喻。了解成语中的比喻对学习和掌握成语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英语成语中比喻的结构入手,阐明了比喻的特点及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格言·漫画     
当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机会时,那就不是机会了。真正的机会是——当人们畏畏缩缩、犹豫不决的时候,你迎难而上,勇敢地去探索,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8.
格言·生命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这几个字让我的大脑里闪现了几幅画面。更快。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这是一个令全中国人兴奋的时刻,这是一个让亚洲人扬眉吐气的  相似文献   

9.
成语作为语言单位在言语实践中有其特殊地位。成语教学不是孤立的一种语言形式的教学,它应是融合于俄语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在俄语课堂渗透成语教学,应以词汇、语法、语篇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得到强化,国家利益相 对削弱的趋势,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冲突。国家、集体、个人三 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对它们的矛盾要进行必要的调节,使国家 占主导地位的利益得以实现,集体利益得以照顾,个人利益得到合 理补偿。  相似文献   

11.
成语中比喻的修辞艺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比喻修辞的文化选择:首先是寓言故事的丰富文化内涵;其次是喻体的选择带着鲜明的文化色彩;再是庄重、典雅的"四字格"形式符合汉文化的审美要求;二、比喻修辞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较喻、扩喻、倒喻等。三、善用动植物、自然现象作喻体。  相似文献   

12.
王红问:《绿》中是如何表现醉人的绿的? 《绿》的第三节将难于言表的绿,表现得十分醉人。仿佛那“离合的神光”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胸间。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它的呢? 一、比喻。在第三节,作者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梅雨潭醉人的绿。醉人之处首先在于它的满是奇异:“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在这个比喻中,作者已被那无边无涯的“绿”所激动,所陶醉。其次在于它的着实可爱。在这里,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  相似文献   

13.
按照修辞学理论关于比喻类型的结构特点的论述,把比喻型成语分为明喻类、暗喻类和借喻类三大类别,从修辞角度对其结构、语义和表达分别进行分门别类的细化阐发.  相似文献   

14.
金玲 《考试周刊》2011,(1):103-104
俄语成语是俄罗斯语言的精华,当中存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段.20世纪以来,比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对更好地理解话语含义、正确表达句子及提高语言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介绍俄语成语中的比喻修辞手段及其语言特征.以期能更清晰地认识俄语成语,为我们的言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份详细的指导性材料.  相似文献   

15.
“象征”,综合起来,有下列三种意思: 第一,作为一个词语,“象征”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本义指“一个木板分成对半,双方各执其一,以保证相互款待”的信物。在这里象征有代表符号的意思。在中国大约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曰:“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象为物象,征为征兆。讲的是远古先民占卜的方法,也有暗示预兆的意思。可见这时象征不论中外都只是一种生活实用方法,尚未进入到文学艺术中去。第二,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则稍后于前一意义,并为古今中外作家艺术家广泛运用。就我国  相似文献   

16.
人类认识事物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段。由于宇宙万物千差万别,人不能事事亲身实践,要了解一些自己实践范围以外的东西就必然离不开问接手段。况且,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的思想、认识又需要交流,——自己认识了的东西或需要言之于他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或需要向他人了解。言之于人,学之于人都少不了凭已了解的东西去启发联想,从而间接了解未知的东西。这就是让不知道某种事物的人通过形象思维,间接地认识某种事物。《说苑》上有一个故事是对这个问题较好的说明。有一个门客对梁王说:“惠施说话,就是善于打比方。大王如果叫他不打比方,那他就无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梁王说:“行。”第二天,梁王遇见了惠施,对他说:“希望先生今后讲什么事情就直接了当地说,不要打比  相似文献   

17.
先举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几个例子。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八册《咏柳》) 2.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八册《晚春》)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七册《青松》) 上面这些诗句都吟咏了花草树木,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法给人以具体的形象,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但是,它们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例1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例2运用  相似文献   

18.
比喻·象征·寓言合肥五十中肖慧凤比喻、象征、寓言这三类不同层次的语言现象,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三者概念外延的从属、交叉关系又常常令学生难以区分,为此我不揣浅陋,将三者加以比较,辨析异同,以期探求一个简易区分的方法。比喻与象征比喻是修词手法,象征则是...  相似文献   

19.
陈亮 《辽宁教育》2015,(3):42-44
自西方思想家毕达哥拉斯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知识理性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漠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不可言说性。比喻在表达非理性因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比喻非但是一种辞格,还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不同的民族文化各不 相同,其文化上的差异也必然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反映出来。英汉语言中,比喻的民 族色彩与汉英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跨文化 交际中,以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调整或修饰异国文辞,难免会削足适履,导致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