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不久,参加教研组活动,听一位老师讲解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课中,老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学生很顺利地理出小说的情节结构: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对此,老师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春》、《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文章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教材。说起这两篇文章,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熟练地说出《春》中的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我的叔叔于勒》中故事情节(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避于勒)。究其原因,因为《教学参考书》上就是那么写的。实际教学时,我们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也是沿用了教参上的这种概括来引导学生概括的。久而久之,教师都成了《教学参考书》的代言人,学生成了装载《教学参考书》的容器。这种教法撇开了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独特处理教材的能力,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3.
《春》、《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文章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教材。说起这两篇文章,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熟练地说出《春》中的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我的叔叔于勒》中故事情节(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避于勒)。究其原因,因为《教学参考书》上就是那么写的。实际教学时,我们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也是沿用了教参上的这种概括来引导学生概括的。久而久之,教师都成了《教学参考书》的代言人,学生成了装载《教学参考书》的容器。这种教法撇开了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独特处理教材的能力,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4.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给家里人写的第二封信,可以说是解开小说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我解读】 一、小中见大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取材于家庭生活。主要讲述菲利普夫妇和“我”的叔叔于勒由于遗产分割问题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以及菲利普夫妇随着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不断变化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王君老师的教学实录总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例如《三个女人一台戏》(见《中学语教学)2006年第3期)就大胆整合了《蒲柳人家》《我的叔叔于勒》《故乡》这三篇表面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课.比较了一丈青大娘、菲利普夫人、杨二嫂三个女人,以人物性格的共性作为契合点,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家塑造人物的精妙,巧妙的整合开辟了教学的新天地,使整个教学异彩纷呈。[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1994年第4期载有翁振权老师《对结构的分析与比较》一文,文章开头有这样两节:①黑板上方写着课题:“我的叔叔于勒”。②课题下面是:“1.盼于勒 2.送于勒 3.赞于勒 4.见  相似文献   

9.
张港 《现代语文》2001,(5):35-36
《我的叔叔于勒》中,几次提到了准确的钱数。先是讲“我”家里拮据时,说“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在写到“我”去向叔叔于勒付牡蛎钱时,母亲“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牡蛎钱应该是2法郎50生丁,“我”给于勒的是10个铜子的小费。  相似文献   

10.
周远喜 《师道》2005,(5):27-28
自从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问世以后,菲利普夫妇——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苦人儿,就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成为“尖酸、刻薄、虚荣、势利、贪婪”的代名词,永世不得超生。然而,当我一遍又一遍地仔细研读《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越发觉得,不少参考书上对菲利普夫妇所谓“尖酸、刻薄、虚荣、势利、贪婪”的评析未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1.
×××问:“钱老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于勒为题,为什么作品的主人公不是于勒?”的确,《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从题目到内容,作者多次提及于勒这个人物。写他糊涂荒唐的年青时代,提及他发财走运的南美生活,交代他最后的潦倒结局,笔墨所费甚多。但是,由此就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却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就“主人公”这个概念的含义和课文的实际,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结束后,按照常规,我布置了一道当堂练笔题,即课后第四题:"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200字的短文。"  相似文献   

13.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这样的语文课堂:如执教《我的叔叔于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读到一篇教育硕士论文——《〈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及人物形象解读的嬗变》,该文对《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史”做了较为详细的陈述,认为它突出反映了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人们对待外国文学的态度变化轨迹,表明了语文教学在结束了“精神专制主义”之后,已经“逐渐淡化了学科的政治功能”,开始了“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民族...  相似文献   

17.
我一直在找寻《我的叔叔于勒》的深入角度,所以,当有学生说如果他是若瑟夫,他会把余下的钱全部送给于勒时,我觉得机会来了。  相似文献   

18.
有问必答     
山东日照市五莲县三中的尚南慧同学来信问: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若从标题看,于勒应是小说的主人公;从人物所占篇幅看,“我”应是小说的主人公。但老师却说菲利普夫妇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为什么 ? 天津武清县第四中学的许文怀老师答:   尚南慧同学所问的是一个如何确定小说主人公的问题。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 (约瑟夫 )只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中各类人物的活动都是在“我”的视野内发生的。于勒在小说中也是个辅助人物,菲利普夫妇前后语言行为的变化都是由于勒这一人物的贫富变化而引起的。而作者所要…  相似文献   

19.
周长江 《学语文》2008,(5):19-19
纵观文学史。有一些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一些社会难题。让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其中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辛中提出的“于勒难题”,因真典型性、普遍性和警世性。更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寻求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宁小明 《考试周刊》2014,(43):47-47
作者以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切入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方面举例解剖,探究让有效的学习方式走进课堂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