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双创”背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意义,探究这一体系构建需要遵循的原则,并提出构建策略,以期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汽车专业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策略。首先探讨双创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施中面对的挑战,包括资源限制、课程设计、教师能力及学生参与度。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建议,涵盖行业合作强化、创新课程与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激励和资源投入。通过定期评估与改进,这些策略旨在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这些综合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双创教育在汽车专业教育中的融合,为培养适应未来行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不仅带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机遇,也使我们国家和社会面临着创新型应用人才短缺的挑战。本科院校应该将应用型优秀人才的良好培养作为己任,关注创业创新新型化教育体系。基于此,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创新创业(简称"创新业")教育内涵进行分析,之后对处于双创时代的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创新业"教育模式以及特征予以研究,最后提出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创新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后续关于"创新业"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迈向更高水平内在要求,更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当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由于起步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比较缺乏,存在着多种问题,集中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较为滞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评价体系不科学等多方面。基于"双创"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快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变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以提升高职创新创业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5.
闫赫 《成才之路》2024,(11):9-12
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是一种意义重大且前景深远的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将党建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出具备创新素质、创业能力和党性素质的综合性优秀人才。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创新守正原则、互相尊重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以确保融合工作的公平性和普及性。高校要更新融合教育理念、为融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思想基础,要整合并共享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内容的融合,要构建融合保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通过多种举措实现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的高效融合,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双创教育已经在全国高职院校广泛开展。然而,由于创新创业课程的专业性和发散性,普遍存在教学模式欠缺的问题。笔者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1段翻转、2个平台、3个体系、4维评价”的“1234”教学模式,该模式延长了教学时段,在信息化条件下构建了理实一体化化的教学体系,并配套对应的考核指标,符合当代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双创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热点,但诸多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理念上的偏差。本文通过实证调研与分析,从高职生双创综合职业素质结构的视角,论证双创综合职业素质核心要素与专业能力核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得出专创融合是高职双创教育实践的逻辑起点的结论,并提出通过构建基于专创融合的高职生双创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双创课程内容选择、双创课程设计及双创课程实施等四个方面进行双创教育改革与实践,从而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施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双融合"视角下,以"三教"教育理念和"创意——创新——创业——创客"核心逻辑构建应用型高校双创培养模式,并基于专创融合理论教学体系和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立体互联的实施路径,对双创教育"双融合"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10.
高职“双创”教育通过培养农村、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重构高职“双创”教育教学体系及支撑体系,设置适应乡村振兴生产发展需求的教育专业结构,构建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丰富“双创”教育的内涵,促进高职“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教育,中职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发展输送优质人才的重任,开展双创教育理应成为中职学校培养人才,履行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文章从中职学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开展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后立足中职学校实施双创教育进行对策分析,构建了中职学校的双创教育体系,旨在为中职学校有效开展双创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人才培育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高职应创建创新教育生态系统,发挥创业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推动作用。通过阐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内涵,分析生态系统视角下高职创业教育体系分类,"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构建生态系统的必要性,以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创建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双创”人才的一些做法及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满意度,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措施。要注重构建全校联动的“双创”教育管理体系,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行业驱动的产教融合实训体系,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师资体系,设置层次化的校内竞赛平台,并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  相似文献   

14.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号召提出以来,加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高校全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是提高现代化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也直接决定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成果。本文重点分析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开展意义,立足双创目标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双创教育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7,(1):87-9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照"双创"的时代要求,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从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工作职责、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现创新创业全程教学等方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双创"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创造力构成的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提升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与途径,以期更好地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创新型工匠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刘晋 《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47-249
"双创"教育是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更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与探索。本文主要论述了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说明"双创"教育与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其次论述了项目教学法在实践应用中的背景以及在教学实践应用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21世纪,人才是竞争力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大学生作为创新人才的主力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后备军。在“新医改”“双创”教育背景下,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目前研究探讨的热点领域。剖析了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结合滨州医学院“双创”教育实际工作情况,从“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双创”教育导师队伍建设、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与市场接轨的创业孵化基地等几方面提出思考,为“双创”型医学高等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本文依据"双创"教育模式理论,在教育内容、形式、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探索;引导高校实施自主、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树立新的就业理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努力探索新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代国家面向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出的方向性指示,是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举措。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新文科建设要求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创新创业为新的教育增长点,探索“双创”视域下的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实体项目,营造研究生创新创业的新气象。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应建设“三师”师资队伍,设置新文科课程体系,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双创”视域下的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