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学习科学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学习是由可学技能的范围和复杂性以及所能达到的抽象程度来区分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形成了教师、学校和课程这样一种正规方式去增强学习的物种.人类婴儿对人和人的行为有着强烈的兴趣,并且他们具有受社会互动所影响的强大的内隐学习机制.神经系统科学家开始理解隐含在学习中的大脑机制,以及用于感知与行为的共享大脑系统是如何支持社会学习的.机器学习算法正在被开发出来,它允许机器人和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来自于不同领域的新见解被汇聚到一起,以创建一种可以改变教育实践的新学习科学.  相似文献   

2.
学习科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它是在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学与教的交叉学科,目前全美已经设立了非正规与正规环境学习中心,视觉语言与视觉学习科学中心,匹兹堡学习科学中心,教育、科学与技术中的卓越学习中心,学习的时间动力学中心,认知与教育神经科学中心等七个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每个研究中心均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但都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学习。其研究主题为如何学以及学什么,以进一步提高人类的学习绩效。美国学习科学的研究能为我国学习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拓展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3.
当前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在备受赞赏的同时也屡被质疑。至于原因,恐怕还是“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学习?”这一根本性问题依然未得到彻底解决。该文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谈起,剖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然后仔细梳理了学习科学的发生、发展和研究现状,指出脑科学与学习、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技术增强的学习等学习科学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发生变革。  相似文献   

4.
关于创新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要求人们要学会学习和创新学习。创新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活动,也是时代呼唤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贯通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培养创新人才始于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学习的实现受诸多因素制约,倡导大学生创新学习必须为其搭建创新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将基础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直面人类的学习问题,探究人类思维和学习的过程,设计新的学习情境,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催生了学习的新科学。学习科学是指面向复杂的真实世界需要的"整合"科学,涉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元领域,它不仅发展了学习理论,而且对教授科学也做出了贡献。通过围绕知识的本质、学习的实质、学习的方式与形式、以学习为中心设计、学习环境及其支持、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来探讨学习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及学科方法论,进而对其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学术思想史的视角出发,提出自学习科学创建以来,学习研究在三十年间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向。第一次是让学习研究“立地”的“方法学转向”,以“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提出为标志,缓解了百余年来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学习研究走向统一提供了一个“脚手架”;第二次是让学习研究“顶天”的“基础研究转向”,以教育与认知神经科学崛起为标志,向基础研究下沉,并对实践产生了正反两方面影响。现在即将迎来第三次重大转折——学习研究的“工程转向”与学习工程的崛起。该研究提出,要从前两次重大转折中把握学习研究的未来走向,推动学习工程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既要基于“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工程隐喻,实现科学思维向工程思维的转换,促进学习研究中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体化发展,又要直面学习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应用实践转化面临的挑战与伦理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予的力量跨越二者之间“过于遥远的桥”,从而缓解“顶天”与“立地”之间重新浮现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AECT2010国际年会主旨学术报告主题的解读,揭示了学习科学研究新的战略支点——赛博学习,阐述了赛博学习新的技术基础——赛博基础设施和思想方法——控制论与复杂性科学,总结了当代学习研究之新力量学习科学崛起的五大成功之道。在对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携手共进之艰难旅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展望了二者以赛博基础设施新平台为基础,以赛博学习为战略支点在联合中走向变革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8.
赛博学习:学习科学创新发展的新战略支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赛博学习是面向信息时代"数字原住民"的学习,超越了学校和课堂等正式学习环境,将技术与学习的整合推向了新的境界。赛博学习作为引领学习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战略支点,凭借其功能强大的赛博基础设施和复杂系统新方法论,将学习打造成为一个超循环、自组织的复杂动态系统。该系统打破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机构的界限,营造一种个性化学习的环境,整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打造跨学科、跨理论与实践的共同体,以推动教育的深刻变革和新型学习文化的创建。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从边缘化的方式走向内核式的学习支持,把超越浅层学习、面向深度学习视为信息化教学的诉求和旨趣.该文首先针对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浅层学习问题,阐释了深度学习的内涵,并从学习科学的视角对深度学习的内在机制做出了诠释.进而从学习客体、社会中介及学习者三个方面论述了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的内容,指出要从“脱境”的知识内容呈现转向融入“真实境脉”的问题创设,从支持个体化学习转向社群学习所需的社会中介,以及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认知与身份认同的双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的特点,探讨激发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内在主动性的形式和方法,并就如何推动高校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新热潮的兴起,把业已开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作为较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比较教育对于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较教育就是教育本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俱进地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新的使命,同时还要在概念、方法上更为开放.提升研究的质量,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学科发展与巩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开放教育”在试点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相似文献   

13.
对幼儿科学探究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壮举,标志着社会主义由运动到制度的飞跃。作为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世界意义和历史的进步性不容抹杀,所谓早产论阴谋论历史的误会论等是错误的,不能把苏联的解体归因为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15.
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曾继耘 《教育研究》2007,(8):69-73,79
差异教学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突出强调的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三点:"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发展"及"开展有差异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应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一种教学资源;确定因人而异的、有差异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我国当代基础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是当代教育目的观的应有追求;差异发展是人的共同性发展与独特性发展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是人的适应性发展与超越性发展的统一;在实现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参与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对个体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儿童舞蹈创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儿童舞蹈的发展令人瞩目,所取得的成绩在舞蹈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们面对众多儿童舞蹈作品的种种迹象进行审视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创作误区,而引发我们对儿童舞蹈的创作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已经试点两年多了,但是人们对现代学徒制仍然缺乏基本的认识。现代学徒制是在企业职业教育体制下,通过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在岗培训"这一有效教育形式,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在情境学习理论看来,学徒制代表了一种职业学习新范式,即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试点实践证明,在我国学校职业教育这一特定办学体制下,现代学徒制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理论和事实相结合,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当前的发展形势,“民汉兼通”的双语教育方针,双语教育的优势,双语教育的模式,“民考汉”问题及汉语系学校开设民语课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也呈现了一个个案——莎车双语教育调查,以期对新疆双语教育做具体而客观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进行的教育。由于传统教科书理论形态的局限,使我们在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面临一系列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诸如实践性、实践第一、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和辩证逻辑思维等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理论形态,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学校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新型德育关系以适应发生重大变迁的学校德育环境。为此目的,首先,抛弃旧的德育观念,建立新的德育教育模式;第二,继承优秀传统化中的人道德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含义;第三,以学校德育系统为核心,重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德育系统,建立新的德育机制;第四,立足社会道德现实,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