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其三大基本原则具体运用到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德育模式上实现从灌输德育到生成德育、从封闭德育到开放德育、从知性德育到践行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2.
“第三空间”理论是后现代理论体系中的显学之一,爱德华·索亚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这一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重建了空间理论的认识向度,丰富了空间理论的思想内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乃当今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从空间概念切入,实施“三校联合教研”,用“第三空间”的视角审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也许可以看到别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刘冬梅 《中国德育》2010,(11):87-90
“德育”一词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后,对它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从古代德育到现代德育,从德育理念到德育实效,从西方的德育理论到其对我国的启示等等。德育目标也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自建立以来,其合理问题就一直在讨论中。学者们依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是相对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重新厘定和审思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空场”关系,促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孕育、发展,并为高校德育由“人际关系”之“单向度”灌输向“生态德育”之互动实践范式的“突围”提供出路。基于此生态文明为理论的出发点,探讨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之间的“理论耦合”,指出生态文明之于高校德育优化的“正能量”,并提出构建高校生态德育的创新路径选择,为高校德育建设路径的新拓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德育理论回到德育实践的“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德育理论回到德育实践的“中介”江西师范大学李康平关键词:德育理论德育实践中介德育理论回到德育实践,应该有一个过程,它不能直接指导具体的德育实践,需要构建一个能动的“中介”。一、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统一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同样德育实...  相似文献   

6.
一,成果来源 本成果来源于2009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的研究与试验”“大学生和谐德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是运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针对高职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征的“重技能、轻素质”问题完成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7.
教学理论研究的后现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当前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拘泥于现代哲学,致使无法真正形成多元化的理论格局。在借鉴后现代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教学理论研究五个方面的后现代走向:即由现代认识论走向后现代解释学;由权威走向批判;由“本体”研究走向“解构”研究;由宏大叙事走向小型叙事;由意识范式走向语言范式。  相似文献   

8.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美育理论、教师伦理学、教师教育等。现正在承担的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十五”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大众传媒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研究”等。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记者:现在大众媒体上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批评报道很多…  相似文献   

9.
教学理论研究的后现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当前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拘泥于现代哲学,致使无法真正形成多元化的理论格局。本文主要在借鉴后现代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教学理论研究五个方面的后现代走向。即,由现代认识论走向后现代解释学;由权威走向批判;由“本体”研究走向“解构”研究;由宏大叙事走向小型叙事;由意识范式走向语言范式。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德育思维强调有机论和整体论,倡导“隐喻”和“对话”等多元方式,主张平等互动和开放性,对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课程的设置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启示,为创建高校德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罗光建 《贵州教育》2012,(18):20-21
2010年11月,我向“和谐德育”总课题组申报县级子课题“荔波县中小学生和谐德育内容与目标体系研究与实验”,在全县7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实验。经过一年时间的推进,取得了较大成效。为总结一年来“和谐德育”课题实验工作经验,检验课题实验工作成效,提升广大教师德育理论水平,增进课题研究与交流,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011年12月5-7日,我们组织开展了荔波县“和谐德育”课题优秀主题活动课(班队会)评比活动,特邀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副秘书长、贵州省德育指导中心专家邹声明老师莅临指导,担任专家评委。  相似文献   

12.
德育人本化: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现象受到反思和批判,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这一趋向既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体现了现实的客观诉求。当代哲学的人学主题,道德哲学从“无人”到“人本”的嬗变,心理学、教育学及德育学理论的人本转向构成了德育人本化的理论依据;而市场经济的完善,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以及德育“人学空场”的现实都诉求德育的人本化。  相似文献   

13.
时下,德育实效性问题及德育的“非共生状”促使学者将目光投向共生德育。共生理论的提出为德育范式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与新方法。共生所蕴含的自主一全息性、合作一互惠性、开放一接纳性三大特征诉求德育范式转型。德育范式转型已成大势所趋,既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应然选择,又是德育理论纵深发展和德育实践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顺势而为、有所作为,方能实现德育的根本指向——“做成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是基于“关系”的理论,这种“关系”具有接触性、接受性、方向性、相互性、道德取向等特征。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知成人德育的新视角。基于“关怀关系”的成人德育应注重榜样、实践、证实与对话四个方面。我们应该转变以往成人德育的模式,重视关怀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针对西方理论界的“反理论”呼声,特里·伊格尔顿出版了《理论之后》一书,对“理论终结论”进行回应。他梳理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反思后现代文论对社会现实的逃避,导致理论活力的衰落,并借助马克思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反思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研究的后现代语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后现代教育理念角度反思我国高校德育,笔者认为: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应追求普适性规范,重视多元价值并存;高校德育课程内容应摆脱封闭模式,构筑理论课程、经验课程与生活课程的共同体;高校德育策略应提倡对话体验;高校师生关系只有“去中心”、“去圣化”,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平等、民主交流,从而建立完整、开放、自由、高效的高校德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德育新视界:大德育观与潜在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在课程理论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设计诸多德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并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德育理论是20世纪末德育理论向科学化和人性化整合的过程中,针对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而提出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之一.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后现代知识论中关于知识的个体性理论,是支撑主体性德育理论的学理基础.建构主义心理学为主体性德育理论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说明主体性道德理念的提出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人的主体性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主体性德育的使命在于引导人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断提升、扩展人的意义世界,使人更像一个真正的人,使人的应然性的向度更能得到伸张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传统的社会本位的德育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体性德育理论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在德育观念上的反映,以“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等鲜明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使高校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本文通过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的考察分析,探讨和阐述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功能、目标及其价值取向,以此推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一、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当今世界正…  相似文献   

20.
罗芳 《江西教育》2006,(11):22-22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初中的《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转变为“生活德育理论”。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德育成长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情,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