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一九一七年底,一九一八年初,围绕对德和约问题,刚刚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党内,就展开了一场历时三个多月的激烈争论。这是俄国党史上的一次严重危机,几乎使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陷于绝境。因而,列宁称之为:“不幸的和约”、“严重的教训”。这桩公案,虽然早已作了定论,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昔日的斗争,总结历史的教训,重温联共党对犯错误同志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自觉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正确看待和处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齐心协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仍然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后,苏俄发布了《和平法令》,建议参战各国立即进行停战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却遭到英法等协约国集团的拒绝,苏维埃政府被孤立起来。当时,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无力单独对付强大的德国战争机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政府,为使初建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巧妙地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同德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相似文献   

3.
《布列斯特和约》又称《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和约》,是苏维埃俄国为主动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与德国及其在“一战”时的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在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签订的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18年3月3日。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又宣告废除此条约。  相似文献   

4.
张国庆 《历史学习》2001,(11):13-13
1918年3月3日,列宁在力排众议之后,使俄共(布)党和政府与德国政府,在《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约》上签字。依约,苏俄失地100万平方公里。同年3月27日,又在柏林签订苏德间三个附加条约,规定苏俄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签订如此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5.
从签约的国际国内背景、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对《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认为苏俄同德奥等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完全必要的,所采取的策略是正确的,结果是得多失少,意义重大;而苏联与德国匆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却没有必要,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妥的,结果是得少失多,消极作用居于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都是苏联外交史上重要的条约,都是在特殊国际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签订的,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苏维埃对外政策和策略相结合取得巨大成就的优秀范例;后者则是绥靖政策和大国沙文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从签约的国际国内背景、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对《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认为苏俄同德奥等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完全必要的,所采取的策略是正确的,结果是得多失少,意义重大;而苏联与德国匆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却没有必要,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妥的,结果是得少失多,消极作用居于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苏维埃政府公布了一道和平法令。它“向一切交战国人民及其政府提议,立刻开始进行正义民主的和平谈制”。这个和平必须是“不兼并(即是不侵占别国土地,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和不赔款的和平”。当时西方带国主义国家不仅拒绝和平谈判,而且支持俄国反革命政党发动叛乱。德奥集团则企图在东线停战,以集中兵力于西线,十一月二十七日表示同意跟苏维埃政府谈和。苏维埃政府得到消息后,即刻向协约国政府提出照会,征询他们是否同意在十二月一日同苏维埃政府一起进行和平谈判,协约国没有答复。  相似文献   

9.
李红庆 《历史教学》2006,3(1):39-43
《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都是苏联外交史上重要的条约,都是在特殊国际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签订的,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苏维埃对外政策和策略相结合取得巨大成就的优秀范例;后者则是绥靖政策和大国沙文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及其盟友单独媾和,签下了一个不平等的停战条约,史称布列斯特和约。在付出割让大片领土的巨大代价后,新生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但也由此招致了更大的社会分裂、内战和列强干预。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笔者“重新研究苏联前期政治与经济”这一课题中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苏俄在一九一八年三月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作新的评述:仔细考察德国的军事力量及苏俄的抵抗能力是其一;认真看持和约所产生的诸多不利影响是其二.在参阅多方材料,又持尽可能公允和妥当的观点,本文在这两方面作了多种深入又具体的讨论,从而得出了一种新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罗莎·卢森堡对待布列斯特和约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具体阐明了罗莎·卢森堡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并对卢森堡在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的错误认识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谈到布列斯特和约的意义,绝大多数史学著作都会明确指出一点,即通过缔结和约,苏维埃政权让出了空间,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苏维埃政权由此得以开始和平经济建设,为日后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积蓄了力量。就获得喘息而言,这是明明白白的历史事实,勿庸置疑。关键是什么样的喘息。所谓喘息,一般是指某种紧张活动中的暂短间歇,它不是一个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束,而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尚未结束的情况下,苏维埃政权于布列斯特和约之后,能不能有一个和平的休养生息时期,它所获得的喘息是不是和平的,这需要从苏维埃政权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该政权制定的内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中寻求答案。对这两方面的分析表明,喘息不是在和平中渡过的。  相似文献   

14.
布尔什维克党内围绕着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曾进行过一场激烈、尖锐的斗争。六十多年来,苏联史学界对这场斗争的认识前后不一致。二十年代,苏联史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党内的一场不同策略思想的争论。三十年代末,随着肃反运动的发展,联共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了变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认为,这是“党内反党集团和一切反革命分子(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到白卫分子)勾结起来进行的一场反党、反苏维埃”的“叛卖活动”,“用左的词句巧加掩饰的一种奸细挑拨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基本沿袭了这种观点。五十年代末以后,苏联出版的党史和其他有关著作不再给反对派扣上“叛卖”、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大战还在进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德帝国主义仍然处在交战状态,为了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必须尽速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签订和平条约。苏维埃政权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为此而进行斗争。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八日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曾经通过了“和平法令”,并向各国人民及各交战国政府提议立即进行和平谈  相似文献   

16.
1 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首次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根本对立制度并存的局面。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水火不相容的,列宁说,无论如何,国际帝国主义“都不能和苏维埃共和国和平共处。”①苏维埃政权又不得不和“比我们富庶千百倍、在军事上强大千百倍的国家”并存。②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处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生存下来,已经提到苏维埃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7.
前言 围绕着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党内斗争是十分激烈、尖锐的。对这场斗争的性质,苏联史学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并影响着中国史学界。这场党内斗争最早的争论是在1918年1月21日(俄历1月8日)党的工作人员会议上进行的。但是没有见  相似文献   

18.
布列斯特和约是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签订的条约。根据和约,苏维埃共和国同四国同盟之间停止战争状态,条件是苏维埃俄国必须复员军队、丧失部分土地和向德国赔款等。布列斯特条约是当时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摆脱帝国主义战争,集中力量巩固十月革命取得的胜利而实行的一种革命的妥协。这个和约的签订,虽然使苏维埃俄国受到割地赔款的巨大损失,但是没有触动十月革命的根本成果,并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整顿国家经济和建立正规红军,为后来击溃…  相似文献   

19.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建议,一致通过了“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11月21日,苏维埃俄国外交人民委员会照会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塞尔维亚和比利时等国大使,建议立即停战和开始和谈。23日,外交人民委员会又建议挪威、荷兰、瑞典、丹麦、瑞士、西班牙等中立国,就和平谈判进行调解。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的《凡尔赛和约》,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极不公正的条约。但是为什么当时的北洋政府竟然曾考虑签署这个“为历史所罕见”的条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