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万强计划"由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11月提出,目标是通过4年时间向中国派遣10万名留学生。为了解美国学生来华参加各类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同时考察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对学生参加出国教育活动的统计能力,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于2013年1月发布了题为《美国学生赴华:实现"十万强计划"的目标——对美国学生赴华参与出国教育活动的初步研究》的报告。该报告还调查了美国教育机构对未来几年赴华学生数量发展趋势的预期,因此,其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衡量"十万强计划"未来进展的基准线。本刊编辑部特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端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编译,以了解美国学生赴华留学现状与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招生数和毕业生数这三个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均远远高于美国;毛入学率和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两个相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由于这两个相对指标的局限性和计算错误,导致了对两国间高等教育学生相对规模差距的高估。因此,在进行中外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比较时,对毛入学率和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要合理使用和客观判断。  相似文献   

3.
《教书育人》2008,(1):64-64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相似文献   

4.
一位高一的学生在国内时被其老师称为没有“学习头脑”,而到了美国以后,则被其老师称为“学习天才”。同一个学生,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的评价截然相反。由此,这位学生的家长说出了这样一席话:“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否定,后肯定。我们暂且称这种现象为“半杯水”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5.
何年 《教育》2012,(20):32
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后,奥巴马政府就积极推动"十万强"计划,要在随后4年中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而今4年之期将近《,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计划的执行接近完成,来华学生及其所在学校与中国对口机构建立了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6.
"十万强计划"由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11月提出,目标是通过4年时间向中国派遣10万名留学生。本刊编辑部特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端对由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于2013年1月发布的"十万强计划"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编译,并于2013年第9期(总第321期)刊载了《实现"十万强计划"的目标——对美国学生赴华参与教育活动的研究(上)》,本期刊载该报告(下)。  相似文献   

7.
当前语文教学“讲”风不息,一篇课文,掰开、揉碎、嚼烂喂给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一问一答的“启发”之风更是越刮越盛;一堂课“十万个为什么”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顽症。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击掌     
一天,一个中国学生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校园里散步。一个身材高大的美国白人学生向他走来,说道:“嗨,give me a five。”他这样说了好几遍。中国学生当时非常害怕,以为他是个强盗(在索要5美元)。他告诉这个美国学生自己没有5美元。美国学生看了看中国学生,生气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9.
美国中小学的“学生报告卡”类似我们中国学校的学生成绩通知单。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可向家长、教师、学生报告学生个体在特定时间学习特定内容的效果如何 ;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知道班上哪些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帮助补习已学过的内容 ,哪些学生可学习复杂一些的新知识。也就是说 ,“学生报告卡”应为教师、父母、学生提供关于学生学习的准确、充足信息。但实践中 ,美国中小学的“学生报告卡”所产生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引起了广泛的非议 ,近来美国中小学一直努力改革“学生报告卡” ,连总统克林顿也关注“学生报告卡” ,把改革…  相似文献   

10.
创新也是一种精神,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人皆知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惟有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们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11.
从木鱼到佛     
快餐巨头肯德基针对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墨西哥鸡肉卷——一张裹着鸡肉的薄面饼,在中国每块售价10元仍十分火暴,日销量以十万计。而在这十万张面饼中,没有一张是“中国制造”,全部是漂洋过海来自美国。  相似文献   

12.
武青 《学子》2014,(11):67-68
一、课堂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也就是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那么,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呢?1.激发学习兴趣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有这样一个课例:一间教室,一分两半,那边是美国的教师和学生,这边是中国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任务都是画苹果。美国教师的做法是:找辆车把学生拉到苹果园中,让学生在苹果园里尽情地玩耍,大家玩尽兴了,再开车把学生拉回来。  相似文献   

13.
张献武 《教育》2008,(5):30-31
参加美国高考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还是一件新鲜事。但从美国高考的发展趋势来看,也许若干年后,它就会像雅思和托福一样在中国广为流行。从这方面来说,将来很多中国学生都会接触到美国高考,并且还会通过它实现自己到美国上大学的梦想。因此,那些“吃螃蟹者”的经历对将来想参加美国高考的学生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本文就为读者讲述了四个中国学生参加美国高考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个名词越来越频繁见之于媒体,这就是“脑力流失”(braindrain)。此词常用于形容高层次人才流失国外。曾几何时,中国留美学生将超过十万的消息成为新闻热点。而现在,新闻热点是:赴美国去的绝大多数高端的中国留学生,依然是一去不归。自从中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向国外开始派出留学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外国学习,其中美国是留学的第一个选择。但学成归国的人比例很少,脑力流失的现象已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5.
从木鱼到佛     
快餐巨头肯德基针对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墨西哥鸡肉卷——一张裹着鸡肉的薄面饼,在中国每块售价十元竟然十分火爆,日销量以十万计。而在这十万张面饼中,没有一张是“中国制造”,全部是来自美国。  相似文献   

16.
“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基础扎实,但创造性不足。”这是很多人对中美教育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如果再追问一下为什么,普遍的回答是:美国教育氛围比较自由、宽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中国教师对学生限制太多,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基于这一认识,新课改之后,很多教师  相似文献   

17.
陈丹丹 《上海教育》2011,(24):51-51
有美国这样一个大参照系,中国的教育界人士实在操透了心。这不,去年刚刚传出上海学生在PISA全球测试中世界第一的喜讯,今年不少教育界人士就由“喜上眉梢”转为“忧心忡忡”。近年来,参加俗称“美国高考”的SAT考试的中国高中生越来越多,而一项新的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参加SAT的平均成绩,要比美国学生低300分。  相似文献   

18.
付艳 《陕西教育》2009,(1):109-109
创新也是一种精神,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人皆知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惟有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们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19.
史军芳 《教育革新》2009,(12):37-37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宁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  相似文献   

20.
文心 《留学生》2011,(10):23-25
赵启光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在美国用英文给外国学生讲老子的《道德经》和中国文明,并多次带美国学生未中国的大学切身体验并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他说:我的哥哥赵启正做的是政府层面的外交,我做的是民间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