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想富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各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面前,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和解说,对于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培育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以形塑中国人宇宙观的生存理念和秩序追求,成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底蕴;以“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要义,为树立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智慧密钥;以揭示天地规律同人类社会之根本奥妙的“中和位育”,述说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差异和矛盾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旨要;以“兼爱节用”的文化思考和实践理性,引导人类在万物一体的理念基础上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拓展和深度关联。“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文化内蕴和历史根基,闪耀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2.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这一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经历了从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时期到推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时期,再到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时期,最后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形成发展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能够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环境基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价值取向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现代危机的思想根源,因此,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框架内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问题,但从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致思路径出发的生态中心主义,因其“无为而治”的消极态度和否定人的主体性的被动特征,同样不是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的合理态度,本文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要求人们必须自觉的把人与自然、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辩证地统一起来,探寻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与和谐发展之睡。这既是人与自然之理想关系,也是当代人对待自然应有的基本伦理态度。  相似文献   

4.
5.
共生既是生物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既是自然状态又是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而且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共生机理为和谐高职教育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在高职教育的共生机制中,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都会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构建和谐共生的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外生媒介和内生媒介的优化。和谐高职教育的共生机制总是借助一定的共生环境成长和运行的。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和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一方面,天地以自己固有的规律运行,这个规律就是"天道";另一方面,人们爱惜自然、保持生态,人由天地出,亦往天地归。在天人和谐相生观念的指导下,古人派生出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的天—人循环的卓越理念。在全民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发展模式,中国古代"天人相合"、"共生共成"等理念,依然不失其指导意义:首先,天人相合的理念昭示人类,应充分重视天地万物阴阳双方对立而统一,彼此依存、制约、消长、转化的必然联系,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应"顺天时,量地利"。其次,"天人相合"的理念赋予人类高瞻远瞩的发展和深沉真挚的忧患意识,激励人们志存高远,放眼未来,胸怀天下。"天人相合"的理念同现代化建设步伐是一致的,二者又是互为体用的,现代化建设应以顺天爱人怜物为前提,不应盲目发展,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7.
<正>一、教育背景近年来,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等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2020年世界更是不太平:澳大利亚大火燃烧四个月之久,非洲蝗灾造成多国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据此,我在所带的初二班级开设了一次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班会课。  相似文献   

8.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含蕴着秀美婉约的美学风格和自然、质朴、实用的艺术精神以及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生态美韵。古希腊建筑艺术彰显了理性之美烛照下的数理和谐,显现着宏伟、庄严的美学风格以及古希腊人追求完美的艺术精神。比较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和古希腊建筑艺术,意在发现建筑艺术背后中西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差异,即辨识民居的"天人合一"内涵、简朴实用风格与古希腊建筑彰显理性之美、数理和谐的形式之美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追求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契合,最终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感悟、深入品析、联系对比、迁移运用等途径,引导学生既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又深刻领悟文章的言语形式,从而达到阅读课堂言意和谐共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人类异化和片面发展问题的出现,具有深刻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想根源.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共生道德作为一种主体闻性规范,体现的是共存、共济、共享、共荣、共利、共进的智慧,其现实指向是在善待他者的基础上建立人类的和谐共生场.共生道德欲求"增进全社会与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人类和谐的价值尺度,它为"我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善恶、是非、利害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杨培金 《考试周刊》2009,(5):195-195
本文针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问题,围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实现观念转变,培养情感体验的意识;创设音乐意境,激发情感共鸣;引入流行歌曲,促进情感体验;鼓励创造想象,升华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文明的的主导思想,是东方综合的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西方文化是以分析思维为基础的,现在已经呈现出强弩之末之势,走向衰竭了.挽救的办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在西方文化已经达到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人类文化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和谐共生:大学师生关系的理性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师生关系的被动生疏,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成效。现代大学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师生间相互依存、交互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生命的价值。要建立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就要正确认识大学教学的价值取向,让师生走进彼此的生活世界,并在课内外生活中做到双向互动和交互吸引。  相似文献   

15.
陈彩霞 《福建教育》2023,(51):13-16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自然教育的目标。当下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存在被忽视,甚至逐渐缺失的现实问题。在自然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元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感受自然、认识自然创造条件;同时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教学向育人转变、从重视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从目标外显向内隐目标转变。幼儿自然教育应在自然而然的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自然,逐渐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和谐共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向生命体验回归,关注人的道德智慧的发展,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实践主题,也是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应以生命体验培植学生的道德智慧;以道德智慧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以道德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体验;使生命体验与道德智慧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西南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天、地、人系统以及自然、人文资源的丰富性与科技、经济的落后性形成强烈的反差。而职业教育的共生、协调、可持续发展将能弥补经济科技落后的短板。探寻和谐共生的民族之内涵,分析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弱势和不足,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和谐共生发展,必将成为全球化时代我国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在中国源远流长。"天人合一"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在承认事物之间差别的同时,又强调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性和整体性,追求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观念追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其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对中韩传统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是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了严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复合生态系统都具有整体价值,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员。生态女性主义秉持一切平等的价值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强权与奴役,主张既尊重男性,也尊重女性;既尊重人性,也尊重自然;既注重“工具理性”,也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是超越“强权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导向,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来看,现代化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综合能力.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产力,必须正确处理需要与生产的关系,避免在追求一部分需要的满足时损害另一部分需要的满足条件;大力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防止在遵循利用一些规律的同时违反另一些规律;转变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方式,摒弃不合理方式;从微观和宏观层次增强保护自然的能力;力求从整体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构建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关系;加强保护自然的国际合作与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