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永冰 《考试周刊》2012,(66):21-22
《边城》作为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扛鼎之作,曾被译为多国语言。英文译本中,杨氏译本最受关注。本文将通过杨译本中文化内容的分析,研究杨译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根据目的论从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原文地位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目的,阐明了翻译目的对译者策略选择的影响。霍克斯为了使英美读者欣赏小说,享受阅读的乐趣,倾向于归化;而杨宪益夫妇为了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使用了异化策略。最后从宗教文化、习语和典故三个方面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译本翻译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方言词汇是作家们刻画人物形象、还原原文语境和增强作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高密作家,莫言能够娴熟地运用当地方言。其作品《红高粱》通过方言词赋予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文化特色。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正确理解方言词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力求再现原文方言词汇的语言效果。基于此,通过实例分析,探讨葛浩文《红高粱》译本中方言词汇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英译版无数。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张培基、刘士聪、杨宪益三位先生的译本,三篇译文都不胜精彩又各有千秋。从题目到文章,从字词到句子再到谋篇,对照之中领略了翻译家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也学习了一些实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现在仅有的两个全译本分别是泰勒在20世纪初的翻译和罗慕士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本文试图将罗译本第一、二回中的翻译策略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一种结合了人的思维、行为、经验和表达等的思维方式,它深刻丰富地表达着人类对爱情的诉求.运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莎剧《暴风雨》爱情情景中的爱情隐喻及其特点,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方平译本和梁实秋译本进行比较,归纳出两译本在爱情隐喻上不同翻译策略并试图找出其不同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V·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小说《海上无路标》讲述了即将离开人世的主人公爱德蒙.卡尔在海上旅行时所经历的心理巨变:从人类中心主义者转变成生态主义者,并顿悟到回归自然、追寻诗意栖居之美的生命真谛。爱德蒙.卡尔这一角色反映了韦斯特丰富的生态思想: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解除人类精神生态危机;倡导回归自然,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生存境界。韦斯特的生态观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和关怀,对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不仅在国内乃至国际都享有颇高的盛誉,因而越来越多的海外译者研究这部名著。日本在《红楼梦》的翻译研究领域也有较为系统的探究,这为我国红学译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资料。本论文探究了《红楼梦》日译本的翻译研究状况,并从文化翻译视角探究《红楼梦》日译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由日本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文学作品《雪国》,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关注,现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仅汉译本便有多种,这些汉译本在表现原著创作风格和语言特征方面,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反映出文学作品的语言翻译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本文主要以《雪国》的叶谓渠译本和高慧勤译本为例,通过分析探讨两译本在把握原著文学风格、表...  相似文献   

10.
赵武平和毕冰宾分别依据浦爱德英译《四世同堂》手稿回译后16段,补足原作结尾缺失的遗憾,不过两个译本之间及译本与原文之间的风格和内容差距很大。赵武平采用老舍词汇表和逐字直译法,部分地还原了1940年代老舍的语言表述和文本风格,但译文表达不准确且翻译腔严重;毕冰宾为满足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以当下北京日常普通话为参照,较为成功地还原了小说的京腔京韵,但由于语言的时代差异和译者主体性的凸显,毕译本也与《四世同堂》原文存在一定距离。文化回译视角下,单一翻译策略有其局限性,只有互相借鉴,《饥荒》回译才能无限靠近老舍《四世同堂》的诗学世界。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国一部非常伟大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经典小人物,例如刘姥姥。本文将对比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两个英译版本中的小人物语言翻译,探析文化差异因素对小说人物语言翻译策略的影响,并提出个人在翻译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白晶 《海外英语》2011,(8):180-181,187
从杨译本《红楼梦》中几个具体实例出发,分析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他在翻译中关于文化内容处理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也充满着佛教和道教文化意识及其有关的语汇。对这些宗教词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处理,不仅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而且也关系到其译作的成败。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互文性视角就《红楼梦》两译本宗教文化翻译策略及其宗教渊源进行阐释与解读,可看出,《红楼梦》英译本对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者在其所属元文本影响下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取向和翻译观,从而使其译作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张铃 《考试周刊》2014,(49):28-29
文章首先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思想做了介绍,其次运用增补、劫持、加前言等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不同译本的《老人与海》做了翻译比较研究,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者是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使女性的形象与声音彰显于译文文本中的。  相似文献   

15.
奈达(1993)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分为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对于《边城》的翻译主要涉及物质,社会和宗教文化,同时也包括了语言和生态文化。归化与异化是译者处理源译语文化差异时的常用翻译策略。该文将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金译本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处理原文的文化因素;(2)这种翻译策略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酒文化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贯穿整个小说始终。笔者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译本为例,对其中的酒文化翻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两个译本的不同翻译策略,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希望能给翻译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奥斯卡·王尔德这位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的经典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以其华丽的辞藻、唯美的画面,得到文艺家、翻译家的多种艺术化阐释。以巴金和林徽因二者的译本为例,对紧扣词句段且实现了言语上的形似的巴金译本,以及使用了文言词而达到了与原作神似的林徽因译本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的译文风格特点,指出译者自身穿凿的艺术风格对译文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翻译活动需要处理原文作者,原文,译者、译文和译文读者等各方面关系,需要伦理学的指导。客观公正的伦理观有助于缓解文化冲突,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同的翻译译本代表了不同的翻译伦理模式,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视角,从成语典故、宗教文化、习语文化翻译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两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索两译本所采用的不同翻译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霍克斯所译《红楼梦》一直被认为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但根据“归化”与“变通”的概念,并分析霍译本中的具体译例,霍克斯使用的翻译策略更符合“变通”而非“归化”。  相似文献   

20.
《葬花吟》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的诗歌代表作,是作者曹雪芹表现林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所描写的是黛玉触景生情,由她看到落花,而联系到自己的命运,它渗透了一种黛玉式的凄婉哀伤。《葬花吟》因其精湛而高超的艺术价值值得挖掘和探讨。本文将从人称,音节与格律,用词,句式等几方面赏析杨宪益和戴乃迭,霍克斯和许渊冲几位翻译家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