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真语真,自成佳文。”人们都这样说。但在新闻写作中,尤其在写人物报道中,为完美先进人物形象,表现先进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竭力“拔高”人物的思想感情,把他们写成超越常人。如《连队的带头人,战士的知心人》,记叙一位连长自学了两门外语,带领全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处处以身作则;战士有什么想不通的事,都愿意向他倾诉。文章十分生动,感人。作者为体现一心扑在连队建设上,却又加一节:“他已经四次推迟婚期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县站的广播稿中,常常见到一般化的语言。称赞一个人的工作精神时,总是说:“吃饭无味,睡觉不香,一心扑在工作上;写到人物思想时总是:有人说他傻,他情愿做这样的傻子;写到对人物评价时总是:大伙一个个翘起大拇指,说他是我们的带头人。这些语言,可说是陈词滥调,似乎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没有生机,听众也早就听腻了。  相似文献   

3.
湘平 《声屏世界》2000,(6):43-43
提起张桦,给人的印象很普通:黑黝黝的身材,厚道诚实的性格。然而在领导和同事眼里,大家都公认他是个吃苦耐劳的“拼命三郎”。四年前,年方27岁的张桦果敢地接受了局领导交给他的一项新任务,负责水边镇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从那一刻起,他的事业和他的生活就与水边镇的有线电视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凭着他那股特有的青春活力与干劲,一头扎进到工作之中,一干就是四年。有线电视传输工作,是有线电视站联系千家万户的“交通枢纽”,是节目的“最后一道门槛”,为了保证节目的顺利播出,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当时,站里只有3个…  相似文献   

4.
在莒南县和临沂地区文化系统,只要一提起李春宪,同志们准会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李春宪今年54岁,1953年夏天毕业于山东省文化干校图书馆学专业班。三十五年来,李春宪一心扑在事业上,在他的日历上没有节假日。他刚到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从设施到书刊都是空白,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在他脑海中翻腾。他决心  相似文献   

5.
近期的《新闻战线》上有同志议及《倪志福的星期天》,认为倪志福同志星期天做家务的事情“生动,有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位领导干部的优良本色,读后感到可亲,很有教育意义”。他进而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先进人物,既爱工作也爱生活,既有事业心,也富人情味,内心世界丰富多采”,于是呼吁“还先进人物的本来面目”。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反对新闻报道中先进人物的“脸谱化”、“模式化”,当然不错。报上先进人物千人一面的情况确很严重。但是,那位同志开的药方是“深入家庭”之类,这就很有问题。至于坚信先进人物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     
陈瑞华 《新闻实践》2006,(11):42-42
一个叫“胡倒戈”的网民制作了一个短片:《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参赛记》。在短片中,原来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却整日在大做其明星梦;他的红军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烈士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1”,梦中情人是李咏;胡汉三则成了名叫“老贼”的评委……这是一个滥用“恶搞”自由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7.
寻觅心中的一片净土李泽国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文人纷纷扑咚扑咚“下海”的时候,他却挂冠而去,选择了“爬格子”的路,来到某杂志编辑部,甘作苦行僧。他说,他寻觅到了一片净土……在这片净土上,他不再感到茫然。和同龄人相比,他曾窃喜过自己的一度“辉煌”:某市人...  相似文献   

8.
今天,先进人物报道在冷落多年之后又被重新提起,目前,已在各报的报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发挥了强有力的教育宣传作用。今天的先进人物报道有什么特点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进人物报道的凡人化方式,即把先进人物写成“人”,而不是神,是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而不是高不可攀的。  相似文献   

9.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0.
“有人在家里私藏了枪支!”、“道上有几个伙计屁股上都别把抢,可霸道了!”、“好像专门有人往万州卖枪!”……2004年入夏,关于“手枪”传闻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一伙社会青年持有枪支,重庆万州区公安局局长邓绪学急了。于是,他召集了仅有5人参加的秘密会议;一次神秘的全城寻枪行动悄然开始……  相似文献   

11.
在湖北省新闻界,提起吴东林,有人说他是一个“外功”打入新闻圈儿的“怪才”。也有人说他是一个通晓新闻“十八般武艺”的“杂家”。探寻这位“杂家”的“怪招儿”,的确令人回味。 新的美术才是新闻美术 在筹建老河口日报社时,他是作为美术编辑加盟的。有人说搞新闻美术很难出艺术成果,方寸之中,黑白之间,美术才华很难施展。但他却认为,只  相似文献   

12.
由于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所以他的文章那样地激昂向上,催人奋进,由于他堂堂正正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好恶分明,不卑不亢,所以他的文章那样地刚正有力,中气充沛;由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心无旁骛,所以他的文章那样地如丝如缕,连绵不绝……  相似文献   

13.
5月初的一个早晨,我从经常收听的一个电台的早新闻中听到一则“少妇喜欢某某某”的录音新闻,说的是某男演艺明星来当地拍摄一部电视剧期间,在该市签名售书,节目主持人现场直播“声情并茂”,很是煽情:“少妇们很喜欢某某某,对他含情脉脉”;节目中还  相似文献   

14.
太阳刚刚升起,楚天都市报副刊部的门口就已经有人在探头询问:“请问哪位是邹编辑……” 找人的是楚天都市报的读者,他们或来投稿,或有事相求;被人找者是楚天都市报副刊部的副主任、多个副刊的责任编辑──邹晖。 与楚天都市报同步成长的她,短短四年,可谓名播荆楚。在楚天都市报上百万读者中,或许有人会陌生于她的名字,但提起由她编辑的一个个副刊,却鲜有不熟悉的。从《百姓生活》到《打工一族》,从《银发岁月》到《大学校园》,从《婚恋家庭》到《情感话廊》……邹晖与她编辑的副刊,伴随着楚天都市报的快速成长,早已深入到了读…  相似文献   

15.
切莫滥用“重要讲话”谢菁近日,某报刊登了一条冬种电话会的新闻,其中有一处这样写道:行署副专员某某某传达了省领导在全省冬种电话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地委书记某某某、行署专员某某某、地委副书记某某某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然后是一段段的“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6.
常有这种情况:某先进人物声誉本来不错,登了几次报,反而使群众看不起。有人说,这是“当地不摇货郎”;其实,往往是笔者把他写变了,因而引起群众的反感。新闻报道,为何会使先进人物变形?除少数人故意造假外,也有的是笔者形而上学地看人、写人,歪曲了人的原形。我以为,片面追求人物形象“完美”,是人物变形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完美”,笔者总是刻苦地从人的正面观察、描写,想不到,问题就出在这里。文学艺术上的例子说明,完美的形象,并不是单指对象正面的丰满,而是完整地反映它真实的内在联系。大画家齐白石画的荷花,有整齐的花朵、荷叶,  相似文献   

17.
●端纳最早披露21条密约提起英籍澳大利亚人端纳,不少中国人都知道他曾先后提任过岑春煊、孙中山、张作霖、张学良等人的顾问,担任蒋介石的顾问时间尤长,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曾发挥过一定作用,是一个被人们称之为“中国通”、“中国第一顾问”,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端纳早年曾经当过新闻记者,窃国大盗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二十一条密约”就是他最早披露报端的.  相似文献   

18.
提起潘文俊,在苏南茅山东麓、长荡湖畔的“江东福地”——金坛县,人们亲切地称他是“金坛的名记者”;就是在江苏省内,也有许多同志熟悉他。而通过他在《人民日报》等二十几种报刊上发表的作品。知道他的名字的人也不少了。  相似文献   

19.
提起李尚志,中国新闻界的同仁和许多读者都不会陌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政坛摄影师”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曾第一个报道全国人代会上有代表投弃权票,第一个以第二人称写消息,第一个把毛泽东写成“人”而不是“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报刊的读者都曾读过李尚志的作品。 应本刊之邀,李尚志同志将陆续撰文,回忆他担任党中央和国家重大新闻报道的专职记者期间的采访故事,冠名以《中南海采访漫忆》专栏,在本刊连载。青年新闻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学习这位名记者的采访作风和艺术,读者也可以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闻内幕。  相似文献   

20.
这不是吹牛     
我们搞新闻工作的人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当然不能靠“吹牛”过日子。但是社会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有这样的偏见,即使你的稿件内容完全真实,他也会说你是“吹”。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我就会说:“我最反对的是先进人物的事迹见报后,有人嫉妒他!”我们的新闻报道是要扶正祛邪,宣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如果说是“吹”的话,我就勇敢地宣布:“该‘吹’的我就要‘吹’!”请看下面三个例子。山阴县岱岳镇先进巷有个转业军人叫张占成,原是下喇叭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