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启动,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英语教学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和翻译活动对我国近代外语外交人才培养和翻译事业贡献甚大,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批懂得西文、西艺的人才,开创了外语教育和翻译工作相结合的新局面。但是,由于英美侵略势力的控制以及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办学宗旨,京师同文馆的教育受到时代历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局限,英语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第一所西式外语学堂。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长期担任总教习期间,同文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文馆的创立可谓中国近代教育的肇端。  相似文献   

3.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  相似文献   

4.
1862年由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洋务外国语学堂。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近代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正式开始。其教学模式对现代的英语教育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主要介绍洋务学堂外语教育的时代背景、创办过程、外语课程设置,教材以及考试等情况。梳理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史,总结得失,为当今外语教育的发展寻求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1862年由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洋务外国语学堂.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近代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正式开始.其教学模式对现代的英语教育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主要介绍洋务学堂外语教育的时代背景、创办过程、外语课程设置,教材以及考试等情况.梳理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史,总结得失,为当今外语教育的发展寻求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创立及发展,给我国封建传统教育注入了近代教育的因素,开辟了我国外语教育的历史。从它们的发展过程发现,除同文馆初始设立专业外语外,其余学校或学堂均把外语作为一个科目用以解决教学期间的语言障碍。没有一所学校进行单纯的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7.
京师同文馆教学模式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官立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它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 ,它初步动摇了中国古典人文教育传统 ,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对同文馆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蹒跚脚步 ,对我国当代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外语人才培训机构,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当下外语教育界借鉴与反思。本文以具体史料为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估、教学主体四个方面剖析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育特色。史实表明,京师同文馆通过广博的知识训练,多元化的课内外实践,以翻译实践为导向的语言测试,并由具备充分实践经验的洋教习主导,处处凸显教学的实践性本质,对当今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知识建构、教师角色及语言实践等方面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京同文馆是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设的。它是一所招收十三岁左右的满族八旗子弟学习英、法、俄、日、德等外语的专科学校。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外语学校。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欧美国家交往剧增。培养外语人才成为清政府迫切的任务。京师同文馆就是清政府开办的第一所以培养外交人才为目的的学校。它的分班授课、课程设置、考试内容、教学方法奠定了我国专业外语教学的基础。京师同文馆注重翻译实践的英语教学模式,语言和其他应用学科相结合的英语课程设置,教学目的定位于为社会需求服务的方向,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州同文馆于1864年6月在广州成立。它是洋务运动发展的产物,也是广东地方官员努力的结果;它成立后又对洋务运动在广东的发展产生了推动。广州同文馆是广州近代官办教育的开端,它不但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而且为广东后来开办各种新式学堂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建立新式学堂,是洋务派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期间最先设立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1858年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将来给中国的外交文书以英文、法文书写,而当时清朝没有合格的翻译人员,因此,培养翻译外国的外交文书的翻译人员便是京师同文馆创设的直接原因。洋务派企图通过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一批外语人才,以适应鸦片战争以后中外交涉日益增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福建船政学堂是清廷继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之后建立的一所以学习外国科学技术为目的的新式海军学校。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独具特色,如聘请专业英法教习并制定奖惩制度,重视科学技术和外语学习,对学生严格管理和派遣优秀学生赴欧继续深造等,培养出了一批实业人才,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1862年,为适应当时对翻译人才、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的需求,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从组织分析角度看,京师同文馆属于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范畴。作为一个组织,京师同文馆具有比较复杂的组织结构。既有纵向的层次结构,又有横向的部门结构,还包括职位或角色结构。具体而言,京师同文馆组织层次结构分为管理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和教学层等;组织部门结构包括各外文馆、各科学馆以及各教辅机构等;组织职位或角色结构包括总管大臣、专管大臣、监察官、提调、总教习、教习、帮提调、助教、副教习、翻译官和纂修官等。它们构成了京师同文馆整体的组织结构。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组织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晚清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变迁的情形。  相似文献   

15.
比较中日近代初期的官办外语教育,清末的“京师同文馆”和幕末的“开成所”具有典型意义。围绕这两所教育机构及相关的官办外语教育机构,从教师来源、教学要求、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等,进行梳理和比较,十分有助于了解近代初期中日官办外语教育的状况和西学东渐外语教育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是近代中国由政府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外语学校,包括英文馆等外语教学机构和天文学馆等西学教学机构。《八年课程表》是京师同文馆草拟的一个"由洋文而及诸(西)学"的学习进度表,其本质是为"诸(西)学"教育,而非外语教育。《八年课程表》的招生对象,系从英文馆等外语专业借调学生,这与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员学者不能适应"诸(西)学"教育有关。《八年课程表》的出台,体现了140余年前近代中国在西学教育中盲目求广、求快的心态,试图以有限时间追求诸多西学专业的全面教育目标,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八年课程表》最终没有实施,"诸(西)学"教育实际上朝着专门化、长期化的方向发展。部分学术成果以未执行的"诸(西)学"教育《八年课程表》,对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育,做了过多的解读,颇值商榷。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史为鉴,剖析晚清中国两所具有代表性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和福州船政学堂在科学教育课程方面设置的特点,对外语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尝试提出对当代大学课程设置方面有益的建议,即外语语言学习是起点,科学教育是终点;外语教育要以科学实践为主,科学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以外语为主;外语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紧密结合,满足专业需求,建立严格的淘汰考试制度;拓宽英语专业的课程范畴,增加科学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场社会变革,必定以思想启蒙为先导。魏源等启蒙思想家相继发表了关于外语学习和翻译的言论,对奕?等洋务运动领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奕?等人在中西交涉中,发现所接触的外夷并非全是来自化外之邦的"蛮夷"之辈,是可以学习和打交道的。因此,这些士大夫对外语学习和西方的正确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际、相互交流以便达到相互理解的工具、手段。外语是不同民族的群体或个体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桥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信息时代到来之际,掌握外语这一工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学习和掌握外语技能不是目的,用外语去工作才是初衷。外语专业的学生,不管情愿与否最终都要选择一个专业,要么从事语言和文学的研究,要么从事外贸外事旅游等方面的工作;而对理工科学生来说,掌握外语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便于与外国开展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文理贯通在我国历史上已开先河,1861 年洋务派在北京建立同文馆,其…  相似文献   

20.
<正>从1862年清政府成立京师同文馆培养英语人才算起,英语教育在中国经历了150多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外语,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备受宠爱到中苏蜜月期的失宠、文革时期的几乎消失,再到恢复高考后的全民英语热,特别是最近被高考"改革",英语在中国的沉浮从来都是热门话题。■"文革"前英语在中国发展历程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教授英语至今,英语教育在中国走过了150余年。其间,英语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