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与提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社会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不断丧失与增强的过程,网络社会也不例外,网络社会一方面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反客为主”,导致了主体性的丧失,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的发展与提升是一个人的自觉的过程,通过网络主体教育及网络主体的自教自律,增强人在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成为时代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4.
主体教育:物化与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代名,主体性成了一个正向的价值判断。问题是,主体仅仅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人,客体是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认识和实践(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中性的,怎么能从这中性的东西中推出个“好”来呢?主体性仅仅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相对于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性,主体性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从“相互作用”中能一定推出“好”来吗?“主体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是一句模糊话语,它形成一种遮蔽:凡主体教育都是好的。这话在教育中被重复地说来说去,并不能保证人…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颇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主体教育不仅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而且已经成为当代一种影响广泛的教育思潮。本文提出了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活动生成说”、“社会生成说”和“教育生成说”、“形式主体与实质主体说”和“外在主体与内在主体说”等新观点;并在批判性反思现实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方式(机制)。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教育已成为一种思潮,深入人心。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已勿庸置疑,然而,教师的主体地位却不容忽视。如果顾此失彼,此消彼长,甚至走入将“教师主体”等同于“教师中心”的误区,只会导致主体性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以及文化进化学的观点出发,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儿童教育本质,认为儿童教育本质上是社会主体之于儿童主体的文化传递(包括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这种观点并不忽略儿童的主体性,而是基于“儿童主体”的生物学特征和人类社会的文化特性提出的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9.
西林 《天津教育》2000,(4):12-16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人才的竞争和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如何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社会的发展雄辩地说明:现代社会要求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而“现代人”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主体教育的旗帜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对主体性时代精神直接把握的结果。“主体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至少有一个重要而且确定的意思是要求对个人主体的尊重和对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我国目前众多的教育实验探索中,“主体教育”实…  相似文献   

10.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伟 《教育科学》2006,22(6):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阐述"学科统整"的发展趋势,探讨了21世纪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我们的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书本知识)的均衡,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型"向"问题解决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iscusses Subject and Logical Subjec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grammar rules complied by some grammarians will be focused on and induced in a fuller account of the survey, aiming simply at a common- sense jus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sentence analysis. Subject, a familiar grammatical term,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to thetraditional of grammatical analysis. It reports the concept of the subject and its history conducted with learners of English who are involved in making further English programme in the education with deep grammar explorations. Both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face many problems in this area, which need to be made clear and definite. The non- finite verbs have their specific rules or objective laws stipulated or summed up by grammarians. These areas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like most other fields of language study, have represented profoundly intelligent and important investigation in to the English deep grammars.  相似文献   

13.
科技论文的创作是一种极复杂、精细的创造活动,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对于这一创造活动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但一篇文稿能否面向社会,还需要编辑根据出版规范要求对文稿进行再创作,对于学术论文而言,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是主体,在编辑过程中编辑是文稿的主体,只有这两种主体的互动共生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文稿面对社会,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生存中,主体以虚拟的形式,在无限空间中自由翱翔,自由创造,主体的自由、创造、独立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示,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回归和激烈的张扬。但是,由于网络主体的虚拟性、非现实性、超越性,使主体在无穷的空间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找不回真正的存在,导致了主体性的迷惘。主体性在资本逻辑中受到商品拜物教冲击而迷失转换为因网络虚拟形态而再次迷失,是对现实主体生存的又一次挑战。破解和回应这一挑战,构成当今发展哲学思考的又一主题。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on China, especially on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What role has English played in China? Who decides the way it is structured? In what way has it affected Chinese society, especially schools? And how can educators face the cultural dilemmas it brings? Presenting th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osition of English in China, the author argues that English has played a unique role in reinforcing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English has never been just a subject or discipline in Chinese schools, but the Chinese must become aware of the danger of being the subject of its power.  相似文献   

16.
学科与市场     
路新民 《开放教育研究》2009,15(5):F0003-F0003
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转轨的,比如说学科.  相似文献   

17.
胡风的主题观是统摄在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之下的,在他的主题观中蕴含了“主题先行”的思想。本文试由胡风主题观思想来源以及其它相关文论的分析来重新诠释“主题先行”这个被误解多时的观念,从创作过程、实践经验两个角度来探索“主题先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本文也探讨了胡风主题观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主体与法律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法治和主体的概念后,发现法治和主体的本质是契合的,都是以自由为最高的祈求和永恒的目标。提出“法治主体”概念,认为具有独立、自由和解放,世俗性、此岸性、此生性,理性,个性尊严的个人才是法治主体。本以此作为检验某一特定社会是否达到法治社会的标准。在比较了“法治主体”和“法律主体,,后,分析了提  相似文献   

19.
论主体及主体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主体是人。主体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是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它主要包括主体的"为我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农民主体意识由市场意识、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构成。必须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宣传、典型示范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