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传统古名篇,现选作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教材,今就编选中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听过一则故事:某家来了位客人,之后碰巧天公不作美,天天下雨,主人心烦,却又不好明下逐客令,只好提笔在墙上写下两句打油诗: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直排本《古文观止》中的《桃花源记》与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桃花源记》有两处不同,不知哪是正确的,哪是错误的。笔者难以认定,请予指教。第一、课本所载的  相似文献   

4.
师:《桃花源记》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它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展开讨论。生:桃花源里的桃花美。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周围的美丽风光?(学生按原文翻译第一段)师:这位同学翻译不错。不过我要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再现桃花源外的美景,这是一种再创造,要求比翻译要高一些,你们不会怕难吧?(学生默然)师:我给大家做个示范:清澈透明的溪水静静地流着,溪水两岸是一片桃林。桃花开放的时节,放眼望去,粉红色的桃花灿如云霞;林中,绿草茵茵,鲜嫩柔软,空气中弥漫…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记”是一种固定的文体,“记”中所写的内容,要求应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实事。因此,一见到以“记”名篇的文章,人们总认为文中所记必有其人其事,并进而去考证、调查。对本篇所写的武陵桃花源,唐代舒元舆在《桃花画记》中说:“桃花源,即武陵之源,分灵洞...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杰作,它是在《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同类题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和艺术成就,远超六朝志怪小说.其叙事忽有忽无,变幻莫测,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一般特征.其社会思想渊源,与《老》《庄》思想最为密切,有道教影响的痕迹,而与魏晋玄学及佛教无关.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素负盛名的散文。据前人考证,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四十一岁,距辞官归耕至少有十五、六年之久。也就是说,作者写《桃花源  相似文献   

8.
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这就是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后世用"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该文以曲折新奇的情节,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和战乱,人人劳动、生活富足而又安宁淳朴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一、关于《桃花源记》的内容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渔人迷路后所见到的景致,为揭开桃花源美好而新奇的境界铺平了道路。第二段(两三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与桃花源中人交往的情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诗人理想社会的面貌,文字精炼,描述逼真。第三段(最后两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除“落英”、“外人”、“何世”等争论较多,兹不录外,现辑录几例,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公元365—公元427),字元亮,一说于入宋之后,改名潜,渊明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他当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29岁出仕,东晋末年先后做过江洲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地方小吏,但时间都不长.因为不满于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在41岁那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诗并记》为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三六五—四二七)代表作之一.《记》虽然只是《诗》的小序,但因为写得极精彩,历代文学家都把它视为散文名篇.不过我们学习《记》时,还应该参照《诗》,因为它们是一个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的整体.《桃花源记》立意深远,设想神奇,构思巧妙,语言朴素、省净、优美;即使在今天,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此文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现入选于人教社初语二册)。要学深学透这篇千古名作,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中的"路"并非物质世界的黄泥土径,而是社会经纬之象征。"忘路"就是就是忘俗,即抛却功利思辨。桃源之旅是陶渊明以一种寓言的手法向世人讲述的抛却功利思辨后的美好的人生体验,正如今人所言之诗意栖居。作为魏晋玄学的终结者,陶渊明创造了玄学理想的人间境界,《桃花源记》及其田园诗也正是陶渊明哲学思想最生动的文学表述。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此文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现入选于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要  相似文献   

16.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贵宾———武陵渔人。村中人杀鸡宰羊热情款待他。可渔人告辞后,却为了贪图一己私欲,欲破坏桃花源中人安逸、幸福的生活。但当渔人图谋不轨时,桃花源又蒙上了它神秘的面纱———离奇地消失了……桃花源为什么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百思不得其解。再读《桃花源记》,我的思绪飘回了千年以前……话说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村人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渔人会不会将这个秘密公布于世。很快,会议出现了分岐:右翼组织认为渔人会信守诺言,不会向外…  相似文献   

17.
这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一般认为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由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也没有争夺和战乱,人人劳动,共同安居乐业的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表达了作者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当然,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我国著名的伟大诗人。他家境贫寒,曾经作过祭酒、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由于他对当时的政治极其不满,四十一岁那年便挂冠归里,一直过着躬  相似文献   

18.
宋代王安石《残菊》诗曰:"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向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反唇相讥曰:"是岂不知楚辞‘餐秋菊之落英’,欧阳修不学之过也。"这个小故事争论的焦点虽然是菊落不落花,但其实也包含着对"落"的词义的争论,可见对"落"的词义的争论有很长的历史了。这个"落"字落到了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无疑是一个由作家、读者、作品、世界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螺旋式的动态有机系统,从理论上讲,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不能越过这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而作孤立的静态的审视,但是对于一部具体作品的解读,人们往往没办法遵从或无须求全责备。更多的是要么从世界透视作品的现实意义,从作者生平了解文章主旨,要么从作品本身玩味技巧风格。从接受者的再创造来挖掘话语蕴藉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优美、传奇 ,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充满了永恒的魅力。《桃花源记》美在何处 ?美在文中的自然风光、社会风情 ,都是作者的“胸中之竹” ,而非作者的“眼中之竹”。江南人爱桃花 ,处处桃花是典型的江南春光 ,《桃花源记》中的江南春光却与此殊异。那灿若云霞的桃花一望无际 ,且夹岸数百步中没有一棵杂树 ,仿佛造化于转瞬间 ,把江南水乡所有的桃树 ,都神奇地移到了文中那条无名小溪的两岸 ,使那里成为桃花世界。充满了勃勃生机 ,弥漫着浓浓的春意 ,给人以此景只应天上有的全新感受。显然 ,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 ,不是对自己眼中江南春光的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