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轼与道教     
苏轼是一个驰骋于儒释道三家的人物,对于儒释俩家以及道教中的老庄思想,学者关注的比较多,而道教的神仙之说于苏轼如何却不大引人注意。本文从他的一生做了探讨后认为,苏轼虽然对道教的神仙方术有清醒的认识,但他的一生对此却始终迷恋不巳,中间虽有过动摇,但也仅能作为大势中的一点暗流。  相似文献   

2.
苏轼对于道教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苏轼诗歌中道教因素也呈明显的阶段性。早期诗歌侧重于表达对神仙思想的批判,中期则表达对道教传说的接受,晚年则偏描写道教养生的实践。前期诗风的飘逸与后期诗风的朴实平淡与道教的接受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童晓云 《陕西教育》2009,(11):92-92
汉末道教的兴起使养生与神仙思想盛行一时,以养生求成仙成为风尚,三曹的神仙思想受时代影响又有着各自的特殊性,曹操晚年信奉养生企慕神仙的目的依然是为了早年一统天下的儒家理想.曹丕信奉养生术但用儒家思想来抵制神仙信仰.曹植早年反对长生和神仙,后期因志向不遂而企幕神仙,用道家思想和游仙慰藉失落的心灵,却最终因其儒家理想始终不遂郁郁而终,他一生的苦闷和失落赋予他的神仙思想更为深刻的内涵,他的思想历程和解脱心中苦闷的尝试也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轼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者,一生对于道家的神仙长生之说却迷恋不已,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的社会为道家思潮的流行提供了条件。二是苏轼的性格决定了他向道家长生神仙学说的靠拢。三是道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追求诗歌文人意象繁多的大诗人苏轼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是众多的因素决定了苏轼这一态度,但这三方面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出身于四川的李白,从小就深受道教文化的熏陶.品读李白其人其文,道教文化的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李白在诗歌创作中尽情发挥了神仙道教信仰的审美因素,从而使他的诗歌作品成为一代神仙美学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6.
从战国一直到西汉,墨、道、神仙三家各自归属明确,彼此之间互不关联。而随着早期道教人物的出现与道教组织的兴起,墨、道、神仙三家界限分明的状况被逐步打破。东汉末年,道家首先与神仙家合流,二者渐次并为道教。此时,墨家学派的部分技术、思想与这一团体的组织形式亦被早期道教组织所借用,原彼此无涉的墨、道两家开始产生相应关联。到东晋时,墨子被葛洪神化为地仙,正式融入进道教,成为道教人物。墨家、道家、道教三者之间的总体关系以东汉末期为界点,呈现出由分离到逐渐融合的发展状态。三家融合最终于东晋葛洪之后完成,表现为道教兼收墨、道两家。  相似文献   

7.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是苏轼一生坎坷历程的真实写照。透入苏轼的字,苏轼的词,苏轼的情,我们仿佛能看见他那跌宕坎坷但乐观旷达的一生,更让人明明白白地体会到苏轼虽宦海沉浮,却初心不改的超凡脱俗之气;领悟到他那赤壁怀古的万丈豪情;感受到他那面对萧瑟风雨的淡定……  相似文献   

8.
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伴随了他一生——月亮。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顿悟和喟叹。或许,苏轼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苏轼曾悲月——  相似文献   

9.
苏轼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者 ,一生对于道家的神仙长生之说却迷恋不已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当时的社会为道家思潮的流行提供了条件。二是苏轼的性格决定了他向道家长生神仙学说的靠拢。三是道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追求诗歌文人意象繁多的大诗人苏轼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是众多的因素决定了苏轼这一态度 ,但这三方面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陆游一生信奉道教,对陆游而言,道教信仰并非出于对现实的逃避,与其爱国思想并不矛盾。陆游诗歌创作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追慕神仙长生与渴望恢复故土并存于其诗歌当中,这在诸多以“华山”为意象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沈辽与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士人不同,他既在精神上与陶渊明契合,又在形迹上仿效之,最终走上了归隐的道路。沈辽与陶渊明的归隐都受道家委运任化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沈辽参杂着道教的以归隐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这与陶渊明坚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无神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彭文良 《天中学刊》2012,27(3):14-17
台湾中山大学刘昭明专攻苏轼研究,著述颇丰,卓然名家。刘昭明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苏轼交游关系考、作品本事及相关史实考和苏轼作品艺术探微三个方面。他坚持以史证诗,以诗明史,诗词互证,以东坡解东坡的研究思路,对苏轼作品提出了很多新人耳目、明确可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固原地处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为道教在固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崆峒山早期道教是固原道教文化生成的源头;朝那湫,是固原秦汉时期道教文化发展的渊薮;考古发掘再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固原道教文化的状况;元代固原道教在兴盛的同时融进了神秘色彩;明代道教文化是固原历史上宗教最为兴盛的时期;清代后期,由于战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道教文化建筑遭到了很大破坏。但民间仍很活跃;民国初期,固原道教文化保持了清代以来的状态;1920年海原大地震,给固原的道教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4.
先秦道家思想虽以“贵己”、“为我”为标帜,提出了以个体为本位的思想主张,闪耀着为我主义的思想光辉,但与近代西方讲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中西文化为背景,把道家为我主义同西方个人主义进行比较,有助于对道家为我主义思想进行现代改造,真正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道教创教初期,奉老子为至尊的天神和祖师,并以老子的“道”为最根本的教理,庄子其人其书很少受到道教信徒的关注。但是,《庄子》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道教的根本教理、信仰体系和方术三个方面探讨《庄子》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飞 《培训与研究》2009,26(10):12-13
陆游的诗歌有大量关涉道教的作品。他对道教的涉及,主要因为家学传统和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合一成为时代的主流。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生的坎坷和世路的艰难,使陆游不得不借助道教自我解脱的精神追求,用道教的柔弱退让、清净无为去化解内心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灵性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道家灵性关怀的意义、具体作为以及限度。根据我们的探讨,道家对于生命意义、死亡态度、死亡意义与死后生命等问题都抱持着自由自在的自然观点。具体作为的部分,是藉由对儒家搬铺与土葬作为的解放而来。至于限度的部分,则在于化的过程与死后生命不同归宿问题的交代不足。  相似文献   

18.
崂山道教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青岛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由于其本身的教义、独立的经济地位以及与崂山当地居民的历史关系,决定了它很难成为当地的普遍信仰.但崂山道教的影响力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惠及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有着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但是,两股灿烂的文化一旦交汇,必定产生出强烈而绚烂的碰撞,使得中国文论在成长初期便震撼了思想界!或许,她们的碰撞更能显示出文论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与司马迁相比,班固具有鲜明的崇儒思想,但班固却不是唯儒家思想是从。在《汉书》里,道家思想仍然有相当的体现,其中明引或暗用道家学说的地方并不少见。班固对道家思想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并吸收了其较多的合理成分。班固在《汉书》里体现的道家思想可从其家学渊源和自身遭际中寻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