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兰是新疆日报社一名蒙古族资深记者,她1982年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并分配到新疆日报社工作,至今已在所热爱的新闻岗位上默默耕耘了26个春秋。乌兰有着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和工作经历。26年来,她的足迹踏遍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她笔下的人  相似文献   

2.
12月6日,在紧张繁忙的三峡工程建设工地上,新华社湖北分社副社长、三峡支社社长施勇峰头戴安全帽,攀登到三峡右岸大坝110米高程浇筑现场,采访大坝质量控制情况。十几年如一日,施勇峰在三峡认真地履行着新闻记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两眼被封闭起来,躺倒在病床上后,他才懊悔当初不该没听医生的忠告,以致眼下面临着失明的危险! 病房里静悄悄的。叶世涛遵照医生嘱咐,仰卧在病床上,头部不让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时正值盛夏,病房里气温达摄氏35度,闷热又烦燥,日日夜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该有多难受!然而,叶世涛忧虑的倒不是眼前的煎熬。他想到,万一失明怎么办?天下哪有盲人当新闻记者的?写了30多年稿子并没有写完,还有许多东西要写呢! 常年伏案写作,用眼过度,造成右眼的视网膜剥  相似文献   

4.
全国党报行业喜欢把长期上夜班的人称作"夜猫子"。《新疆日报》汉文编报部主任、高级编辑王定贵就是这样的"夜猫子"之一。王定贵自1985年9月开始上夜班任一版编辑起,已陆续上夜班快20年了。  相似文献   

5.
盛夏,薄暮。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上,26路无轨电车靠站后,下来一个头发斑白、身材颀长的中年人。他在人行道上没走几步,突然觉得眼前模糊。扶正眼镜,用力睁一下眼睛,似乎亮了一点,可右眼面前出现半个阴影,视野下半部象给黑布遮住一样,泪水不断涌出。他只能半闭半睁,坚持到了家……。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初,兵团奉中央之命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中苏边界组建了58个边境团场,履行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作为兵团党委机关报《兵团日报》的记者,王遐多次去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边境团场采访,深刻地感受到了边境团场两代戍边人为共和国做出的巨大贡献、付出的巨大牺牲。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农村改革初期。曾经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汇报推行“包产到户”情况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李锦,在拉萨听到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伟人已逝,音容长在。”“2月19日深夜,当我在梦中被叫醒得知小平同志去世时,久久地陷于悲痛中。回想起15年前他老人家听我汇报山东农村改革的  相似文献   

8.
进入阿克苏日报社的时候,他是个才满21岁的小伙子,怀揣着理想、带着激情,投身到阿克苏日报社的新闻工作中。26个春秋轮回,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头发微微泛白的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始终不渝。他先后编辑1500多个报纸版面,发表6000多篇新闻稿件,出版发行3本新闻作品集,16篇文章获得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山东分社高级记者李锦始终坚持在普通老百姓中搞调查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7年中,他每年有200多天,最多达315天在基层采访。在17个春节中,有15个春节在农民家中度过,搞过15年春节报道。他调查时习惯于住农村,而且多数是贫困村。邓小平在1982年听他汇报农村大包干情况时,了解到他当时调查过200多个村庄,说:“那你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0.
周华林在兵团日报社工作的17年,可以说是沉在基层,深入职工群众生活中的17年。17年来,他一直告诫自己:我来自基层,一定要把新闻的笔触始终放在基层。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从一名基层通讯员到现在兵团日报的主任记者,他始终钟情于新闻工作,始终紧贴火热的基层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新华社评出了第二届十佳编辑、十佳记者。他们与新华社荣获“范长江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重要奖项的同志一道被授予”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以激励大家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千里之路,由硅步所积;十佳之境,从点滴做起。在新华社乃至中国新闻界,还有更多同样优秀的编辑、记者。他们敏锐、真实、热情、勇敢、正义,“十佳编辑”和“十佳记者”正是这些可贵的集体精神的缩影;而且,对广大新闻界同行而言,每个人在火热生活中的经历与感受或许更值得珍视、回味和分享。  相似文献   

12.
我与慎海雄相识是在1990年,那时,他才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可谓“初出茅庐”,却已经崭露头角。浙江临安农村有一位共产党员,举报同村的一位“企业家”偷漏税收上千万元,还有道德品质上的严重问题。因这位“企业家”在当地有钱有势,而且是县政协常委,因此虽屡屡举报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位坚信共产党一定能够反掉腐败的共产党员却在县城大街的某司法机关门口遭到了一批人的追打。这位举报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了媒体,他先后找到了我和慎海雄。我与小慎双双拍案而起,经过长达数月的调查采访,我们两人合写了一份内参,详尽披露了…  相似文献   

13.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14.
这个人有两个特点:墙内开花墙内香——爱写,在山西工人报,知道杨培忠勤奋笔耕的多;墙内开花墙外香——露脸,在山西新闻界,知道杨培忠其人的多,只要是山西工人报的记者在外采访,就常有人问“工人报?有个杨培忠吧?”在山西工人报,已经当了多年高级记者的杨培忠,既是我的老师,又是  相似文献   

15.
叶俊 《新闻战线》2020,(6):58-61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成果。在"三项学习教育"开展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西藏分社尽管地处边疆和高原,但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拜人民为师,为人民抒怀,扎根基层,体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深厚人民情怀、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对新疆经济报首席记者任江来说,是难忘的一年,也是丰收的一年:他采写的《鹅喉羚倒毙在雪地中》、《何家湾村盖起了洗浴中心》的新闻,分别荣获第十  相似文献   

17.
在阿勒泰日报社,王爱荣几乎成了勤奋的代名词。只要提起她,大家都会点头称赞。1984年,王爱荣成了阿勒泰日报社的一员。20多年来,无论是在组版、记者、  相似文献   

18.
赵雪勤是《新疆法制报》总编辑助理兼记者部主任,今年47岁的她已从业23年了。这23年凝聚了她人生的壮美和对事业的执著,更是一个成功的新闻人的缩影。这个从兵团农场走出的普通女子,如今已成为新疆法制新闻界一线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一位探索者,带领一家濒临边缘化的专业报走出困境,跻身自治区主流报纸行列;他用品牌战略,率先在全国法治类报刊开启了深度报道的模式;他提出了"法治媒体,影响社会"的办报宣言,取得了办报30年来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上的重大突破——他就是"第十二届新疆十佳新闻工作者"、新疆法制报社社长、总编辑蔡宇知。  相似文献   

20.
《新疆新闻出版》2011,(6):56-57
王春华,女,汉族,1970年出生,1992年参加新闻工作,中共党员,现任新疆经济报社文化编辑部副主任,主任编辑职称。起初,王春华当记者,跑科技口,因成绩突出,曾被评为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