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楷 《邯郸学院学报》2007,17(4):29-32,36
战国时代,贵族政治解体,从儒家的立场而言,面对诸子学说之话语竞争,特别是法家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如何通过自身学说的调整与创造性发展做出理论回应,进而以儒家的道德秩序重建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也就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大致而言,早期儒学的这一调整与发展是通过荀子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学的初兴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宋初大儒的学术、思想或从横向,或从纵向对周子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初各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的梳理中,可以看到,宋初的学术发展是周子理学产生的文化、学术背景,而周子理学正是宋初各家学派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代,贵族政治解体,从儒家的立场而言,面对诸子学说之话语竞争,特别是法家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如何通过自身学说的调整与创造性发展做出理论回应,进而以儒家的道德秩序重建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也就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大致而言,早期儒学的这一调整与发展是通过荀子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学的初兴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宋初大儒的学术、思想或从横向,或从纵向对周予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初各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的梳理中,可以看到,宋初的学术发展是周子理学产生的文化、学术背景,而周子理学正是宋初各家学派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孔子开私人讲学之先河,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学说的几经演变,由原始儒学而经学,而玄学,而中兴,直至理学,发展成为比较完整而庞大的思想体系,横亘于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说,任何一家学说都无法取代儒学的地位,无论哪一个封建朝代都离不开儒学,无论哪一个封建统治者都不会放弃儒学,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几乎是儒学的教育,可见儒学对教育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6.
儒之内涵,当以《说文》"儒,柔也"最为根本,但对其理解,似多有未得其义者。察所谓柔,一应指儒者温文柔和的人格修养特征,二指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乐仁义治天下,反对武力霸道。有论者说儒以耶稣比孔子,以犹太教比儒学,立说不可谓不巧妙,但究竟还要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追寻儒学之根,是即周代的师儒教育制度。儒本为王官职守之一,后流为一种社会职业,至孔子则改造为具有特定社会理想的道义追求群体。为说明儒的的社会角色影响,荀子曾根据儒学标准划分天下王公士庶品类,此为荀子论儒最可注意者。因为儒与中国古代社会之关系究竟如何,此论实有大可玩味者,因为其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似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荀子之论。  相似文献   

7.
荀子重“义”,更重“礼”。他既以“义”标识基本的道德价值标准 ,又以“礼”为人道之极。他通过对“义”之行为原则性的张扬和对礼之行为规范条理化的阐释将两者联结起来。义与礼 ,一则义本礼末 ,义规定礼 ;一则义行礼路 ,依礼方为义。最终 ,荀子融礼与义为一体 ,生成一崭新的范畴 :礼义—由人之社会本性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人伦规则和道德自律理性的“义”与“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基础之上的冠、婚、丧、祭诸礼仪制度规范的“礼”的有机融合。荀子以义而开拓、提升礼 ,走过了义——礼义——礼——仪这一梯次递进、由内及外的礼之范畴的衍义和构建 ,恰成儒学理论由内而外、由远及近、由抽象而具体的演进运动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8.
从儒学的发展史、儒学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以及未来文化发展的走向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学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复兴。  相似文献   

9.
在儒学与佛教的关系史中,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唐代以来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之间的关系。而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自佛教传入伊始,相对于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在儒学发展史上也有一个由汉末魏晋发端,经由南北朝、隋、唐至宋代佛学化的过程。儒学发展佛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荀子在对先秦诸子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他对感觉器官与思维在认识过程中的关系及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虚壹而静”的主体认识状态及认识方法,摒弃了具有巫术孑遗的神秘性感应成分,把认识论建立理性的基础上。荀子所注重的认识对象主要是社会政治问题,没有把自然当做相对独立的认识客体。在其认识论的指导下,荀子对当时各种思想以及儒家内部各派进行了批判,进一步深化了儒家尊重、适应社会而又不失基本价值持守的传统,对儒学在秦汉的传播与实践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儒学发展史上,荀子比较重视军事研究,对战争、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禁暴除害”、“隆礼贵义”的战争观和“以仁为本”、“以德兼人”的战争指导原则,以及“仁人之兵”、“天下之将”的军队建设思想,从而构成完整的军事理论,为先秦儒学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宋初“三先生”之孙复学术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初三先生"之一孙复以<春秋>学名于当时,学人们多从其思想意义或时代价值进行定位.孙复<春秋>学以儒家之道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作<春秋尊王发微>是儒家之道在政治上的具体实现.从中国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复<春秋>学对宋初儒学复兴、两宋<春秋>学以及理学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楷 《邯郸学院学报》2013,23(1):130-135
就政治思想的层面而言,儒家自孔子而始就确立了德治取向的基本性格。基于此,儒家论政特别强调两点:其一,礼乐教化在价值上优越于刑政;其二,政治精英必须首先也是道德精英。儒家的这一德治传统在荀子这里发展成为一种系统性的礼治思想。荀子对儒家德治传统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作为社会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礼的权威不仅来自于习惯和传统,更在于礼是儒家道德价值的具象化(礼义),体现着儒家基本的理想和精神;其二,就礼与法的关系而言,强调在价值层面上优先性——礼本法末。同时,在此前提之下,对法之作为特定层面上的社会治理的手段的意义亦做了明确地肯定,而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和排斥。就思想史而言,儒家的德治传统正是通过荀子礼治思想而发展成为秦汉以下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性政治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15.
金、元时期,由于理学的相对淡薄导致传统儒学的复归,作为在北宋学术根基下成长起来的金代理学,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与疏离后,呈现出驳杂与“淳朴”之气象,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传统儒学的复归。  相似文献   

16.
王楷 《邯郸学院学报》2010,20(2):15-21,72
作为一种现代学术背景之下的荀子道德哲学研究,本文自觉地引入了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作为理论分析的工具和参照.本文着重从"对人的理解"、"道德基础的建立"、"理智德性的凸显"以及"美德成之于实践"等四个问题入手,分析了荀子道德哲学的基本结构和脉络,揭示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取向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就中西比较的角度着眼,本文亦可视为在儒学与美德伦理学这两种思想传统之间寻求对话与会通的一个个案范本.然而,就整体而言,本文所理解的荀子完全是儒家式的,并且力图顺着荀子本人的思路展开叙述--至少就作者的主观而言是如此.质言之,本文中所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完全是作为方法意义上的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7.
宋明理学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统治者重建伦理纲常的迫切需要,解决了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抵抗住了佛、道的挑战。但是在表面上复兴儒学的同时,理学又是对先秦儒学的重大变异,这种变异使得之后儒学的走向与先秦儒学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对先秦儒学著述多有征引,同时其中的儒家思想表现形态也多样。《淮南子》对先秦儒学的诠释,有"新解"也有"错位"。这主要表现在,在对侧重"心"、"性"的孟学理解上,《淮南子》有趋向对"人性现实样态"的偏离;而在侧重"化性起伪"的荀学理解上,《淮南子》则表现出对"性恶"问题的回避和理性精神的缺乏。这既与儒学内部的多元发展有关,也与《淮南子》企图平调各家的撰述心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陈白沙对二程儒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注重心体和道体的均衡表述;其二,强调心体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彰显德性自由;其三,继承了儒学易简的理念,形成了以“勿忘勿助之间”为特征的易简的体证工夫论.陈白沙的儒学思想源自二程又自成体系,在儒学道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有关日本徂徕学中荀子的评论及地位,是中日儒学史上一个有争议的课题。文章通过分析、论证指出,在徂徕学中孟子的地位仍然高于荀子,但是徂徕学又与《荀子》有密切关系,在对子思及孟子的批判、礼乐的提倡、人的个性的重视、道的创建等方面,徂徕学继承了荀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