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5月,《新中华报》结束,我到延安清凉山参加《解放日报》的创刊工作。我初期做的是资料工作,从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领导上从社长博古、总编辑杨松、陆定一同志和编辑部各部领导,  相似文献   

2.
1942年8月8日,党中央政治局决定:调陆定一到延安解放日报社工作,任总编辑,并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陆定一奉命从前方(原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回延安,原是调到中央党校任教务长,没有去报到,先主编整顿三风的专刊《学习》,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不久接到中央调令,8月21日就到清凉山上任了。这一去,奠定了他在中国共产党党报史上的地位——发展了党的新闻理论,成为党内有真知灼见的新闻学家。他同博古一起领导的《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3.
杨松,又名吴绍镒,1907年出生,是延安《解放日报》的第一任总编辑。他一生为了党的事业殚精竭虑,积劳成疾,年仅35岁便英年早逝。他是抗战时期我党新闻战线一面光芒四射的旗帜。 杨松早年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在苏联海参威和莫斯科编辑工人杂志。归国后,他先就职  相似文献   

4.
1942年11月23日,年仅35岁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总编辑杨松同志,在延安中央医院溘然病逝。噩耗传来,各界震惊。毛泽东送了挽联,并写了:“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现名红安)仙居区四姑墩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德秀与董必武有深交。杨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3,(21):79-80
<正>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上,杨松的名字并不响亮,他在《解放日报》总编辑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很少参与公开的活动。我们都知道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知道杨靖宇等一大批抗联的英雄,却很少有人知道杨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这样一位党的新闻史和战争史上的重要而可敬人物,我们不应该忘记。1907年11月14日,杨松出生于湖北大悟县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吴绍镒。杨松的父  相似文献   

6.
2007年,纸馅包子事件、最毒后妈事件、海南香蕉事件、吃人水怪事件等虚假新闻混淆视听。这些虚假新闻,从本质上讲是媒体颠倒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认为新闻是第一性,事实是第二性。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就被清楚解释过。1943年9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在延安为纪念记者节写的《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今年四月初,我去延安调查研究陕北老区经济发展近况时,一天午前,我漫步登上清凉山,那里的一屋一洞都引起我的怀念。当扶栏拾级而上时,迎面映入眼帘的正是十年前《解放日报》原总编辑陆定一同志在开馆时题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横幅馆牌,虽因风雨侵蚀,金色已剥脱,但字迹依然苍劲、雄健。当我返回西安,参加“重塑延安形象”座谈会时,得悉江泽民总书记的“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革命纪念地的关系”的批示,在座谈会上还聘请陆定一等“老延安”为“重塑延安形象”委员会顾问。返京后正拟转告定一并请示如何重整清凉山纪念馆时,不料传来陆定一逝世的噩耗,激起我对他的深情怀念和难忘的遗憾。 我是在延安时代新闻“摇篮”——《解放日报》社成长的。每当我回想起延安时代时,总是把当年清凉山的生活和《解放日报》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更难以忘怀的是近年我离休后三上清凉山的情景。 1985年9月,我随同原全国记协书记王揖同志等重返故地,登上  相似文献   

8.
1942年11月23日,年仅35岁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总编辑杨松同志,在延安中央医院溘然病逝。噩耗传来,各界震惊。毛泽东写了挽词:“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扬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现名红安)县仙居区四姑墩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德秀与董必武有深交。杨  相似文献   

9.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4,(1):39-39
正@观史察人:《大公报》曾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而著称,老板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每天到报馆阅读重要新闻。他们商量一下就决定当天社论的内容。然后让王芸生执笔,写好后稍作修改,一篇社论就出来了。张季鸾说,我们《大公报》的社论只管24小时,第二天就可以擦屁股了。而共产党人陆定一任《解放日报》总编辑时,明确说,我们的社论十年以后还要经得起审查,不能只管24小时。  相似文献   

10.
《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是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社论。 就在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不久,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5月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  相似文献   

11.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胡乔木盛产“社论”1941年2月,胡乔木被毛泽东点名调去当他的秘书。同年5月,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博古是社长,他提出每天要发一篇社论,社论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胡乔木电成了博古的约稿对象——有时,是博古请毛泽东写社论,毛泽东嘱胡乔木写;有时是博古直接约胡乔木写。胡乔木第一次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题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在1941年6月8日刊出,胡乔木在这篇文章中显示了他写政论的深厚功底。于是,《解放日报》编辑部“抓”住了他,约他不断写社论,光是1941年6月份便发表了他写的4篇社…  相似文献   

12.
延慧 《青年记者》2012,(35):5-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闻界展开了一场对新闻本源追溯的讨论,时任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提出了新闻应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新闻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新闻真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报道的事实,包括人名、地名、时间、细节、  相似文献   

13.
胡乔木同志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奠基者之一。他为推进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坚持不懈,呕心沥血。从1941年6月起,胡乔木就在毛泽东指导下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并在改造《解放日报》的过程中做了不少工作。到1946年11月从延安撤退,他写的社论共有56篇。其中《教条与裤子》《请重庆看罗马》《驳蒋介石》等篇传诵一时。在转战陕北途中,胡乔木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新华社不时播发出自他手的社论。1948年春到达西柏坡后,胡乔木出任新华社总编辑。为迎接全国解放新局面的到来,党中央决定集训新华社主要干部。在刘少奇主…  相似文献   

14.
巍巍清凉山,矗立延河边。山不算高,但爬到山顶,也要出一身汗。解放日报编辑部、新华社和中央印刷厂就设在半山的窑洞里。解放日报前任总编辑杨松,就长眠在山顶上的一棵松树下。我到延安后,还没有爬过这座山。当我爬上半山腰,在一个窑洞里,首先见到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余光生。余光生同志很热情,也很健谈。他向我介绍了解放日报的情况,说明了要我来报社的意图。他说:“整风以后,解放日报不但要很好地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加强指导作用。现在报社对根据地的工作写不出文章来,根据地的新闻很多,  相似文献   

15.
社论是报纸的旗帜与灵魂。社论所要论述的主题都是严肃而重大的。那么,严肃而重大的主题能否写得生动活泼?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胡乔木同志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的社论《教条和裤子》(发表于1942年3月9日延安《解放日报》)就是一篇生动形象、幽默深刻的社论。  相似文献   

16.
5月9日晚,看到电视新闻联播报道: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同志逝世。我心中一怔,引起无尽的哀思。 1942年5月,延安整风运动刚开始不久,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办了一个《学习》专刊。当时我在中央研究院工作,写了一篇文章寄去。很快接到回信,信的末尾署名是:陆定一。这是我接触定一同志的开始。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这封信是用八行书信笺写的,毛笔小楷,字迹端正,一笔不苟,整整齐齐。第二年初,我调到解放日报社工作,知道陆定一同志原是中央委派来主办《学习》专刊的,后来担任整个报纸的总编辑。编辑部有条严格的规定:处理来稿来信,有来必复,必须书写清楚整齐,不能潦草和迟误。我到报社后也养成这个习惯。这是党报的一个好传统。 整风期间,解放日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了各项制度和作风。当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一封信里说:“报馆工作有进步,可以希  相似文献   

17.
一、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背景1935年10月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随即恢复了江西时期创刊的《红色中华》报,手刻油印,印数很少;到1937年1月《红色中华》停刊,创办《新中华报》,两版三日刊;到1941年5月,中央决定将延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陕甘宁边区的新闻、文化和理论工作者,曾创办了许多报纸和刊物,摘要介绍如下: 《解放周刊》,是一九三七年春创刊于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铅印,周刊。一九四一年《解放日报》出版后,即行停刊。《新中华报》,是一九三九年二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报纸,铅印,三日刊。毛泽东同志曾写了《必须强调团结与进步》的文章,纪念该报创刊一周年。《共产党人》,是一九三九年十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党内刊物,铅印,月刊。毛泽东同志曾为这个刊物写了《发刊词》。《中国文化》,是一九四○年一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在延安创办的理论性刊物,铅印,不定期出版。毛泽东同志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最早是作为该刊的发刊词发表的。《中国工人》,一九四○年二月创刊于延安,由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编,铅印,月刊。毛泽东同志为该刊写了《发刊词》。《群众报》,是一九四○年三月由延安大众读物出版社创办的、面向边区工农群众的报纸,铅印,周刊。《大众文艺》,是一九四○年四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办的文艺月刊,铅印;主要刊载著名作家和边区文艺工作者的作品,为边区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连队生活》,一九四○年八月由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政治部创办于延安。是面向部队的刊物,铅印,旬刊。《大众习作》,一九四○年十月由边区文化协会延安分会创办,铅印,不定期出版。主要  相似文献   

19.
回忆写评论     
评论是新闻的旗帜和灵魂,这是邸报以来就形成的传统。我国近代的《循环日报》主笔王韬,《时务报》主笔梁启超,《国粹学报》主笔章太炎等,都以撰写纵论国是,褒贬时事,抨击时弊的文章而成为风靡一时的人物。上世纪初的《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写时评,“一篇在手,倚马可待”,“笔锋常带感情”,鞭辟入里,也影响极大。延安时代的《解放日报》,社论、文章多出于陆定一、胡乔木之手,痛快淋漓,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炸弹和旗帜”的作用。毛泽东身为党的领袖,又是写文章的高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皇甫平”文章应运而生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1991年春节前夕,我觉得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最新思想。因此。在小年夜我找来了评论部负责人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处长共同商议,决心合作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开放实践,阐述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思想的评论文章。开篇就是2月15日(辛未羊年正月初一)发表在《解放日报》头版、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