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评价苏轼这首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多从其情感、内涵、题材、本事等方面来赏析和考察。文章拟从"对面落笔"的艺术手法来重新解读这一经典文本,从而窥探东坡"以诗为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博采众长,全面继承了自《诗经》以来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不仅众体兼备,而且非常讲究诗歌的表现艺术。宏观而言,他善于学习、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并力求创新,另辟蹊径;微观而言,从语言、意象、艺术技巧方面,他也善于学习前人,推陈出新,对后代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杜甫对前代诗歌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可以从对面落笔、反笔见妙、以少总多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艺批评十分重视虚实关系的分析,而此问题又是当前古代文学分析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以实出虚”。即通过部分有形描写,借助于艺术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等作用,产生一种必然的联想,从而形成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化实为虚”。即把自然界的实景物,通过艺术描写,化为作家虚的情思。即运用“造境”手段,通过幻想、想象或虚拟未来生活的“理想图景”。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以虚出实”。即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侧面间接描写或烘托为主,而以正面直接描写为辅的方法,来突出艺术形象特征。如《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 本文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在古代文学分析评论中,具有继承、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空灵美和美学内涵,强调“空灵”是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并指出虚实相生的造境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唐华 《文教资料》2007,(15):77-78
中国古代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加之战乱频仍等社会现状,导致了大量的思妇、游子(或征人)的出现。作为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神经——诗词,就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6.
从经典文本的阅读中体悟某种写作规律,加以整合梳理,之后在自身的写作中模仿练习,是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提供了以"实"写"虚"的优秀范例,若能有效利用,便可轻松化解学生散文写作中如何写"虚"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虚”“实”是《老子》用以描述道体及道物关系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历来重“虚”而轻“实”。事实上《老子》中隐含着其从存在论、认识论、修养论三个向度深入探析“虚”“实”内涵,并从“以实见虚”到“以虚观实”着手对虚实关系做了系统梳理,揭示其“虚实并重”之真意的内在逻辑。就存在论而言,“虚”并非一无所有之真空,而是寄寓于“实”并与之结合才彰显并发挥其效用;就认识论而言,以“为学”认识万物之“实”之后方能“以实见虚”,即“为道”;从修养论而言,通过“观”,进而以具有“致虚”功能的心“涤除玄览”,去掉一切指向“实”的经验、知识,方能“以道观之”,最终实现“以虚观实”,关照人生。  相似文献   

8.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相似文献   

9.
落笔洞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逐步受到重视,落笔洞不仅是一处自然风景名胜,更具有考古学、人文、民俗、历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拟就落笔洞作为黎族节日祭祀地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探讨落笔洞的人文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歌的教学重在品味诗境,感受其思想、艺术的恒久魅力。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即引导学生以美读、改写、表演,绘图,以诗解诗,联踉生活等形式建构古典诗歌的情境,体验诗人的情感,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诗.邶风.柏舟》诗的主旨历来有歧义,但以《诗序》所说的"仁人不遇"之诗为近是。上博简《诗论》第26简的内容,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诗论》以"闷"字来评析《柏舟》,字意为忧愁。这个评析,是孔子政治思想以及他对于隐士看法的表现。在孔子看来,《柏舟》诗的作者,为国事孜孜以求而不遂其志并被小人排挤的时候,是何等的忧愁,然而这又是非常美丽而无奈的忧愁。  相似文献   

12.
以《刮痧》为例,从强环境文化、弱环境文化下跨文化传播的伦理事件及其伦理悖论的视角分析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伦理建构现状,提出跨丈化传播伦理建构的“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文献   

13.
实现"天子所与天下公共"的法治,也是司马迁的法治理想。司马迁用他实录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这种理想的特定历史条件是"兼听"的明君和"守法不失大理"的执法者;君权至高无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不能容忍"天子所与天下公共"的法治;即或出现所理想的法治局面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已。  相似文献   

14.
以《刮痧》为例,从强环境文化、弱环境文化下跨文化传播的伦理事件及其伦理悖论的视角分析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伦理建构现状,提出跨文化传播伦理建构的"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文献   

15.
立体思维是当今经济一体化、管理网络时空化、科学技术综合化、思维日益整体化的反映;是实施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维保证。立体思维是现时代的产物,带有现时代的深刻的印记。  相似文献   

16.
江永女书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以王瑶《中国新学史稿》为代表的现代学史个人写作的小高潮。由于时代话语的原因,这一时期的现代学史作呈现的多是集体话语,个人话语在一定程度被遮蔽了,阶级论、人民性等是这些作所共有的关键性术语。在对作家的审视上,这一批作为“鲁郭茅,巴老曹”模式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语言"这个"公因式"以后,剩下的元素还有"文学"、"文字"、"文章"、"文化"、"言语",分析这些元素及其构成的语文系统是讨论语文观的出发点;对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有种种不同看法,华文教育的本质是对外汉语文教育,它与对外汉语、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三足鼎立,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诗经》、《尚书》、《周礼》、《礼记》等经籍提到的“禷”祭(又作“類”祭),是上古中国一项有着深厚民俗文化背景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祭仪。不幸其礼早亡,汉儒已经难究其详。影响及今的《尚书》古文家说和郑玄《礼记》注等,将“禷”祭解为祭天之礼。但根据经籍中的记载来看,“禷”祭指的是当国有大事时,向上帝或社稷宗庙祈福禳灾的一种“祷祈”仪式,与祭天之礼并不是一回事。据《说文解字》等书,“類”字本义是一种犬,可能是白犬。“禷”祭应是指特以“類”为牺牲的祭仪。《山海经》等说“類”具有“自为牝牡”的神奇特性,这与该书所记“白犬有牝牡,是生犬戎”的传说非常相似。在先秦文献中,“類”字常用来指出自同一祖先的子孙后代。这些材料表明“類”与古代中国某些族群的祖先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禷”祭之形成,正植根于此种观念之上。“禷”祭当属于曾广为流行于上古中国北方地区的犬祭礼俗中某种特定的类型,它的消亡可能与周人颇具理性色彩的的礼制改革有关。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住校生的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寝室化环境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