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通过袭人与鸳鸯、平儿、睛雯的比较,使袭人丰富、独特的性格得到更清晰地展示。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是一位擅长于运用对比与衬托手法刻划人物形象的高手 ,他能够使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更加不同 ,也能使性格相似的人物在对比与衬托中显出明显的差异。平儿与袭人的身份相对于主子而言均是奴才 ,且两人同样是温柔、和顺的 ,可平儿的柔顺中透露出善良和正义 ,柔得令人怜 ;而袭人的柔顺中表现出世故和媚骨 ,柔得叫人厌。袭人是甘心做奴才的奴才。她本来是贾母的婢女 ,因贾母担心宝玉身边没有竭力尽忠之人 ,遂将袭人给了宝玉的。谁知 ,“这袭人也有些痴处 :服侍贾母时 ,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 ;如今服侍宝玉 ,心中眼中便只有一个宝玉…  相似文献   

3.
晴雯和袭人这一对艺术形象各有光彩,各有阴影,两人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其结局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袭人出嫁蒋玉菡,这是《红楼梦》中一大情节,在前八十回中就有暗示。高鹗续书中,这一情节与曹雪芹原著有不符之处。一是时间不同,二是袭人出嫁的原因不同。而这两点都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即曹雪芹与高鹗对待这个人物的不同的思想有关。是褒、是贬?是喜爱、是憎恶?同时,还牵扯到贾宝玉这个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发展的刻划。因此,搞清这一点,对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地一百四十多个个性鲜明,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本文旨在从晴雯与她身边的宝玉、黛玉、袭人等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原著所描写的具体事件中来探讨晴雯性格中的矛盾性与反奴性。  相似文献   

6.
袭人和晴雯作为怡红院最重要的两个丫头,外形各异,性格不同,才能各有千秋。浑厚雅量的袭人使怡红院祥和安乐,嬉笑怒骂的晴雯又使怡红院生色添彩。她们相伴宝玉左右,通过宝玉视角尤能对其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袭人胜在顾全大局,行事大方,明理尽责,但晴雯的快意恩仇,行事磊落,自在无忧同样令人折服;袭人安静守拙,以德代才,凭“贤”自保;晴雯明朗直爽,锋芒毕露,为才所误。真诚的袭人,无私的晴雯,于宝玉不可或缺,于审美不可多得,于艺术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7.
晴雯、袭人和平儿,是《红楼梦》着墨最多的三个女奴形象。这三个女奴在《红楼梦》中性格各异,形象丰满,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袭人性格中所表现的复杂的、不同层次的对立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既矛盾又统一地集中体现于一身,才使袭人成为一个复杂真实的不朽典型。  相似文献   

9.
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她的模样的娇好,心灵的聪慧,心性的高洁,结局的悲惨,同黛玉相似。袭人是宝钗的影子,她的“似桂如兰”的品性,得不到宝玉的爱的结局都似宝钗。晴雯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社会的悲剧,袭人的悲剧则揭示出封建文化的荒谬和罪恶。  相似文献   

10.
袭人、晴雯在《红楼梦》中是次要角色,但一个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一个冰清玉洁,心比天高.一个内抑,一个外张.两人性格中有钗黛的影子,但由于她们的阶级出生、社会地位、生活环境都使她们在思想感情等方面与钗黛不可能不具有差异.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深刻而真实地通过对比手法写出这个差异,表现出她们不同的思想性格的独特性,从而使她们的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11.
针对袭人的评价是较为复杂的,各种评论有其功利的原因,也有其文化原因,更有人物形象研究方法的偏失。从“人”的角度,以“了解之同情”法观照小说人物形象,较为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锡仁音乐作品特色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籍作曲家王锡仁创作的歌剧《红珊瑚》是建国以来的优秀民族歌剧之一,他作曲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父老乡亲》等歌曲亦广为流传。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体现在民族风格和民族情感的有机结合上,也体现在借鉴戏曲、民歌手法和发挥现代作曲技法的有机统一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萧红的人生历程视作一个生命文本加以阐释,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性作品,解读其创作的独特主题意蕴———生存与怀乡,揭示了萧红艺术世界中涵纳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桑塔格的"营地"旨趣为核心,深入阐发她对艺术的情色呼唤以及对法西斯主义美学的迷恋,进而指出,她以性幻想为驱动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作者认为,桑塔格对雌雄同体的倡导,在艺术实践中刻意营造"三人组"形象,旨在展现人类焦虑而紧张的性妄想,这既是艺术的书写,同时也是政治的书写。  相似文献   

15.
"离"与"归"作为萧红的固有心结,贯穿其短促的一生.本文试从其对"家"的矛盾出发,分析她对"女儿"和"流浪者"这两种身份的双重态度,剖解其一路走来心理上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检索其散落在文字中的隐秘情绪,由此对萧红的心理历程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离"与"归"作为萧红的固有心结,贯穿其短促的一生。本文试从其对"家"的矛盾出发,分析她时"女儿"和"流浪者"这两种身份的双重态度,剖解其一路走来心理上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检索其散落在文字中的隐秘情绪,由此对萧红的心理历程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三毛离世后,久久不能散去的便是众多文人对其作品内容真实性的质疑。研究三毛文学的不乏其人,在对她文本研究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深入到她的生活中去。在她坎坷的人生经历上,磨砺练就了她那独特的行文风格。她用“私小说”的文体,娓娓道出她的人生坎坷;用“游与艺”的写作态度,细细地展现她的人生履历。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文坛,三毛其人其文的真实性确实有待大家的验证。在本文中,将用客观的态度来阐述三毛的行文。将作家、文本与其真实生活相联系,更全面地理解三毛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8.
爱玛·包法利夫人是情爱角色的饰演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阅读"使爱玛形成了片面、荒谬的人生观并导致其人生角色的错位和失调。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作为情爱角色饰演者的爱玛与所处环境、周围世界和自我世界的矛盾关系,从而阐明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论文论述王小妮在大陆女性诗歌版图中的作用、意义,和区别于其他女诗人的独异之处。着重分析她“平凡心”境界;两种心理图式:直觉、语感和由此产生的不露痕迹的家常口语所形成的特有的诗歌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两条道路合流交叉的倾向日趋明显,张爱玲的小说成为雅俗合流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通过分析其小说集《传奇》对五四新小说的若干元素的吸取、融会,欲辨析其间对雅文学承继与融合的种种表征,借此总结其创作经验,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