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有句俗话叫“七分跑、三分写”,这里的跑指的是采访,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采访是新闻的基础,报道的依据,新闻则是采访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4.
广播具有发布新闻、传播新闻、听众获得新闻“快”的特点。这样就决定了广播记者、编辑嗅觉要特别敏惑,动作要十分敏捷,做到快采、快编、快播出。保证广播新闻的时效性,使广播“怏”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新闻以“新”为特点,那么“新”靠什么来体现呢?它主要是靠记者编辑反映上的“快”来体现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快”就是新闻的生命。在国外,广播记者是十分重视新闻时效性的。据报道:斯大林逝世和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消息,就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名记者得到后,在世界上最先播出的。连苏联自己的电台也落了后。1981年3月30日下午,美国总统里根被刺后,美国国内的广播公司这  相似文献   

5.
许多伟大的革命前驱和优秀的专家学者的共同经验表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一句话,为革命为人民而学习的崇高的动机和目的,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刻苦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是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获得治学成就的根本保证。新闻的源泉,就在人民群众中间。衙门里跑不出好记者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创新尝试,东方电台于8月初派出10名记者对江、浙两省10个重要城市进行了一次“全景式扫瞄”报道。这10个城市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张家港、宁波、绍兴、温州、杭州。采制的13个口头录音报道,几乎占据了8月5日当天“东方新闻”一小时的全部时间。  相似文献   

7.
2011年8月9日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虽然参加新闻工作时间不长,我却对这三句话深有体会.2007年10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到北京日报社参加工作,分到区县新闻部,并负责两个最远的口:延庆县和平谷区.很多人都觉得落差太大:你一个博士,让你跑农村,有点儿大材小用了吧!你是学传播学的,跟“三农”不搭界,这不是人才浪费吗?当时,我也有这方面的担心.  相似文献   

8.
迟晓龙 《新闻传播》2010,(8):128-128
品牌记者就像品牌主持人一样,首先在于记者本身对事业的不断追求,其次才是媒体给予的各类包装。做记者工作六年多来,我深知,凡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没有人不想当名记者。目前很少有新闻单位有意识地去评“名记者”,而仅仅靠一些发稿数量等一些硬指标,短期内评选出一些首席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名记者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9.
当年,焦裕禄为治理兰考栽下的第一棵泡桐,随着年轮的扩展已长成参天大树,被兰考人称为“焦桐”。我这篇文中的主人公“栗家五兄弟”就成长在这棵树下。他们致力于党的新闻事业,尝尽了辛酸苦辣终有收获:五年来,他们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和省市报刊、电台采用1800多篇,并被县、市新闻单位连年评为先进、优秀通讯员。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多少年来,这句话激励着无数奋发有为的青年,同样也鼓舞着老大栗志启。他脱下“国防绿”回到家乡后被分配到县机械厂工作,厂领导得知他在部队是个“笔杆子”,就把采写新闻的任务交给了他。从此以  相似文献   

10.
凡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没有人不想当名记者。然而,名记者不是自封的,是业内人士和社会公认的。要想成为名记者,不是资格老、职称高、有几篇好新闻、获几个奖就可以称得上的,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很少有一家新闻单位有意识地去评“名记者”,而名记者却又客观地存在着。说老实话,每一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的“名记者”。  相似文献   

11.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德纳定义”的了,这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尤其是在西方,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了关于新闻定义的“金科玉律”了。  相似文献   

12.
新闻职业化的萌芽——重读黄远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洁 《新闻大学》2006,(3):28-33
黄远生作为一位体现了新闻职业化思想萌芽的名记者,其新闻实践与思想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他是近代鲜有的一位自弃功名投身新闻业的名记者,身体力行地倡导了独立职业和新闻职业的“公共性”;其二,他反思政论,开创通讯时代,重视采访,追求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公正,这展示了他对新闻职业行为模式与准则的摸索:其三,他在忏悔中强调了记者职业化的“四能”素养,这是他新闻职业自律精神觉醒的明证。  相似文献   

13.
说“跑”     
有位老记者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话说得俏皮,然而并非玩笑。他的解释是:“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不想跑,不敢跑,不会跑,就不能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那样,还有什么新闻可言? “想跑”,是指为了多写新闻,写好新闻,乐于东奔西跑;“敢跑”,是指采访不畏艰难险阻,知难而进;“会跑”,是指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自己一套采访方法。过去的新闻界习惯把采访叫“跑新闻”,  相似文献   

14.
基层是记者的根基,群众是记者的亲人。正因如此,党中央在新闻界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媒体迸发出无限激情。对一张基层党报来说,“走转改”是新时期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落实“三贴近”原则的根本举措,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服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跑新闻”是新闻从业者常说的一句话,一个“跑”字道出了新闻的真谛。“走转改”的关键要落在“走”上,没有“走”,“转改”就是一句空话。这与新闻界常讲的“跑新闻”是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5.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全国部分市级广播电台新闻部,以“交换新闻,互通信息,促进经济发展”为由,倡议全国各市级电台互相提供新闻。由于对各电台新闻部成员有“利”,便群起响应。他们把一些稿件打印几十份、甚至上百份,以电台的名义,有的还加盖电台公章,寄往全国各地市级广播电台被优先采用,从优发放稿酬,互相心照不宣。表面来看,是“交换新闻,互通信息”。实质上交换的是“稿酬”,这是一种不正之风。其理由是: 其一,凡“交换新闻”都打印几十份、甚至上百份,发往各地电台,实际上是“一稿多投”。新闻单位也这样干,难以改变“一稿多投”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天津电台罔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主动策划实施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大型新闻行动,其中有:“我爱我选”天津市十佳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全国广电媒体百名记者感受天津”大型采访活动、“绿色滨海挑战行动”大型听众参与活动、“援建甘肃岷县希望小学爱心行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闻报道和大型活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记者,大都有自己所负责的报道领域,俗称跑线。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在谈到跑线的体会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困惑:有的是刚跑线时,迟迟进入不了角色,很难接上头;有的隔一些时间不去线上的单位跑,就断了线,通讯员有好的线索不通知记者;有的则是常常被同行“抢线”,也经常因此与同事发生一些小磨擦,甚至需要主任或老总出面协调。 凡此种种,我以为首先是记者自己跑线没有到位,或者换句话说.没有经历跑线的“三种”境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认为记者跑线跑得好,是要经历“守得住、放得开、收得拢”这三种境界的。 …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速成长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新闻的选择性愈来愈强。受这两种力量的影响,报纸的短新闻便成为读者的首选。2009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全市“百名记者下基层”活动。《乌兰察布日报》开设了“百名记者下基层‘边走边看'”栏目,  相似文献   

20.
采写现场新闻本来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个优良传统,但是,近几年来,有的新闻工作者忘记了这一传统,他们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满足于“坐小车,跑‘衙门’,泡会议,住宾馆,摘简报”,有的甚至热衷于“赶场子,碰杯子,拎袋子,捞票子,凑稿子”。所以,他们笔下的新闻就不可能很好地反映和讴歌千百万人民群众生气勃勃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