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老师的大作《“怜”苍苔,还是“怜”屐齿?》(载贵刊1992年第五期,下称《怜》文)认为,《游园不值》一诗中的“怜”字“应该训释作‘担心’最为妥贴”,翻译起来也“显得词顺意达,方是诗人本意”。粗看似乎颇有道理,但笔者思量再三后,觉得实在不敢苟同。其理由是: 1.《怜》文所用的训  相似文献   

2.
拜读陆愚同志大作《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稿(载本刊1991年第四期),很受启发,得益不少。据我所知,对“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诗句的争论,一般都集中在“屐齿”是印在园门内的苍苔上,还是印在园门外的苍苔上。陆同志的见解颇有新意,首次提出诗人“穿着笨重的齿屐翻山越岭,艰难地在长满青苔又非常滑的崎岖山  相似文献   

3.
贵刊1991年第四期刊登的《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不当之处颇多。木屐适用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产生的年代无法考证,但其产生与当地的梅雨气候密切相关。由于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布底鞋容易霉烂,木屐应运而生,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林同志的《怜”苍苔,还是“怜”屐齿?——我对“怜”字的训释》一文(见《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五期),颇受启发。我不辞浅陋,也来谈谈这个“怜”字。“怜”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词。要掌握一个词,首先就得理解词义。“诃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因此,词汇中就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字典、辞书就  相似文献   

5.
拜读了《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载《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4期),觉得该文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作者提出:“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据《南史》、《宋书》等史书以及《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所载,谢灵运系南朝宋人,《南史》、《宋书》均有《谢灵运传》。由此可知,谢灵运并非晋朝人。所谓“三用木屐”,也不宜径直断定为谢灵运所“创设”的。《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辞海》“谢公屐”条:“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木屐。”一说“常著”,一说“常穿”,均无“创设”之义。其实,“屐”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也提到了  相似文献   

6.
贵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刊登的《朴实清新春意盎然》一文中把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第一句译为:“多可惜呀,那片苍苔上留下了我的鞋印”。我认为,这样讲不符诗的原意。从全诗看,诗人游园,“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应是主人“怜屐齿”之“印苍苔”,故柴扉“久不开”,而不应是“多可惜呀,那片苍苔上留下了我的鞋印”。从诗的第二句看,第一句的意思应是:主人爱惜花园,怕我在青苔上留下鞋印。  相似文献   

7.
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教过《游园不值》这首诗,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解释———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这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青苔上留下脚印,所以我轻轻敲那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教学参考书上这一答案早已熟记于心。多少年来就这么理解,就这么教。也许是参加“作文个  相似文献   

8.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诗句,目前一些流行的选本有以下几种解释: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宋代绝句赏析》把“怜”释作“哀”,并且说“这里不应当是园主人‘哀’而是游园者为自己把屐齿印在苍苔之上而感到的‘哀’”。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唐宋绝句选注  相似文献   

9.
<正>[图解古诗]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作者小记]叶绍翁(生卒年月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祖籍浦城(今属福建)。曾在朝为官。其学出于叶適,与真德秀友善。诗属江湖派,擅长写七言绝句。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相似文献   

10.
问(北川县片口羌族藏族乡小学杨进国):小学语文第十册《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课本上对“应”的注释是“大概”.依此注释,全句大意为“大概是主人爱惜苍苔,怕我把脚印留在上面”.如果注释为“应该”,诗句大意为“我应该爱惜苍  相似文献   

11.
“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此种木屐底部前后凿二个糟或洞,另外刨刻二块木齿榫,又名屐齿。登山时把屐齿分别装进左右二只木屐底部的后槽洞;下岭时把屐齿从后糟洞取出装进前槽洞;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时人把此种齿屐称为“谢公屐”。  相似文献   

12.
拜读贵刊89年第12期上的《姓名里面有文章》一文,颇有得益。但文中对诸葛亮的“字”的解释,似觉欠妥。该文在谈到古人的名与字有联系时,列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字孔明,孔中显明就是有光亮之意。”显然,作者将“孔”作名词“小洞”解  相似文献   

13.
易芸 《西藏教育》2008,(6):18-18
古诗词用典故常见的有两种方式:明引和暗引。明引是对典实作出较为明显的概括或引述,即使有所改造,但并不晦涩,读者一看就能明白,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暗用,即引用时不露出典故的痕迹,所述之事与典实相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句中的“谢公屐”、“天鸡”两典故皆与其所虚构之想象相合。  相似文献   

14.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以它匠心独运的结构方式,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大自然春意盎然的美景,同时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迪。无论是诗的意境还是诗蕴含在其中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清新之感,因而经久不衰,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颇多的争议。一、《游园不值》中的“值”作何解?可否解作“值得”?教科书上对“不值”的注释是: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对于单个字“值”并未作出解释。在《新编新华字典》中,对于单个“值”有几种解释,其中有“值得”和“遇到、逢着”这两个不同的义项。在这首古诗中,到底“值”该作“值…  相似文献   

15.
一、推敲学习语文,自然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这是语文教学之本。窦老师执教古诗《游园不值》便紧紧抓住了这个根本,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字、词、句的学习。她教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不是简单地就词解词,就句论句,而是让学生反复“推敲”。所谓“推敲”,其用意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理解,它需要学生用心地思考、比较、品悟,这是一个思维和情感都必须积极活动的过程。窦老师在上课伊始,以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引入“推敲”的典故,告诉学生学习古诗应当好好地推敲诗里字词句的意思。接着,在教学《游园不值》时,窦老师时时处处注意引领学生推敲该诗用词的精妙。如学习“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印”,窦老师让学生比较为什么会是“印”,而不是“踩”;学习“怜”字,窦老师向学生讲述了叶绍翁在写这首诗时考虑是用“怜”还是用“嫌”的故事;学习“小扣”一词,窦老师让学生模拟“小扣”是怎样扣;学习“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窦老师让学生探究“满”和“一”是什么关系,并用陆游的诗《题临安初霁》中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中的“遮”与“关”相比较,体会“关”的妙用。窦老师解读字词,不只是停留在对字词意思简单的解读上,而是将字...  相似文献   

16.
张世正同志发表在《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上的大作《关于“他人亦已歌”》,是针对拙作《也谈对<记念刘和珍君>中所引陶潜诗的理解》(载《许昌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提出的批评。我对于张世正同志的大作拜读再三,所受启发  相似文献   

17.
<正>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歌大意园主人爱惜苍苔,担心木屐踩出痕迹,我轻轻叩响柴门,很久都没有人来开。可是满园的春色早已按捺不住,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头。诗歌亮点这首短短的绝句充满了矛盾,充满了辩证,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第一,是开和关的矛盾。花园主人把门关上了。为什么呢?表面上看,他是怕游客的木屐,踩坏了他园子里的花花草草;实际上,他是怕游客惊扰了他的清静,  相似文献   

18.
读《游园不值》这首诗,我们知道诗人原是想去游园看花的,却没能入园。园子的主人是谁?也许是诗人的朋友,也许跟诗人并不相识,大概也是位高雅之士吧。人数社《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是因为“主人不在”,但后面解释诗句时却说“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  相似文献   

19.
《游园不值》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首古诗.诗人叶绍翁记叙了自己兴致勃发地去朋友家园子欣赏春景,却因园主人不在而徘徊柴门外的所见所想.  相似文献   

20.
<正> 贵刊在2002年第3期和第8期分别刊登了两篇文章《排列组合应用题的解法》与《一道组合应用题的错解》.后者对前者文章中的一道例题所采用的“隔板”法提出了一种正确的解法.但这种解法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