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5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卷,共批阅了3000多份作文卷,感触颇多。现在不揣浅陋,写下来,希望对考生备考明年的高考有所裨益。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由两段材料构成:前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后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与去年的作文题相比,没有"综合上述材料"的要求,考生可以就这两种观点,选择一种展开议论即可,或者把两者综合起来。比去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九、格调 牡丹画创作的格调,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牡丹画格调的雅与俗,向来是评价牡丹创作的分水岭——格调的高低,既是表现牡丹高贵特质的关键,也是作品水准的评价标准.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格调来自于学养."人品不高,落笔无法";"其人无文,其行不远".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人,要想画出格调高雅、气质华贵的牡丹画作品,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虽然每个人的审美好恶有所不同,但审美的好恶同样取决于文化修养.修养,既是绘画创作的基础,也是绘画创作的核心.所有的艺术观念、审美好恶、创作手段、技法形式,莫不来自于此——它是决定绘画创作格调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古典文学阅读中因作者因素而造成的"文品不如人品"、"人品不如文品"以及作品语言与作者本人的性别差异等三种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读者在阅读时不能局限于常规的"文如其人"式解读,面要全面的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诸多因素,这样才能对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核心亮点:见解独特,理性思辨。得分60分。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  相似文献   

5.
<正>核心亮点:层次清楚思辨深刻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水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顺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地,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新课改新高考的先行者,浙江省的作文也是全国作文改革的风向标。那么,浙江高考作文中到底有哪些浙江元素?笔者试以近几次作文为例作些阐述。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是让考生论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的关系。显然,这个题目,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要求,与考生原先设想的大相径庭,他们原先准备好的一些  相似文献   

7.
潘岳的人品与文品一致与否一直备受关注和探讨,至今无一定论.有"文人无行"全贬之说,也有为其全盘翻案之说.本文试图通过展示其曲折多变的心路历程以还原潘岳作品内容之实貌,给潘岳其人其文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正>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展现,透过文学表象,可以窥见作者的性格特征。下面就几首诗词展开分析,从作品来看人品,同时引领学生用此方法去分析古代诗词及其作者,用作者与作品互相印证。一、大气豪迈的诗词必是有雄才大略之人的作品大气之人,其眼界是开阔的,其志向是宏远的,其气势是豪迈的。在他的行为做事上,往往大气磅礴,气势恢弘。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曹操的《龟虽  相似文献   

9.
在接受理论美学家看来,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意义多元的召唤性结构。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现,它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伦理价值取向是非常关键的。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伦理向度与读者的审美伦理向度是否一致、是否融合,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艺术品性和价值实现。我们分析文学的伦理价值取向与读者的伦理价值取向的逆向、阻碍与交锋,并非否定其融合、相通的态势。无论时代怎样演变、社会如何变迁,"真"、"善"、"美"的东西都会有大致相同的内涵。真正的文学审美接受应该是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具有高尚伦理道德向度的精神活动,文学的伦理价值取向应该导致读者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正>核心亮点:观点新颖独特,议论理性深刻。得分60分。古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他品性高低。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  相似文献   

11.
清人刘熙载说过,“诗品出于人品”。中国的古典诗论五音繁会,作者如云,其中多数人还有大量诗歌作品传世。这些作品与其诗学观恰如诗品与人品的关系,虽未必铢两悉称,却也有着耐人寻味的关联。从有关诗作中寻觅作者相关理论的影像,从而对这一理论命题加以具体、形象化的阐释,这无疑是一件蹊径独辟的工作。王英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新探》一书(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一部别出心  相似文献   

12.
南宋心学派秉持“心正则笔正”、“修己作文初非二事”的理念,将人品与文品视为一体。在他们看来,作者的人品对于诗文价值的高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者的气质是保证其作品端正方直的根本前提。只有当作者超越凡俗的、高尚的精神内涵渗透到作品中,才会起到感发人心的作用。因此,作者需要先立乎其大,以持守本心作为创作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反其本而充之,实现言传心声、情由中发的创作目标。  相似文献   

13.
对曹禺同志创作《雷雨》的主观思想和作品的客观意义是否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常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作者自己的解释来看,作者的主观思想和作品的客观意义是不一致的。但我认为《雷雨》暴露了旧家庭和旧社会的罪恶,这和作者当时的主观思想是一致的;而作者创作《雷雨》的主观思想和作品的客观意义的不一致,则表现在另一个问题上,即《雷雨》通过周朴国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和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从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思  相似文献   

14.
<正>核心亮点:思想深刻议论透彻言为心声◎浙江一考生古语有云:"言为心声。"我以为此言得之。一部作品不仅能反映作者的性情,更是对其人品的投射。回顾漫漫历史长河,从《荷马史诗》到《红楼梦》,从《史记》到《忏悔录》,没有一部作品不是作者忍受了巨大的艰难困苦,只身潜入生命的深处后潜心创作的。时间无法蒸发掉其血肉的气息,因而经典不  相似文献   

15.
田光耀先生的草书作品,有楷法,有性情,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个作品气象不错.从作品看,作者习字时间不短,也是有法度的.但总觉得还是格调不高,这是说作者有这样的基本功,应该写出更好的作品.我认为原因还是在取法上.建议作者靠靠帖来确立面目,尽量减少自己手下的习气.个别尚需注意的是用笔,第一个"山"字写得不够理想.其它,"春、轻、云、处"等字也欠精到.相信作者靠靠帖,一定能使书作大进.  相似文献   

16.
用人品优劣来评判绘画艺术之格调高低是中国文人艺术理论中较为独特的现象。早在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就涉及到人品关乎画境塑造的问题,因为他的理论落脚点是气韵,所以后世理论家大多在此引申。偏重形而下的人品对绘画艺术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展开系统论述。真正对绘画艺术中人品问题展开论述是明中业以后,当时的思想家全面提出并充分论证人品中才、学、识、胆、气这五部分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至此,"人品即画品"艺术观才有了全面的学术支撑。艺术领域对人品的要求已经不单是画家修养的问题,而是一个评判绘画艺术格调高低的标准。只有在充分理解人品内涵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认识传统文人艺术,才能更好的定位中国文人艺术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7.
“知人论世”是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读者体味作品寄托的情感,把握作品传达出的内蕴以及认识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读者.但是,“知人论世”也有其局限性.有时候人品和文品是不一致的,这使文学鉴赏容易步入误区;另外,有的人偏爱穿凿附会,曲解作品的本意,这些都对文学鉴赏不利.而真正的文学鉴赏就是要克服其弊端,将“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合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味出文学作品散发出来的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文与人的关系,在是亦不是之间,是一个悖论.悖论的一面是文如其人,文章是人写的,作者的认识评价思想感情总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悖论的另一面是文不如其人,中国古代的文化人都以代圣贤立言为己任,但社会的黑暗不公又迫使他们随波逐流;文与人又存在着固定与变化、单一与杂多的关系.文章最能体现作者人格的是其格调境界与语言.  相似文献   

19.
一幅照片是否称得上摄影作品,不在于图片语言的运用是否高明,而在于拍摄者能否达到一定的境界、是否具备独特的"眼光"以及作品有没有融注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拍摄者只有不断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才能使其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日益完美。  相似文献   

20.
文品与人品结合。“文如其人”,文品就是人品。一篇文章,不仅体现作者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见解的深浅,而且还体现作者思想和人品的优劣。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与否,关系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是否正确,思想方法是否对头。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写不出怎样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佳作,一个没有丝毫爱国感情的人,又怎能高歌一曲《祖国颂》呢?因此,作文教学既要教学生作文,又要教学生做人。毛泽东同志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分析,从实践到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要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