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精神虐待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芳  毛景焕 《幼儿教育》2000,(12):14-15
我们把教育者或有意或无意但已严重损害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的行为称为“精神虐待”。与肉体虐待相比,它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性等特点。我们对由一般教育者经常性的、对不同的儿童群体(按发展水平划分)造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神虐待现象作简要分析。一、发展缓慢儿童——“轻视型”精神虐待  相似文献   

2.
软暴力是指用语言、表情、神态、文字等形式对人的精神和内心造成伤害的行为。软暴力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它又被称为"心罚"。校园"软暴力"通常指教师对学生在精神、心灵上,采用不恰当的语言、神态、表情、文字等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它犹如鸦片,长期在"软暴力"影响下的孩子,其心灵上的摧残、灵魂上的伤害是无法治愈的。被"软暴力"之后的人,感  相似文献   

3.
<正>相对于人身迫害和经济剥削,对言语虐待的探讨更为困难。通常政治、经济等有形压力形成的压迫机制较为显现,施行压迫的过程可以被实录或实证;压迫造成的伤害容易被确认、被验应。而言语虐待是无形的,它主要作用于心理形成精神压制,因而藏匿得更隐蔽,研究起来便越为困难,深究言语虐待,特别是挖掘虐待背后隐藏着的特征,也越具价值。当然,这些研究本身也是可能的,因为心理压制许多是由言语操纵和高压形成的,虐待的根源是  相似文献   

4.
精神保健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那些得不到关怀和慈爱的儿童心灵所受到的伤害也许要比肉体上受惩罚的儿童大得多。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拜伦·爱格兰对父母的职责及幼儿早期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说,精神虐待儿童的后果至少和肉体虐待儿童的后果同样有害。随着年龄的  相似文献   

5.
《家教指南》2008,(4):32
儿童教育和精神保健专家认为,孩子精神上受虐待比遭到父母痛打心灵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损失更大。精神虐待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残,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极易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和焦虑等,难以适应社会。父母对子女的精神虐待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残酷的天才"的创作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他将黑暗角落的一切加以赤裸裸暴露,描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无路可走,表现他们的挣扎和绝望,以及在绝望中的精神崩溃过程;描写了一批虐待者的形象,表现和渲染了他们的虐待行径,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大批人格变态的形象;在对人物心灵和精神实质的揭示上,表现得穷追不舍、"残酷无情".他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复调结构"、"精神分析"和"浓缩时间"等方法.  相似文献   

7.
心灵是什么?笛卡尔称其为"无形实体";洛克的"白板说"人所共知;乔姆斯基则将其比喻为"黑箱"。可以说,对心灵的探索与表征一直是人类不断追问的一个哲学话题。心灵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心生于体,灵生于心,合和为一,谓之心灵。心灵是寄寓个体精神生活的内在空间,是个性化的精神领域,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前途、命运的指挥中心,是  相似文献   

8.
心理虐待,也可称之为精神虐待,也有的把它叫做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是指那种在教育过程中无意或有意、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与“滥施暴力”相比,它虽然不会使孩子受到皮肉之苦,但这种伤害是一把割肉的“软刀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人格将会被扭曲而畸形发展,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一位儿童心理学权威曾痛心疾首地说:“这种伤害不会显现在形体方面,  相似文献   

9.
所谓“心理虐待”又称 “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 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有意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 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伤害儿童心理健康并使之受到伤害的言行。心理虐待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不像体罚那样显现在外表,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其负面影响,因此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更难以对其进行量的统计。然而心理虐待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还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专家们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幼儿,比那  相似文献   

10.
黄英 《教育导刊》2004,(14):23-25
我们把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发生的任何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损害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当前,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心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与体罚相比,对幼儿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幼儿园课程建设起着最直接、最积极、最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纲要》和《指南》提倡的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具有重要变革意义,充分体现了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和“主动探究合作”的新课改精神,以及“以幼儿为本”的课程思想,更加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更加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特点、个体差异、学习品质,等等。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侧重于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可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师爱,即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科学精神,教育实践中如何爱幼儿,激起幼儿的情感,让幼儿"亲其师"又"信其道",师爱便成了维系师幼间教育的纽带。人在幼儿园阶段,心理基本需要中,情感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幼儿心灵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教育中,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对幼儿的另一种惩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对幼儿的冷漠、歧视、人格侮辱及权利剥夺等我们把这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与体罚相比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这也正是其对幼儿产生伤害的致命之处。一、心罚的表现在幼儿教育中,常见的心理惩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对幼儿的忽视、冷漠与拒绝。教师对幼儿有意无意的忽视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是指在中小学校园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的不完善或失当等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非直接的伤害。校园隐性伤害,实际上是一种情感虐待,是精神上的惩治、心灵上的摧残。  相似文献   

15.
黄英 《山东教育》2004,(17):49-50
在当前的教育中,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对幼儿的另一种惩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对幼儿的冷漠、歧视、人格侮辱及权利剥夺等。我们把这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与体罚相比,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这也正是其对幼儿产生伤害的致命之处。  相似文献   

16.
我们把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发生的任何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损害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当前,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心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与体罚相比,对幼儿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心罚的表现在幼儿教育中,常见的心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对幼儿的忽视、冷漠与拒绝。常见于教师对残障、能力落后、性格内向、少语幼儿的忽视,对顽皮捣蛋、行为好动幼儿的孤立,对长相丑陋幼儿的冷落、疏远等。同时,…  相似文献   

17.
儿童虐待问题应该说是目前在日本整个社会里最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十年来,儿童虐待现象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儿童虐待的类型分成:身体虐待型、放置不理型、性的虐待型和心理虐待型。儿童被虐待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方面的要因、家庭的要因和被虐待儿童自身的要因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儿童教育和精神保健专家认为,缺乏父母关心抚爱的孩子,比起那些遭到父母痛打的孩子,心灵所受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损失更大,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产生比打孩子还要坏的后果。精神虐待是对孩子自尊、自信心全面的摧残。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对子女进行的精神虐待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19.
幼儿教师具有母性精神和儿童精神、大学精神和生活精神、民族精神和世界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代精神。基于以上分析,从师幼互动的社会角色关系范畴、"幼儿"与幼儿教师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幼儿发展方向是现代幼儿教师职能发挥三个方面确定幼儿教师时代精神建构的逻辑起点是幼儿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是指在中小学校园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的不完善或失当等,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非直接的伤害。校园隐性伤害,实际上是一种情感虐待,是精神上的惩治、心灵上的摧残。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