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圣颂     
<正>【题解】史圣故里韩城市建设司马迁文史公园,广场落成,太史公铜像巍巍矗立,征文立碑纪念。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理事李永明,文史合璧,应邀共撰《史圣颂》碑文。史圣者,司马迁也!史记者,史圣之雄文也!韩城者,史圣之桑梓也!观史圣之才奇,史记之文奇,韩城之气奇,三奇合一,叹为观止也。史圣者,司马迁,字子长,称太史公,汉夏阳今韩城人也。  相似文献   

2.
韩城故事     
韩城并不在韩国,韩城在黄河边上,这里是司马迁的故乡。2009年的夏天,我在这里实习。韩城实在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天气燥热,街道杂乱,来到这里好几天,我还没有找到活合我休闲的地方,想想要在这里待上几个月,我真后悔自己竟然把PSP落在了学校里。还好有老友提醒,我才在街头一座脏破的小楼中找到了一个小乐园:街机厅。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阅读》2007,(7):6-8
韩城这个黄土高原的小城,人杰地灵。孕育出一位千古奇人司马迁,也使小城风流了千秋。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空千古,下垂百代,不能说不是这片高原厚土血脉之凝聚,日月星辰之精华。[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据中新网消息,2011辛卯年民祭史圣司马迁大典于3月27日在陕西韩城举行。来自韩国的张都松老人第4次踏入司马迁故里,融入民祭队伍,这令她倍感亲切。韩城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距离西安210多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边隔着黄河与山西相望,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乡,被誉为文史之乡。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以其究天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目前学术界对于司马迁故里在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两种说法进行了梳理辨析,质疑并否认了韩城说的三种主要证据,支持河津说,并从碑文、县志、传说、历史、地理等五个方面来论证,得出了司马迁的故里应该在河津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他的先代,世世为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精通天文、历史、哲学,在汉武帝初年时曾为太史令。司马迁年少好学,聪慧有志,并喜欢各处游历,访古察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才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根据王国维的考证,他的生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一前90年)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史官的家庭里,自幼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尤专于历史文献典籍。父亲司马谈就是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就具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影响很大。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广泛的漫游,考察史迹,采访传闻,收集史料,了解风俗民情,游踪几…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与班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司马迁著《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他字子长在公元前145年(一说135年)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约死于前90年。先世原是周朝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公元前二世纪后叶官太史令,有二十几年之久。父亲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能言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各家之学的短长。所论六家要指,是继承了《荀子·非十二子》、《庄子·天下篇》、《韩非子·显学》批判精神之绪余,并接受了《吕氏春秋》以后总揽百家语之影响的重要论述。父亲因职务上的方便,得以广泛接触古今典籍,并向往先人久绝的世业,重视孔子作《春秋》的历史贡献,有志于历史的论述,但没有能及身实现这个志愿。司马迁答应了父亲,作为一个庄严的任务来完成遗志。后来写成了《史记》一书。  相似文献   

10.
对司马迁思想的研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认为他属于儒家传统思想,通过论证可以言之成理;认为他属于道家一派,也持之有据;说他与法家关系密切,也不乏论据。后来,又有人认为司马迁的思想吸收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有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似乎比较公允地概括了司马迁思想的全貌。但笔者认为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盲点——没有专门论述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思想的割裂和破坏,没有对司马迁思想分两个时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是什么?这是司马迁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自班固本之其父提出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观点而后,历代评论者对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都有所探究,但大都是从表象上来看司马迁是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亦或是杂家或史家,也有人提出司马迁思想结构组合论。如何从总体上恰当公允地把握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我认为,如果把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  相似文献   

12.
史圣司马迁     
胡序知 《山东教育》2005,(14):55-57
汉朝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或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5),在黄河岸边的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一户姓司马的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为男孩取名为“迁”,字子长。这个男孩长大后,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  相似文献   

13.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只是为"深践戎马之地"、"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而被迫暂降的李陵说句公道话,司马迁被治罪处斩。依当时律法,  相似文献   

14.
《史记》,西汉司马迁作。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生。先祖曾为周室之太史,父司马谈,为汉太史令。迁继承父学,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考察史迹,搜集史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三十五岁那年,父谈病死。谈临终前以自己生于海内一统的汉代却未能写就一部史书为憾事,遗命司马迁完成这件工作。三年后,迁继任汉太史令,并着手修史。司马迁写《史记》约始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降匈奴事,说了几句为李陵辩白的话,被囚于狱三年。在狱中,司马迁受了极残酷的腐刑。他痛不欲生,但因修史的壮志未  相似文献   

15.
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重要的古代散文大家。他所谓的道,人们在论及时大多归为儒家之道,因而持否定态度;也有人谈到他的道并非全属儒道,但只是在论著中顺带提及,且往往把儒道只当成他保守的原因而加以否定。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具体地探讨和评价韩愈的道,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为此,特试作此文,略陈鄙见,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6.
曹尧德《司马迁传》依据司马迁传记的基本资料 ,绘入传说 ,以刻划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揭示司马迁生活之时代 ,生动地介绍了《史记》,塑造了马司迁的高大形象 ,此传是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7.
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陕西关中东北部,与山西省接壤。全市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辖七镇七乡两办275个行政村23个居委会,共有家庭7.9万余户、人口39.5万。  相似文献   

18.
卓敏敏 《文教资料》2007,(14):81-83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本文从汉武帝器重司马迁、司马迁“举李陵”、司马迁犯“诬罔”罪及“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人生道路的影响整个过程,来探讨这一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9.
品书录     
《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5月出版)余英时先生毕业于香港新亚书院,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新亚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并担任过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主攻中国历史,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这本命名为《中国《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长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5月出版)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1910-1978)一生勤勉,著述甚丰,著作和译述有近30种,单篇论文也在百万字以上。长之先生的代表作《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又由三联书店出版,前后相距36年。我买到的就是1984年的三联书店版,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成都春熙路的旧书摊上淘到的。此书小32开,328页,定价1.10元。而封底还盖有大号的"特价"印章,可知当时买这本书只花了几角钱。但这本书的价值,却正好与那刺目的"特价"相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而今,距长之先生此书初版已经60多年了,又有多少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著作能够超越它呢?我之所以在辗转多地、数次搬家的情况下保留此书,完全出于对长之先生及其学术的钦佩。此书也是我在成都三年求学期间,无数次逛春熙路旧书摊的一份收获。读长之先生此书,扑面而来的,就是他对于研究对象的专注和深情。在此书的《自序》中,长之先生向我们吐露了他写作的艰辛,而"写完了,校完了,也觉得仍是十分空虚,仿佛有一种莫名其妙地若有所失之感似的。只是在初写时,最不满意的是关于李陵案的一章,谁知在重校时,我却为这一章哭了,泪水一直模糊着我的眼"。"李陵案"是司马迁一生的转折点,司马迁因此案而受到的巨大创痛,激发出来的强大人格力量,长之先生感同身受,不能不哭。此书论及司马迁在"李陵案"后感慨于资财缺乏、伤心于世态炎凉、痛恨于狱吏惨酷的文字,如"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等,长之先生也曾直书"真读之欲哭!"我们不能忽视此书写作的时代和地点,那是上世纪4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长之先生身处战时陪都的重庆,此书的一些重要章节就是在当时的重庆完成的。追慕先贤,感时伤事,李先生难免锥心之痛。这使得长之先生在论述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的时候,几乎字字饱含深情,而又不失逻辑的严密。这种对于研究对象的真情灌注,正是我们当下的学术研究所欠缺的。长之先生对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无疑具有世界的视野。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就像王国维先生率先运用西方哲学观点研究《红楼梦》一样,长之先生也是运用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研究司马迁的先行者。我们注意到,在此书中,长之先生特别注重司马迁的历史传承,直言"司马迁是第二个孔子,《史记》是第二部《春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长之先生还将司马迁与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左拉、渥兹渥斯等比较,称"莎士比亚号称具有世界的眼睛,司马迁也便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确是亚里斯多德那一型的哲人!"甚至柏拉图、莱布尼茨、弗洛伊德等西哲的观点,也被长之先生运用到司马迁的研究中。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相信,你读了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先生的论断有更为深切和丰富的认识。正如长之先生在此书中所说,"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情调,而作为其焦点,又留了一个永远不朽的记录的,那就是司马迁的著作!"毫无疑问,通过长之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深入司马迁的灵魂和情感世界,体会司马迁的雄心、伤痛和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通过《史记》,我们可以回望司马迁所处的伟大的时代,感受那狂飙突进的青春气息、如日中天的帝国气象和光怪陆离的社会世相。  相似文献   

20.
1995年10月7日至9日,在司马迁故里韩城巾陕西省教委和省保险公司联合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国家教委学生安全教育和保险工作会议精神,共同研究在我省学生和幼儿中开展安全保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